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辞赋写作第二讲

 残剑悲歌 2015-03-15

 
辞赋写作第二讲(主讲:荷风茂林)

甲、联律与节奏

今天要讲对联的律:
对联的律有三种,
1、「诗词格律」
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
梅点春光兰遣夏 平仄平平平仄仄(梅不论)
菊呈秋色竹凌冬 仄平平仄仄平平(菊、秋不论)
A、「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两平两仄交替即可)。
书山有路勤为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仄仄平平仄仄平(「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一般来说,诗律也是遵从马蹄韵的。
此处律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若13不论处的平仄改一下就是马蹄韵了。
注:马蹄韵是由右往左走的两两平仄交替,与诗词平仄两两交替由左往右走的不同。但会有许多地方重迭,也因此,我们只针对骈文时用到马蹄韵的句脚,很有趣的因为骈文第一句的句脚平仄随意,所以可以看成从右往左走,这点就非常方便写作了。
B、拗救
上联:平平仄平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正格:平平平仄仄 四拗三救,三四平仄互换成特拗句。因为太过于普遍,被视为正格。这是对联唯一承接的拗救句。
举例:对句相救 (对联不适用)
五言的“仄仄平平仄”或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本该用平。如果改用仄,就必须在对句的第三字(五言)或第五字(七言)将仄改平,以资补救。其句式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第三、第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句的第四字本当用平而用了仄,便在对句中的第三字处将仄换为平。这便是对句相救了。
2、「意节说」
有时诗词格律与马蹄韵一样,解决不了长言联及有多个领字联、衬字联和含多音节专名联的联律问题,所以我们引入了「意节说」。 「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因为对联的断句格式,和诗句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如果也是2-2-3格式,和诗的断句相同,可以依照诗律。否则,就要根据断句,考虑意节和领字。
看下面这一副七言联:
剪半岭闲云补衲; (仄仄仄平平仄仄)
留一窗明月谈经。 (平仄平平仄平平)
3、「骈律」
也就是说对联的律有:律律、非律律(即采意节点切割法的律)、骈律。
以下简说其推理:
一、诗的节奏
沈下贤(晚唐杜牧诗作)
斯人清唱何人和?  (单尾无韵句)
草径苔芜不可寻。 Δ(单尾有韵句)
一餐小敷山下梦,  (双尾无韵句)
水如环佩月如襟。 Δ(双尾有韵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2221
仄仄平平仄仄平 2221
仄仄平平平仄仄 2212
平平仄仄仄平平 2212
注:这里的2指的是两个字的音节,1指的是一个字的音节。
节。亦可称顿。这里的音节顿挫,是用平仄声来划分,不是按语词意义来划分。每节字数两字或一字,可称为双音节(两字顿)或单音节(一字顿),每节内平仄相重(即相同)。句子以单音节所在位置,分为两类:单音节在句尾的,可称为“单尾句”,即每节字数为二、二、二、一,此类全部相邻音节平仄相间(即不同,亦即相反),不妨称为甲类(如格式一例前两句);单音节不在句尾、而在倒数第二节,即句尾为双音节的,可称为“双尾句”,即每节字数为二、二、一、二,此类单字顿平仄与其前一音节相同,而其余各相邻音节仍然平仄相反,不妨称为乙类(如格式一例后两句)。
赵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用上声二十一马韵)
这首诗中每行的顿数都是三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注:这里要讲一下,诗的节奏就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由左往右走,因此五言必为23结构,且这里的3只计第4字的平仄与最后一字的平仄。4是因为要与2交替。5是因为要守韵。
颂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 歌,咏其言也,舞,动其容也。」

