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01、怎样学习和认识对联(代序)

 江山携手 2016-10-23
怎样学习和认识对联(代序)
    初学对联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去书店买一本指导一类的书回来读,我想每一位初学者都和我一样,是这样做的。读后会发现写对联有两道门槛,一是平仄如何安排;二是词性的相对什么是合理。第一个问题,书本会告诉你如何平仄相间和平仄相对,仄起平收之类的知识,很快可以入门。平仄格律你完全可以不管,千年来的定式,专家早有总结,如马蹄韵云云。要争论也与初学者无关,你只管照办就行了。第二个问题,著书者也会告诉你:(1)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实对实,虚对虚。(2)结构相同: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等。(3)句型相同: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并给你配了例联为之证明。这就是对联的金科玉律。学到此,老师算是把你带进门了,修行就靠你自己了。
    一个努力和细心的学习者,马上会碰到下面的问题,同类词相对,会遇到各种合掌问题;名词有时可以与动词、形容词相对,叫做活用;动词与形容词有时可以相对,有时又不能相对;副词经常与动词和形容词相对,有时又不能相对,这是为什么?对仗不是讲究实对实、虚对虚吗?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为什么介词与动词可相对?定语,状语和主语可以互对?宾语和补语也可以相对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不得其解。进一步你还会感到有时按金科玉律写不下去。还会发现令人羡慕的得奖作品也出现词性失对。如果说你学到这一步,那我告诉你,你需要深层次认识对联了。这个问题写书的老师在思考,大师级的人物也在思考。君不见,中国楹联学会2005年征集年会论文的笫二、第三道题目是:2、上下联有“词语、句式对应一致”与语言节奏一致的要求,那么,如何认识语音节奏、语意节奏之关系。3、词性的对仗、词性类别相对的可对范围之把握。看了这两道题,你就知道这些问题楹联界还未达成共识呢!
    说到此,我就要向你推荐一个人,他是中国古文研究大师王力先生。王力先生有四本书:《王力近体诗格律学》(《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的单行本,本书全部文章均使用单行本名和页码),《诗词格律》,《古代汉语》以及配套的《中国现代语法》。这几本书浅到初中文化可读懂,深到专家也得慢慢啃,否则当今楹联界也不会有如此多的是是非非。
    原因是一些人误把骈体文的对仗当着对联的全部。不知道对联的完全发育成熟是盛唐时期律诗格律完全形成时。这时律诗的对仗突破了骈体文的句法结构相同的束缚,出现了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字面相对的对仗是绝对要求词类相同的对仗,对比之下句法相同的对仗到显得宽松些。错综复杂的语法问题古人处理得更好了。这样,他们在造对偶句时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这是进步的表现,发展之必然,决不是什么“无奈选择”。宽松的句型选择,更适合在律诗中描写事物和发抒感情。这时“对联”脱颖而出。王力先生认为:“对联”其实就是来自律诗的对仗,不过“对联”更趋向于工对。再者、对联的节奏也有更多的变化,字数也可任意延长,也可偶然不避同字。
    在困惑中我选读了这几本书中有关对偶句部分,写成《造对偶句语法规则》一文,并称它为《王力规则》。是王力先生运用他的语法观点,研究古代诗人在造对偶句时在语法方面形成的共识,客观地总结古代诗人长期在创作中形成的在“语法”方面的贡献。并不是王力先生个人作了什么规定。当今一些学者提出“制定联律”一说,个人认为欠妥,“联律”是古代诗人长期在创作中形成的,不需要谁去制定,只需要我们从众多的对偶句中去认识。
    对联如果回到结构相同的骈体文规则中去,会适应一种要改变对联出身的主张,也为所谓对联的对称美提供理论基石,孰不知这是理论上的倒退。既否定了古人对格律文学的发展和贡献,也为对联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一个巨大的人为障碍。为此目的,一些人以低级语法错误为立论依据,会尽苦心把结构不同的对偶句,解释成结构相同(或相似、相应)。这样做不但使对联这一文学形式偏离轨道,还会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毁掉汉语的严谨。试想毛泽东一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除王力的解释之外,又可以扯出三种语义和结构来,这不成了国际笑话,其它人的作品胡扯更不在话下。为显示其正确,提出了一个“上下联对仗时才考虑语法,半联内的语法如何处理,是无关紧要的。”的理论,并说“语法是舶来品”,“古人不懂语法”,“老百姓不懂语法也不会讲错话”为语法错误打掩护。作为国粹的律诗和楹联,一个句子可以做出种种违背汉语语法的解释,那么汉语还有结构可言吗?更有人凭臆想写出“论对仗理论中王力语法分析法的失误”的错误文章,笔者也予以揭发和批评。
    最后我还要告诉学写对联的朋友,学习语法只能使你的作文符合族语习惯,不会使你的作文精彩。要使作文精彩,必须十年功夫,必须向古人好好学习,必须向今日的联家好好学习,向身边的师友好好学习。还必须指出,当今对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鱼目混珠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鱼目从珍珠中剔出,既要留给我们后人真正能反映时代面目的作品,还要留下一个基本正确的对联理论。
    这就是我学习和认识对联的过程。本文算是一堂启蒙课,一堂你从未听到的忠诚发言。如果对读了本文的朋友有帮助,我将感到欣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