分享

影像科医生容易被问到的几个问题

 panyunbo 2016-10-23

1.影像学报告中的“结节”“占位”是癌吗?

对于疑似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它是一种初步的印象,确诊还需要依赖病理诊断。“结节”、“占位”等描述性词语,既有可能是良性病变,也可能是恶性病变。并不总是“癌”或“恶性肿瘤”的代名词,更不是最后诊断。


2.影像报告中的“血供丰富”的描述,是癌的表现吗?

  • 外科医生手术中可见到癌灶的周围有很多为它供血的血管,这些血管常扭曲、粗大、畸形,就像蟹足一样。因此,在影像报告中,可见到“该占位病变血供丰富”、“病灶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的描述,这常常是怀疑癌灶的重要依据。

  • 但是,许多良性病变,例如甲状腺腺瘤也会有丰富的血流信号,这些描述并不能说明这个病灶就是“癌”。反之,癌症早期,肿瘤的体积较小尚未形成肿瘤血管,B超等影像学检查常不能显示出肿瘤的血供情况。


3.做完CT和MRI后,为什么医生还要求我再增强扫描?

CT或MRI检查使用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有助于了解肿瘤血供,有助于区分肿瘤与周围淋巴结及血管、软组织,以帮助临床判断肿瘤的性质。例如肝囊肿没有血供,注射造影剂后也不会强化;肝血管瘤显影早、排空迟,持续时间长,像血“湖”一样。原发性肝癌则表现为快速强化,快速消退。在进行胸部检查时,只有进行增强扫描标识出血管,才能将食管、气管、淋巴结等区分开来,显示出肿瘤侵犯的范围,明确分期,指导后续治疗。


4.PET/CT检查在肿瘤诊断中有什么作用?

  • PET/CT是将PET和CT整合在一台仪器上,组成一个完整的显像系统,被称作PET-CT系统。患者病人在检查时,经过快速的全身扫描,可以同时获得CT解剖图像和PET功能代谢图像,两种图像优势互补,在了解生物代谢信息的同时获得精准的解剖定位,从而对疾病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 PET/CT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寻找肿瘤的原发病灶、明确分期、疗效评估、早期鉴别肿瘤复发、残余病灶和坏死、瘢痕,对肿瘤进行再分期、放疗靶区的勾画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身体有没有癌,用PET/CT一扫就看清楚了是这样吗?

PET/CT结果的判断需要结合病史、影像学表现等综合考虑。虽然PET/CT检查的准确率很高,多在90%以上,但也会存在假阴性结果(遗漏病变)或假阳性结果(“无中生有”)的可能。


6.骨扫描“发现异常浓聚灶”,这是“骨转移癌”吗?

骨关节炎、骨折等外伤后,部分良性骨病、骨髓炎、骨恶性肿瘤等情况,在骨扫描的检查中均可表现为“异常浓聚灶”。因此在判断“异常浓聚灶”是否为骨转移时,还需要结合部位、病史、外伤史、浓聚灶数目及影像等综合判断。诊断骨转移或骨肿瘤的金标准还是骨病灶的穿刺病理活检。


7.乳腺钼靶检查发现有“钙化灶”与“癌”有关吗?

尽管对乳腺钼靶筛查还有一些争议,但多数专家认为其功不可没,是一项重要的乳腺检查项目。至于检查中发现的钙化,并非恶性肿瘤所独有,也可见于良性病变。在钼靶检查中,钙化灶从形态可分为典型良性钙化、可疑钙化、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不论哪种钙化形式或分布,都需要结合其影像学和其他表现综合判断,最终的确诊还是要依靠病理检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