诗的节奏,有长短,有高低,有轻重,有疾徐,彼此不能全同,也不能全异。全同全异,不可能有节奏,故而诗的节奏感,必然取于同异相承续,长短相杂,高低相应,轻重相错,疾徐相和。如读一首平仄相间的诗,读到平声时我们不知不觉地预期仄声的复返,读到仄声时不知不觉地预期平声的复返。预期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证实,所以发生恰如所料的快慰。
律诗的节奏,指的不是意节点(以意义去区分节拍的方法),而是以平仄结构的交替来区分。
举例: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依意节点的切割法,很明显这是: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可是这样很明显,”内存已”是 “仄平仄”,有交替,没失律。因此有人会以为律这样定也通的。在此要特别强调,五言时,对联的律不能采用这样的切割。在对联中,凡五言者,若为23结构必为古律律
此处,但用结构点的切割法: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这是合律的。
注意这里的切割并没有不合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样解读就通了。
那对联的律该怎样去规定,很简单,只要是五言的,若是23结构的,必采律律。比如122结构者,就采节奏点切割法,这里的1通常是领字。同理32结构者亦是采节奏点切割法。
那对联的律该怎样去规定,很简单,只要是五言的,若是23结构的,必采律律。比如122结构者,就采节奏点切割法,这里的1通常是领字。同理32结构者亦是采节奏点切割法。
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5期中说:律句有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按意义单位划分节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按节奏单位划分节拍;对于律句来说,意义单位可以有多种,而节奏单位则只有一种(五律:二二一;七律:二二二一),当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不一致时,应按照意义单位服从节奏单位的原则去划分节拍和进行和诵读,否则,律师的节奏将被破坏,平仄的各种规定将失去作用,如“春风吹又生”的平仄关系本来是“平平—平—仄平”,若按意义单位则都成了平声拍“平平—平—仄平”,平仄未能交替。
注:所谓律句的「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此处,「意义单位」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节点的切割,「节奏单位」指的是结构点的切割。
注:很抱歉,落落长讲了一堆。这里重要的地方是我们碰到古律律时,一定是23结构,一定是135不论246分明。七言也是如此。
对仗句讲的是在诗词律之下的东东,所以对仗句一定得守135不论246分明,因为对仗这名词只用在诗词中。

二、意节的切割法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音韵:仄起首句入韵。韵脚:秦、津、人、邻、巾(平声真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按照“二二一”节奏划分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表示停顿节奏处的较短停顿,“//”表示句末的较长停顿,“~”表示韵脚,朗读时声音要延长,“×”表示不是韵脚)
依据意义将其节拍划分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意节和节奏有所不同,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成的细小段落。在诗词格律中,两个字为一节奏,节奏中的第二个字称为节奏点。诗词中关于句式的平仄、对、粘等的规定都以节奏为基本元素,以节奏点平仄为元素核心。
注:此处,凡是五言的前两字为一结构的,必守135不论,246分明,不能用意节点的切割法去论定平仄。
而意节是指词语的意义单位。由于汉语中的字(大多数)、词、词组都有独立的意义,而有些三个字或更多字的专用词组往往又不能再作划分(如呼和浩特),因而意节的划分就相当灵活。为了在诵读时停顿合理、表意清晰。举数例如下(各意节用斜线隔开):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注:这里是七言,扣除前两字就是五言,则为32结构,因此不受135不论246分明的拘束,可采意节点切割法。
天地/低昂/龙虎/气
雌雄/争战/帝王/才
这是223结构,所以不得采意节点切割,故用古律律计,合律的。也就是说意节点的切割法,用在223句中和古律律的平仄结构当节奏法是一致的。(同理,马蹄韵也是一样。)
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这句只能在骈律下合律,(以/之 虚字)
九十二株柳/为幕
一百八声钟/到门
这句只能在骈律下合律,(为/到 虚字)
每个意节的最后一个字称为意节点, 对联句子的平仄安排规定以意节为单位、以意节点的平仄为核心点,意节点平仄交替安排。「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Kkyj写的意节点的最后一字不计平仄的说法,几年下来,说不通的。
注:以下说明确定kkyj的文章是不对的。
以“意节”为基本元素,创建完全独立的对联格律,作者:kkyj 
kkyj以下这句话是错的:
『(三) 上比句脚的平仄安排。
句脚指一比之中每个句子的最末一个字。它也是一个意节点,但它在句中不受“意节点平仄交替安排”的制约。如例二上比的意节点为“山—岳—外”即“平—仄—仄”,句脚“外”的平仄不必与“岳”的平仄交替。 』
注:为了方便区隔,我们称律律(律诗的律)为古律律。一说诗律。因为对联用的是律诗中的两联,所以我比较喜欢用律律,而不用诗律这名词。
注:请各位同学记住,意节点的切割,最后一字得计平仄的。为了这句话,我花了数年,确定。

