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罹丽龃龉 & 犀兕抵牾& 药敏敏药——临床需要和微生物学报告药物间的矛盾...

 广州平淡 2016-10-23


宁永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O(∩_∩)O~ 题目大家一笑,不够小清新。


        ☆  前面读作:lí lì jǔ yǔ、xī sì dǐ wǔ。


        ☆   药敏敏药:指药敏试验中,大家对选用哪些药比较敏感。


        ☆  协合是笔者所用词汇,即协调、协同、和谐、和合、合作、合一。


        山西大同刘老师、辽宁大连张老师提及,临床医生常常有困惑——为什么临床使用、实际需要的药物,微生物学药敏报告里没有?这个问题笔者自己也多次遇到,尝试回答如下——笔者把话题略扩大一些,包括了整体上做不做。大家批评!


        首先,这是客观情况


        抗生素在百种以上——太多了,总有测不到的。所以这个困惑,是客观存在,有现实的必然性。


        其次,是否做药敏试验有一些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不满足,没法做。


        ☆  安全性:分离株如果有高度传播性、感染传播高风险,则一般不在常规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比如布鲁菌。这种情况意味着——都不做,包括国际上最好的临床实验室,也不做。


        ☆  指南


            ◆  所有临床实验室行为,都要符合国际或国内指南;所有临床实验室设备和试剂,都要有中国FDA的批准——这是基本要求。如果某一个测试,没有国际或国内指南,那没法做——没有行为依据。


            ◆  中国卫计委要求我们使用美国CLSI M100文件。按:该文件是感染性疾病临床医生、临床药师、感控同仁必读文件。


            ◆  比如笔者遇到过要求头孢地尼的情况,该文件无折点。


            ◆  再比如头孢哌酮舒巴坦,该文件没有信息,所以即使做了,也无法解释——可以测MIC,但不知道敏感还是耐药。


            ◆  就M100文件本身,因为是针对美国本土编撰,所以有不符合国情之处,其中幽微,且不展开。


        ☆  仪器设备、试验试剂、试验环境等客观物质条件:这涉及实验室能力建设。国内包括三甲医院,非常不乐观。


        ☆  人员能力:这是实验室的最关键。国内包括三甲医院,依然非常不乐观。在实验室建设滞后、同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希望临床医生不要强人所难。


        ☆  如果临床需要实验室提供高水平服务,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换句话说,临床医生、临床药师、感染控制同仁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包括行政、奖惩、沟通......),推动临床实验室的专业进步。


第三,测试有意义或有临床意义


不要为了测试耐药而测试,测试要实现某种明确的目的。临床实验室测试的具体目的,主要有2:


        ☆  临床意义:为了治疗目的才测。由此前提是分离株致病,而非定植或污染。非致病株,不必治疗,自然不必测试。


        ☆  流行病学意义:比如感染控制需要,或实验室想知道基础耐药率等。


耐药测试在基础实验室还有多种目的,比如新药效果判断,比如耐药机制研究。


四、天然耐药——不必测


        ☆  天然耐药,即菌种层面耐药——这个种的所有分离株都耐药。


        ☆  天然耐药的确定,是一篇大文章,笔者愚钝不知其所以。不久前有一个贴,讨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磷霉素天然耐药。其实EUCAST没有写它们天然耐药,这是M100与EUCAST不多的不同之一。在今年年初新发布的第26版M100已经改过,不再认为铜绿对磷霉素天然耐药。通过CLSI M100这次调整,我们约略值得,确定天然耐药不太容易。其中委曲,待方家教我。


        ☆  不过如果明确确定了天然耐药,则很简单。靶向治疗避免使用即可。用天然耐药的药物治疗,是临床低水平错误(其实不少见,嘘......),不会有效果。我也遇到个别临床医生和我讨论天然耐药并且信誓旦旦有明确效果。大家遇到时,记得不要讨论药物,要反过来看诊断——基本上诊断都是漏洞百出,仅仅是定植而已。


