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07年以来的高考作文,无论是作文格局,还是内容与价值追求方面,均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基于十年来作文高考真题的梳理与分析,从题型概说、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与预测的视角,深入思考与总结,可以发现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命题走向。 (一)形式维度的题型概说 1.新材料作文由“新宠”而逐渐成为命题的主流。 2007年,作文题发生了新的变化,新材料作文在高考作文的舞台上立稳了脚跟,从2005年产生到兴起,短短两三年,这类作文样式就成燎原之势,话题作文开始降温,直至2009年减少到1道,使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平分秋色。2010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开始强势,命题作文逐渐萎缩,至2011年,除了江苏、浙江等五家试卷依旧是命题作文外,其余均为新材料作文。而2012年命题作文只有四川卷与江苏卷。2013年至2016年高考作文,除了天津卷出现了半命题作文“____而知之”,这个半命题也是由材料导出,严格意义上也是属于新材料作文范畴,其余都纳入了新材料作文范畴。新材料作文取材自由广泛,作文的要求又张弛有度,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写出个性鲜明、激扬奋进、天马行空的文章来。加之其凸显人文色彩、关注思辨的特点又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能让考生见仁见智,充分发挥才情、展示个性,有利于全面考查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依据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余闻先生的说法,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这就促使考生把关注的焦点由“话题”转移到材料的“含意”。新材料作文的出现,无疑给高考作文命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命题的呈现越来越趋于合理,使命题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 2.全命题作文半途遁形。 2007年,除了全国卷、北京卷、湖北卷为新材料作文及浙江卷话题作文外,基本就是全命题作文。所谓全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命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题目自主立意、构思行文。不过,到了2009年,全命题作文逐渐衰减,2010年迅速递减,到2013年基本退出了高考作文题的舞台。全命题作文一般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字面上的限制较少,看似宽松自由,实际上要求更高。不过,根据命题的实际需求,全命题作文也在应时而变:形式上,命题以“材料+题目+要求”的方式出现,通过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给予一定的启发与引导,既避免了审题障碍,同时又具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内容上,材料的题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立足时代发展,能够使广大考生在思考中有感而发。 3.半命题作文闪烁其间。 2009年福建卷高考作文题“这也是一种 ”和湖北卷高考作文题“站在 的门口”,2013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____而知之”,这是填充式的半命题作文,在近十年高考中出现了三次。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限定作文题目的一半或一部分内容,剩余内容由考生自己去补充完整、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有一定的限制性和灵活性,既能实现命题人的考查目的,也能给予考生一部分的自主权,自行选择填充的内容,这就为考生预留出了多角度多侧面展开作文的开阔空间,利于个性化的表达,因而得到一部分命题者的青睐。 4.话题作文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20世纪末,话题作文一出现,好评如潮,但随着作文命题的实践,话题作文弊端显现,其昔日的光环在逐渐退去,2005年出现了新材料作文,逐渐盖住了话题作文的强劲势头,2009年时只剩一道作文题还是话题作文,此后就淡出了高考作文的舞台。话题作文是要求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立意选材进而作文的命题形式,作文的立意、构思、体裁以及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等,则由学生自由选择。应该说,话题作文使考生能够充分放开手脚,在广阔的范围内选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用自己能够驾驭的表达方式自由行文。但是,也正因为其灵活性与开放性,考查中发现了太多的套作、宿构现象,出现了千题一文、文体意识淡薄的“四不像”作文的问题,再加上阅卷者的评价标准也一时难以统一,公正性难以充分保证。 5.看图作文灼灼其华。 看图作文时不时在高考作文命题史上闪烁其独特的光芒,最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卷。从2007年至2016年,一共出现了三次,都是以漫画的形式。2007年全国Ⅰ卷的漫画是一个小男孩摔倒在地,旁边分别举着“家庭”“学校”“社会”牌子的三个大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事了吧!”2010年全国Ⅰ卷的看图作文是“动物世界”,有猫,有鱼还有老鼠。三只猫坐在桌子前,面前摆着四盘鱼,有一只猫却离开饭桌要去逮老鼠,这时,另一只猫嘲笑道:“都什么年代了,有鱼还捉老鼠!”2016年全国Ⅰ卷的作文是一则漫画作文,漫画共由4幅小图组成。图中,一位男孩得了100分,被亲了一口,笑容满面;另一位男孩考了55分,被打了一巴掌,哭丧着脸。另外两幅图中,原来得了100分的男孩得了98分,被打了一巴掌,哭了;原来考了55分的男孩考了61分,被亲了一口,笑了。这三幅漫画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气息浓厚,又有深厚的意蕴,命题者以之来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本身,思考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哲理。最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全国Ⅰ卷,漫画戳到了当下教育的难点也是痛点——教育的评价问题,接受完中等教育的青年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也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见解。 6.实用文体昙花一现。 2015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再次把实用文本搬上了作文舞台:一位父亲在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旁边的孩子一再提醒父亲不要拨打电话,可是父亲不听劝阻,最终孩子选择报警。警察对父亲进行了批评教育,此事引起社会争议。考生要以此为内容写一封800字的信,可以写给违章当事人,也可以写给女儿和警察。2015年是过去十年间全国卷作文第一次要求写书信,书信是一种实用文体,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人类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电话与网络这些简便快捷的交流工具遍布全球的今天,回顾一下曾经的经典交流方式——书信,的确很有必要。 (二)内容维度的题型概说 1.寓言式的启发。 中国文化特别注重以物寓理,这个特色在近十年的作文题料中大行其道。