三、以下要说骈律:
骈律就是五言以上的骈句,用来当成对联用时,所采的律。
骈句讲的是对偶,不是对仗。也就是不讲节奏点的左右平仄交替,只要求上下交替。可以有重字,但不是上下联异位重字。可以有古偶句,古偶句有排比的手法,用古偶句时尽量近骈律就好。骈句虚词的后面是一个字的:虚词在节奏点后面(诵//明月//之诗);虚词后面是两个字的:虚词在节奏点的前面(驾//一叶之//扁舟)。
换句话说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暂顿(如“终成于‖舜日,空愧于‖尧人”);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前暂顿(如“持圣道‖之仪,摒凡情‖之俗”。骈句的节奏,可一个节奏两个字,也可能一节奏三个字或四个字。但是最后一个节奏,一般不要三个字,可以两个字或者四个字。骈句最大的节奏特点表现在尾节奏上,基本是2字一节奏收。
骈律用的是骈句意节点的切割,也因此其节奏点是采意义单位,而非平仄结构单位。在五言中即便有23结构,但因为有虚字,或同位重字的虚字,可以区别出来。记好,对仗一定是对偶,对偶不一定是对仗的道理,因此,当对联中用古律律或非古律律(节奏点切割法)有出律的情况时,试着用骈律若为合律,就好。
名山超五岳以外; (平平/平/仄仄/仄仄)
精舍在二灵之间。 (平仄/仄/仄平/平平)
记好,骈律律的条件是五言以上得有虚字,在节奏点上只要求上下相对,不讲求左右交替。

四、特抝
孟昶这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即是符合诗律的一副作品。诗律的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变格为“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的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已经成为一种通行的格式,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王力先生称其为“特定的平仄格式”。“新年纳余庆”的平仄完全符合这个特定的平仄格式,因而说它是合格的律句应当没有疑问。

五、诗钟--谱表(只有这两种)
可平可仄平平仄
可仄平平仄仄平
可仄可平平仄仄
可平可仄仄平平
注:可→可平可仄的意思
诗钟(律诗拗救,算第三种吧)
可平可仄仄平仄,
可仄仄平平仄平。
注:我们不讲诗钟,但诗钟读完这些,差不多抓懂了主要。学这些是第一步,再来,学诗钟主要是炼字。大家可以多试试。对于学辞赋帮助不大。
六、简易对联公式: (一至七言,以下均为上联,下联则为平仄交替)


---------------------------
仄仄
平仄
---------------------------
平平仄
平仄仄
---------------------------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
---------------------------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联句均为上面一至七言律格式的组合。
掌握住马蹄韵的平仄两两交替,以及律诗格式的一三五不论,避免孤平及三平尾,不得已时不要犯三仄尾,如此就可以了。
---------------------------
还有一种
拗救合律的格式
上联:可仄平平仄平仄
下联:可平可仄仄平平
----------------------------
还有两种非律诗格式,意节点的平仄交替安排。
三二二
二三二

[例] 
剪半岭闲云补衲; (仄仄仄平平仄仄)
留一窗明月谈经。 (平仄平平仄平平) 

-------------------------
另外,还有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不拘平仄。

[例二]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
最后,是运用特殊修辞手法时,意节点的平仄交替规则允许突破。