        ☆  天然耐药哪里获得?推荐CLSI M100第26版、EUCAST最新版本文件。前者百度,后者官网免费。注意M100文件中译本的错误。因为是业余奉献进行翻译,错误不少。不要批评,小心绕开即可。前面提到医生、药师必读文件,这里是获得途径、注意事项。


        ☆  微生物学实验室有义务告知、宣传天然耐药信息。


        ☆  上面这两个指南不一样怎么办?凉拌——一个写了耐药,暂时按天然耐药理解。如果他们错了,相信你我不太可能有实力证实谁对谁错——宽恕笔者的笨拙和懒惰。


        ☆  天然耐药的药物,临床实验室不必测试,可以在药敏报告中以备注的方式进行提示。


        ☆  临床实验室测了怎么办?如果报道耐药,还好,至少没有实质性后果。如果报告了敏感......,这和临床医生使用天然耐药药物进行治疗是低水平错误一样,这是实验室的低水平错误,而且可能有实质性不良后果。业内把这类错误,视为最严重的错误。


五、耐药率很低——一般不必测


        ☆  因为碰到的概率很低,从医疗经济学的角度看,不必常规测试。治疗无效,或重症患者才测试。比如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全球耐药率很低,国际上不建议常规测试。


        ☆  耐药率多少算很低?没有标准答案。一般以10%为限。20%以上的耐药率,一般要常规测试。


        ☆  国内倾向于多测,大概有增加收入的考虑——中国特色医疗经济学


六、明确的指示药物


典型例子如头孢西丁和苯唑西林指示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二者之一耐药,即认为是MRS,则除了5代头孢菌素外,所有其他β内酰胺类都耐药。靶向治疗不建议使用。这一条在国际上适用了十多年,一直没有改变,几乎是真理。


注意,此时实验室不要报告头孢西丁或苯唑西林耐药或敏感,建议直接报告是否MRS,写2个药时,建议用阴性、阳性。


注意,报告单出现这2个药,写了敏感或阴性,不意味着治疗药物可以选择二者。二者是指示药物。


其他指示药物包括:


        ☆  头孢唑林与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指示尿路感染某些药物


        ☆  培氟沙星或萘啶酸与沙门菌:指示氟喹诺酮类耐药性降低


        ☆  苯唑西林与肺炎链球菌:耐药则青霉素耐药


        ☆  具体请见M100文件。


七、等效药物——测了AB之一,则知道另一


        ☆  肠杆菌科对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


        ☆  葡萄球菌属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


        ☆  嗜血杆菌属: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


        ☆  具体请见M100文件。就是“or”一词的含义。


八、特别相似的药物——可以借鉴一下


这类似上面的等效药物观念。不过CLSI 没有写or,意味着概率上错误率略高。但作为一线工作,可以初步看一下。


比如肠杆菌科,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彼此可以借鉴。都是二代碳青霉烯类,活性相似,耐药相似,类似等效。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就不要借鉴了,一个一代,一个二代。


笔者学习时,遇到了肺炎链球菌头孢噻肟与头孢曲松没有or的情况。严格来讲不可以推断,但初步看看,还是可以的。


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多少有些复杂。困惑的医生一般比较忙,检验同仁不太可能一句话解释清楚。此处建议各位同道,一定问具体菌名和具体药物,我们由菌和药物直接给解释。


        ☆  问布鲁菌怎么没有药敏,答:太危险,没有这项服务


        ☆  问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怎么没有头孢菌素,答:天然耐药


        ☆  问葡萄球菌怎么没有头孢菌素,答:看头孢西丁和苯唑西林


        ☆  问白念痰分离株怎么没有药敏,答:这是定植,不必做


        ☆  问白念致病菌怎么没有氟康唑药敏,答:几乎都敏感,常规不测


        ☆  肠杆菌科测了头孢噻肟要曲松,答:看头孢噻肟


        ☆  ......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究竟由谁来确定做什么药,不做什么药。


有的同仁回答:由实验室——我们报告,自然我们确定。实际上国内就是这样。


另有同仁回答:仪器卡是这么设计的,问歪果仁吧。笔者以为,这样回答不好,不够专业,O(∩_∩)O哈哈~


而医生朋友则天然认为:当然是临床医生确定啊——我们用,我们定!