2006年全国Ⅰ卷“老鹰抓走了小羊”;在2008年的全国Ⅱ卷中,老鹰又当“反派”,只是这次被抓的是爬上海滩的小乌龟;2009年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是“动物总动员”,有兔子、乌龟、松鼠、青蛙,还有“思想家”仙鹤;2010年全国Ⅰ卷有吃鱼的猫和逮老鼠的猫;2014年全国Ⅰ卷的材料是“山羊过独木桥”,全国Ⅱ卷则把野生动物都“搬”了过来……借助于小动物的故事,寄寓深厚的人文内涵,这是命题者颇具匠心的设计。好在考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读过写过类似的文章,拥有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的理解与人文思想的思辨,写出好文章并不难。 2.社会热点的关注。 高考命题追求恒久价值,命题人一般都是回避热点的。但是也有一些试卷的作文试题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全国卷。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等近几年都很受重视,在全国卷的作文题中,过去十年间关于“阅读”的题目也出现过两次,比如,2006年全国Ⅱ卷的材料中谈到关于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降低和网络阅读率升高的现实问题;2010年全国Ⅱ卷的作文材料则是世界读书日这天关于“浅阅读”的讨论。地方试题也非常有特色,如2016年浙江卷的“虚拟与现实”,近年来作为现代科技前沿的虚拟现实曝光度不断增加,逐渐走进百姓生活;江苏卷的“个性与创新”,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当前热点相关。再说2008年四川卷,高考前一个月汶川发生地震,2008年也是四川取得自主命题权以来的第三年,当年四川卷的作文题是以“坚强”为话题,展开写作,没有给予任何材料。有人认为这道试题是临时修改的,不管是临时修改的,还是早就命制好的,这个题目的导向与现实的区域精神建设息息相关,也不失为一条好题目。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关注了社会热点,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也是对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现状的一种反拨,倘若考生仅仅在考场上思考这类社会现象,短短的几十分钟要想写出特色与深度,自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自然生态的绵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高考作文的老话题了,但也是永恒的话题。因为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8年重庆卷的作文题目“在自然中生活”,很容易让人想到“天人合一”的命题思路,既有全球化的视野,又有地方特色。2009年浙江卷作文题要求结合《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的歌词自拟题目作文,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从自然关系中领悟人文内涵。而关涉“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江苏卷,从2010年“绿色生活”,到2013年“探险者与蝴蝶”的题料,尽管有多重解读,但是对于人与自然的深度思考的引导,还是值得称赞的。 4.生活化的倾向。 作文生活化的追求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十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可谓异彩纷呈,探索多元;但是,其生活化的追求,一直没有断层。2007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目“必须跨过这道坎”,重庆卷作文题目“酸甜苦辣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生活化作文则非常明显了,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这个题目也成为当年所有高考作文题中最大的亮点。2009年安徽卷作文题是“弯道超越”,江苏卷作文题是“品味时尚”,辽宁卷作文题是“明星代言”。2010年湖南卷作文题是“早”,广东卷作文题是“与你为邻”。2014年迎来了生活化作文之巅峰年代,除了全国Ⅱ卷作文题“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江苏卷作文题“什么是不朽”、福建卷作文题“空谷”生活化倾向不明显外,其他所有省市的作文题的命题直接体现生活本身,由此打开了生活化作文的新时代。2015及2016年度的作文命题或者命意,其题料直接取自于生活本身或者直接与生活相关。尤其是2016年的高考作文题,更加走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了全国卷Ⅰ作文题“奖惩之后”,全国Ⅱ卷作文题“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全国Ⅲ卷作文题“小羽的创业故事”,上海卷作文题“评价他人的生活”,天津卷作文题“我的青春阅读”,这些题目直接指向学生生活本身,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真生活,抒写真性情,表现真自我。 5.传统文化成了出题的宝库。 近年来,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撷取古人智慧的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多,命题人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传统文化当中,传统文化成了出题的宝库。如200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读古诗写感想”,2008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春来草自青”,2009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绿叶对的根的情意”,这三道作文题,均是对于民族诗性文化的一种彰显。200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的题料是“板桥体”,是对传统书法文化的一种弘扬。2012年广东卷是材料作文,援引了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一段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言论。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天津卷高考半命题作文题“____而知之”,援引了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013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上善若水任方圆”,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智慧。2014年北京卷对老规矩的反思,2015年浙江卷对于古人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与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的对照列举,均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挖与提炼。最值得称道的是2016年高考作文,有两道试题非常默契地指向了传统文化:全国Ⅲ卷提到了中国传统的茶艺,北京卷提到了“老腔”。这种命题形式的变化,非常值得关注,当下中国文化复兴之大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一种积极导向,完成了一次从边缘到主流的传统回归。 通过以上两大类、十一种主要的高考作文题型的分析,不难看出,每种类别的题型都有其特色,高考作文命题在探索中前进,出现了各类题型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趋势。从近十年的发展趋势看,高考作文命题还是倾向于给考生提供充分表达的合理的精神空间,激发并释放其智慧、真情和言语才华。 