[例三]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七、对联惯用的技巧
a. 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 虚字可
例: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b. 异位互重 可
例: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室有奇书穷亦富
胸无点墨富也穷
c. 同位各重 可 即上联重复使用了某个字,且下联又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
例:
塔影卧江浔,李花白,菜花黄,更有桃花灿烂; 
钟声传古寺,水韵清,山韵响,合成雅韵悠扬。
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同位重复 可 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简称“复字”。
例:
春回大地春阳暖
国至新元国运昌(上联重复“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国”)
d. 另一种重复用字是连续重复,称为“迭字”或“连珠”。
例:
岁岁春光好
家家富路通

曲曲弯弯走路
堂堂正正做人
注:以上用法非常有帮助,对于学习对联特别需要,所以整理好,请大家务必熟记。
这些都是基本的对联功,对于写辞赋的美感度上,帮助大的。

八、六言句+虚字与七言句的区别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七言联,其节奏10-1-01-00/01-1-00-11,相当于骈文的六言句式001100/110011加了一字,“与”和“共”相当于虚字,因此不应该用七言律诗句式0011100/1100011来衡量。王勃名句的节奏与南齐王俭《灵丘竹赋》“翠叶与飞云争采/贞柯与层冰竞鲜”(见李调元《赋话》)的节奏11-1-00-11/00-1-00-10相同而青出于蓝。将两者对照分析,骈文句式的特点一目了然。
注:六言+虚字与七言联的差别在于虚字与结构,变化在其间,不难分辨。
纪晓岚所说的最古春联,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梁章鉅《楹联丛话》),上联平仄是00101,在律诗中,“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见王力《诗 词格律》),因此不是对联句式。实际上,孟昶用的是骈文句式,其节奏00-1-01/01-1-00,相当于四言句式0011/1100加了一字,“纳 ”和“号”相当于虚字。“昶为太子时曾自题策勋府桃符'天垂余庆/地接长春’”(见《中国对联大辞 典》),说明该联是从四言句式变化而来的,作为骈文句式,对仗工丽。如果不了解早期对联的这种情况,用五言律诗句式00011/11100来衡量,认为“余”字违律,显然是极大的误解。
也就是说,五言以上句加上虚字就成了准骈句,如果用的是223结构,都当古律律来计,但要考虑虚字会不会破坏这223结构,以免误判。在读节拍的时候,把虚字当延长符号看,多一拍但不刻意成一节奏就对了。

九、虚字的定义
古人对词的分类方式与现在有点不同: 
实词 半实词 虚词 半虚词 
相对与现在的词性: 
实词:名词    古人把名词又分为若干小类 
半实词:动词  古代动词很少 经常用名词、形容词代动词使用 现在对联中仍是如此 
半虚词:形容词  相较古今形容词是少了 举个例子:古代形容水的样子的就有500词之多 
虚词:连词 介词 叹词 助词等 这个也是古多今少 

了解了古代的词性有助于把握虚、实。 此处,我们只要针对虚字,知道虚字: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虚字可以用在句中任何一处,变化大,如何活用,只有多练习去熟悉运用。
注:以上的讲义实乃精华中的精华。让你一下搞懂这些平平仄仄的巧门之处,写作时对于一些根本的原因若能了解,自然可以轻松变化,如此更容易下笔。这是以上讲这些为的是帮助大家了解一般不为人所甚悟的小地方。

 

乙、骈句

一、 对偶、对仗、排比、排偶

a.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排列在一起“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近、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的两个句组。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说话中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都叫做对偶辞。”