其实,做什么不做什么,国际的建议是:临床医生(感染科医生为主)、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师、感染控制部门、临床微生物学4方面组成工作组。每年工作组来一次联欢、郊游、茶话会、或约谈。酒足饭饱后,鸟兽之散前,得空讨论一下下一年度本机构做哪些、不做哪些。第二年同一时间再讨论、再修改、再共识、再执行。


国内实情是大家很忙,也不愿意浪费国帑,一般都不开这个会议——包括最牛的医院。这是我们领先国际不务虚谈的地方,(*^__^*) 嘻嘻…… 由此,基本是实验室自己确定。如果国内哪一个医院有这样的联席会议在实际运作,请告诉我!我会恭喜您——您代表中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而实验室自己确定测试药物时,笔者建议进行如下考虑:


        ☆  选择合格、优秀的测试系统,采用M100标准。开展完整的符合要求的质控活动。这样结果有保障。


        ☆  在测试系统基础上,补充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比如厄他培南——一代碳青霉烯类唯一的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三代头孢菌素加抑制剂唯一的药物(今年M100新增加1个,未来还会增加1个);替加环素——甘氨酰环素类唯一的药物......


        ☆  补充该医疗机构有特殊需求的药物——平时医生、药师会有建议,可以适当考量、采纳。


        ☆  建议避免来自非专业人员的干扰,比如患者、医药代表等。


        ☆  如果主要是仪器MIC法,则可以补充手工的扩散法、梯度扩散法。


        ☆  无论实验室新建还是已经运转,临床微生物学同仁在熟悉系统、仪器、试剂等的同时,要熟悉自己医院的常用药物,给临床提供高水平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解释和建议,面对临床问题有正确回答,合理引导,减少误解,规避差错。


笔者在此强烈而积极地呼吁,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起针对上述问题的有效运作机制,逐步和国际接轨。该机制无论在药事管理、抗生素管控、感染控制等委员会哪一个机构下设立都可以。人员至少应该包括临床医生、临床药师、感染控制、临床微生物学四方,其他专业还应该包括护理、流行病学等。在四手联弹、彼此互动、此消彼长、博弈捭阖的过程中,除了临床微生物学要起到一系列作用外,另外关键三方要做到:


        ☆  感染科医生:熟悉CLSI M系列文件;给临床一线感染性疾病诊治使用提供专业化高水平建议;尊重来自药学、实验室、感控的专业化建议,并与患者个体化处置有机结合;对所在机构使用的药物进行评估,可以建议药剂科增加新药,建议临床微生物学完成相应药物药敏试验;点评处方


        ☆  感染性疾病临床药师和药剂科:熟悉CLSI M系列文件;给临床一线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提供专业化高水平建议;响应来自一线的关于药物的建议和疑虑,合理解释,积极落实;提供年度药物使用总结(量、成本、排序等)并为第二年药物调整(购买、药敏试验测试等)提供专业建议;点评处方


        ☆  感控同仁:熟悉CLSI M系列文件;从感控角度对目标病原体、多重耐药病原的控制提供专业化高水平建议;参与确定药敏试验测试药物


机制有效运作,各方水平逐渐提高乃至国际化,帖子开头的问题自然灰飞烟灭。没有做到这一步之前,则上述问题还会反复提及多次,先后讨论若干——自不待言。现实今日,这是常见问题,有一定复杂性。涉及的专业比较多,更加剧了复杂性。笔者思考如上,期待同仁反馈,方家教正!O(∩_∩)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