我们知道,高考作文题和阅读题、知识题等比起来,设计的确更艰难,高考作文是最能展现考生综合素质的一道试题,既要创新又要稳妥,要防止雷同、套题,还要考虑到阅卷评分是否有足够的区分度等,高考作文一直试图在客观评价性与人文性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近十年高考作文的变化情况来看,今后作文命题将走向现实、走向传统、走向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传统文化、学生自我中去。 分析与总结近十年高考作文的题型分类与变化,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发展规律,这将有助于我们对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进行展望与预测,积极地投入到备考之中。回顾近十年高考作文题型的变化,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认为2017年高考作文题会呈现如下特征。 (一)关注三大关系,做好思辨这盘大餐 语文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作文表面上是考查学生的语言水准,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理性思辨”类文题受到青睐,多年来长盛不衰。理性思辨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向是由注重情感抒发向注重理性思辨的方向发展,倡导多向思维,加强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而思辨主要就是关系思辨,文章走向深度的前提是弄清楚不同对象的关系,关系又是这个世界最为复杂的存在;不过,无论怎么纷乱,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综合上文对两大类、十一种主要的高考作文题型的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与自然的关系;2.人与社会的关系;3.人与自我的关系。我们应该为2016年高考作文题点赞:无论是全国卷的漫画题,还是被网友评价为“最思辨”的江苏卷“话长话短”,以及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近年来不少高考作文题目或多或少涉及人、事、物之间的思辨关系,又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分析,既关注思维广度,又关注思维深度。实际上,高考作文意在感性描写与理性分析的有机统一,故在倡导学生说理、思辨的同时,更要注意把握作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让学生在理性思辨与感性描叙中纵横驰骋。 (二)遵循写作规律,尊重学生个性 写作是一种极富个性化的创造活动。随着高考作文命题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作文命题愈加开放与自由,让学生自我言说的舞台渐渐开阔起来。如2009年湖南卷的“踮起脚尖”、天津卷的“我说90后”等,人文色彩浓厚、个性十足,材料的选取大多来源于学生的身边事物,他们看得见、够得着,因而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抒发真情实感,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认识。最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的江苏卷作文题,仍是新材料作文,题料以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引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进而拓展到“个性”与“创新意识”。“有话则短”,是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话则长”,是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独出机杼、充分表达己见,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如果流于表面,不管有理没理都要对着干,那就不是“个性的彰显”而是另一种盲从,不是“创新意识的闪现”而是另一种重复。材料切合考生年龄与思维实际,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考生既可以当作俗话来解读,也可以当作格言来阐释;既可以讨论年轻人所热衷的“不走寻常路”的个性进而彰显主题,也可以结合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的例证,总结、升华出对于创新意识的思索。有人说,写作是阅读下的蛋。其实,这只说对一半,因为写作需要阅读来支撑;但是,更需要个性来搅拌。真实的写作绝对不可能是阅读后的模仿,而是超越!如何一步步超越前人的文章羁绊?当然需要读写互动后的精华的吸纳,再融合作者独特而有深度的生活感受,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作文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独特观照之表达,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三)注重素养,回归语文学科价值 语文学科的价值失落,是很多语文人心中的痛,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呼吁高考命题向素养立意转型,特别是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种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文报社副总编辑、全国中语会语文名师教研中心主任任彦钧先生认为,2016年的语文高考,终于正式确立了“素养立意、能力主导”的命题方式,这种旗帜鲜明的导向,必将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挥重大的引领作用,不啻于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北京卷的“神奇的书签”、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等作文题,更致力于贴近学生的语文生活。尤其可喜可贺的是,全国II卷不仅以“语文素养大家谈”命制作文题,而且在导语中强调语文素养关系到个人终身发展,还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从而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更是前所未有的表述。尽管对于语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迄今人们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随着语文素养这个学界“堂前燕”,今日一举飞入千门万户的寻常百姓家,或许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与合力,果如此,语文教学中一系列顽症,也就有望迎刃而解了。 十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个追求不懈、不断超越、不断否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认为,不论题型与要求如何变化,切实提高自我的写作素质才是考场作文制胜的关键;而写作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考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具备一定的写作实践,还需要平时文化的积累与生活的积淀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这样,无论考场上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题,均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 (本文来源:《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6年第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