b.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幷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注:以后大家看到对仗两字,一定要想到135不论246分明。
a. 「对偶」定义:把字数相等,语法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组、单句或语词,一前一后,成双成对地排列在一起,就叫「对偶」。严格的「对偶」,更讲究上下两语言成分平仄相对,而且避用同字。
1〉句中对:亦名「当句对」。
2〉单句对:上下两句对偶的,就叫「单句对」。
3〉隔句对:隔句对又称扇对。
4〉长对:三对六句以上的对偶句,奇句对奇句,偶句对偶句,称为长偶句,又称长对。
5〉排对:由两个以上的对偶句排列而成。亦称排偶对或排比对。
注:上回作业,许多人没注意到的是,避免用同字。
对偶句举例:
例1.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因为薄(形)/夜(名),重(名)/缝(动)词性不同,所以是对偶不是对仗。)
例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例3. 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
例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幷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对偶」定义:把字数相等,语法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组、单句或语词,一前一后,成双成对地排列在一起,就叫「对偶」。严格的「对偶」,更讲究上下两语言成分平仄相对,而且避用同字。
1〉句中对:亦名「当句对」。
2〉单句对:上下两句对偶的,就叫「单句对」。
3〉隔句对:隔句对又称扇对。
4〉长对:三对六句以上的对偶句,奇句对奇句,偶句对偶句,称为长偶句,又称长对。
5〉排对:由两个以上的对偶句排列而成。亦称排偶对或排比对。
注:对仗,我们可以看出来,因为是在诗词的基础上,也就是246要交替,以及上下句也要平仄相对,并避免重字。当然比对偶更讲究词性要工对或宽对;结构要相同,即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等,但这点最近的对联有些放宽。
注: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对偶就是左右不讲平仄交替,但对仗要。对偶有宽与严两种,宽的对偶甚至可以不讲求上下句的节奏点上平仄要相对,在结构上更宽只要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词性上宽对就可。但严格的「对偶」,更讲究上下两语言成分平仄相对,而且避用同字。
对偶:句型相同,字数相同,两句
宽对:词性、平仄稍有出入
严对:词性、平仄都要对应
注:我们看得出来,对偶句中有大量的相同字出现的情况,这是排偶句。简单的说,排偶句是对偶句中的一种,特点是它是具有排比修辞的对偶句。也因此,有时候我们提到排偶句,是有可能出现三句以上的句子的,这和对偶只有两句的不一样,主要的排比句有些说法是不限一定要三句以上,有时候两句也可以。
c. 排比:句型相同,字数可以略有出入,三句以上的文句。排比,是写作时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写作时,为了使文章结构紧凑、语势增强、感情深化、文脉清晰、层次清楚,于是将接二连三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的词组或句子,逐一排列起来,这种修辞手法,即是排比。南宋陈骙在《文则》中所谓「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指的就是排比修辞方式能起加强语势,周全语意的作用。
「排比」定义: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字数大致相等的语句,表达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象,叫作「排比」。易和「类迭」、「对偶」相混淆。
例:《孟子?公孙丑上》:「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注:排比句,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两个句子或以上的并列句子,也可以称为排比句)。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排比句是由排比组成的句子。可分为句内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
「排」指排比,「偶」指对偶,排比要三句以上,对偶则是两句,一般可以简单归为一类不另细分。一般说来,我们认为排比句的基本条件应该有三个以上的分句组成,但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说道:“排比格中也有只有两句互相排比的,这与对偶最相类似,可以同对偶参看……”陈先生举的例子是:
①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干事,结在深深肠。(白居易《夜雨》诗)
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之六)
《写作技巧词典》(海燕出版社)借鉴了陈望道的看法,但它把对偶与排比作了辨异,即:“一是对仗(对偶,下同)必须字数相等,排比不拘;二是对仗必须两两相对,排比也不拘;三是对仗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却以字同意同为经常状态。”请注意第三点;当然,对偶中也有宽对,不能像律诗中的对仗那样要求。
d. 排偶
(1). 排偶,排偶是一种介于排比与对偶之间的修辞手法,是一个对偶之中又有对偶、对比的复式结构。一般认为它是由两个语气一致、结构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对的语句平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排偶句式形式整齐,富有节奏,但结构、字数等均可变化,不像对偶那样在字数、结构、平仄等方面要求严格。
例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为长句对。
例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为单句对。
例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排偶句。
例4:「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为排偶句。
(2). 排偶句法可让文句整齐化而产生明快流畅的效果。当排比句是对偶时,可以加强气势。对偶和排比可以统称为排偶,排偶的句子是骈文的主干。排偶,是骈文的主要特点,要求通篇句式都两两相对,以取得语句上整齐和对称之美,是先秦、两汉诗文中早就有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比方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曹植?洛神赋)。排偶句也可以说是汉乐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如《十五从军征》中的:「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便是。
(3). 排比法在白话文的修辞中才有。所以古韵文中「同字同意」的句子,也归为对偶法。
例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不在、有、则虽然重复,但大多数人的看法,仍把它归于对偶法。原因在于:古无排比法。
例2: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者、不重复了,只能算排比,不能算对仗 
例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例4: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例5: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例6:昭平日月不足为明,奉平泰山不足为高,巍平天地不足为容也。
古偶句:
古偶句属于漫句的一种,同位用相同的字。漫句又叫散句,就是字数不定,不对偶也不押韵的句子。古偶句就是跟排比句类似,两句话的相同位置,用相同的字。 
例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例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例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例4: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注:我们可以把单句的排偶句称之为古偶句。
(4). 因为排比可分为句内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因此,排偶句有两种基本的形式:排比对偶式排偶与联句对偶式排偶。
a. 排比对偶式排偶。这种排偶的基本结构是三个以上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其中,各句之间彼此对偶。两两对偶是这种排偶与一般排比句的区别。
“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这是一组排比句。构成这组排比的3个句子中,“朴”、“静”、“虚”3词彼此相对,“大朴 ”、“大静”、“大虚”各以“副词+形容词”的结构彼此相对。句中,“大”字的使用,隔字重复,是类字的修辞手法,属于类迭的一种。此例虽只有9字,但已是由3个彼此相对的对偶、类字结构所构成的排比,是一种简单的排比对偶式排偶结构。
b. 联句对偶式排偶。上下两联:举例:
举天下之事,自作为事,用以不可赓也
举天下之名,虚树为名,习以不可改也
这样的上下两联句式双行、彼此对偶,是排偶的常见形式。
(5). 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二、虚字与提引词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三、定义
'骈句’就是'对偶句’﹐意指两个句子的组合有如两马齐奔。由'骈句’为主写成的文体﹐其中只用少量散句贯穿上下文﹐这种文体称为'骈文。'骈文’全篇由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组成的骈句而成﹐所以也称为'四六文’。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举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是对偶。

文人从古代对偶排比的手法逐渐发展形成以文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就是「骈文」。
骈文的特色
1. 对仗工整 除内容事类的对称外,亦要求句式的对称。基本句式有「四四」、「六六」、「四四四四」、「四六四六」、「六四六四」
2. 韵律和谐 平仄互对,重视音韵之美,但不必押韵
3. 辞藻华美 偏爱色彩浓艳,富丽典雅的词汇。
4. 用典繁多 追求用典之技巧,内容上包含古人的故事、言论、诗文。
5. 流弊:过分追求形式美,忽略内容。流于浮华、不实。

骈文佳句范例 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为徐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
古代的文言文有两种,一种叫古文,一种叫骈文,而古文里常见连句成串的排句,用以提振文气,使措辞激扬。你试着朗读它一遍,会觉得振振有辞,会不自主的愈念愈快,而骈文的文气则是比较内敛的,适合慢读的。

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
例如:“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例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
四、骈句的句法
骈赋、律赋句式的分类
其具体归纳为:壮、紧、长、隔、漫、发送,共六大类。
壮:三字成句相对偶者。
紧:四字成句相对偶者。
长:五至九字成句相对偶者。
隔:含分句相对偶者。
    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
    轻隔:上4字,下6字。
    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
    疏隔:上三字,下不限多少字。
    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杂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

漫: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即不需要对仗、不需要押韵的句子。用在首尾,最好不要用在段落中间。
发、送(含原始、提引、起寓):即用于开篇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发篇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常用提引词:由是、尔其、所以、士有、乃,观夫,惟夫,原夫,若夫,闻夫,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观夫,惟夫,原夫,若夫,闻夫,洎于,逮于,至于,既而,亦既,乃知,方知,方验,将知,固知。

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四海会同,六府孔修”,“银车隆代,金鼎作国”之类,亦缀发语之下为便,至今所用也。  

长 上二字下三字句也,其类又多上三字下三字。  

若“石以表其贞,变以彰其异”之类,是五也。“感上仁于孝道,合中瑞于祥经”,是六也。“因依而上下相遇,修分而贞刚失全”,是七也。“当白日而长空四朗,披青天而平云中断”,是八也。“笑我者谓量力而徒尔,见机者料成功之远而”,是九也。六、七者堪常用,八次之,九次之。其者时有之得。但有似紧,体势不堪成紧,则不得已而施之。必也不须缀紧,承发下可也。
隔  隔句对者,其辞云。隔体有六:轻、重、疏、密、平、杂。  

轻隔者,如上有四字,下六字。若“器将道志,五色发以成文。化尽欢心,百兽舞而叶曲”之类也。  

重隔,上六下四。如“化轻裾于五色,犹认罗衣。变纤手于一拳,以迷纨质”之类是也。 

 
疏隔,上三,下不限多少。若“酒之先,必资于麹蘖。室之用,终在乎户牗”。“条而来,异绿虵之宛转。忽而往,同飞燕之轻盈”,“俯而察,焕乎呈科斗之文。静而观,炯尔见雕虫之艺”等是也。  
 
密隔,上五已上,下六已上字(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若“征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咏《团扇》之见托,班姬恨起于长门。履坚冰以是阶,袁安叹惊于陋巷”等是也。 
平隔者,上下或四或五字等。若“小山桂树,权奇可比。丘林桃花,颜色相似”,“进寸而退尺,常一以贯之。日往而月来,则就其深矣”等是也。  

杂隔者,或上四,下五、七、八;或下四,上亦五、七、八字。若“悔不可追,空劳于驷马。行而无迹,岂系于九衢”,“孤烟不散,若袭香炉峰之前。圆月斜临,似对镜卢山之上”,“得用而行,将陈力于休明之世。自强不息,必苦节于少壮之年”,“及素秋之节,信谓逢时。当明德之年,何忧淹望”,“采大汉强干之宜,裂地以爵。法有周维城之制,分土而王”,“虚矫者怀不材之疑,安能自持。贾勇者有攻坚之惧,岂敢争先”等是也。  

此六隔,皆为文之要,堪常用,但务晕澹耳。就中轻、重为最。杂次之,疏、密次之,平为下。  

 漫  不对合,少则三四字,多则二三句。若“昔汉武”,“贤哉南容”,“我圣上之有国”,“甚哉言之出口也,电激风趋,过乎驰驱”,“守静胜之深诫,冀一鸣而在此”,“历历游游,宜乎凉秋”,“诚哉性习之说,我将为教之先”等是也。漫之为体,或奇或俗。当时好句,施之尾可也,施之头亦得也。项、腹不必用焉。  



发 发语有三种:原始、提引、起寓。若“原夫”、“若夫”、“观夫”、“稽夫”、“伊昔”、“其始也”之类,是原始也。若“洎夫”、“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佥曰”、“矧夫”、“于是”、“已而”、“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之类,是提引也。“观其”、“稽其”等也,或通用之。如“士有”、“客有”、“儒有”、“我皇”、“国家”、“嗟乎”、“至矣哉”、“大矢哉”之类,是起寓也。原始发项,起寓发头、尾,提引在中。 

 送语,“者也”、“而已”、“哉”之类也。  

凡句字少者居上,多者居下。紧、长、隔以次相随。但长句有六、七字者,八、九字者,相连不要。以八、九字者似隔故也。自余不须。且长、隔虽遥相望,要异体为佳。其用字“之”、“于”、“而”等,晕澹为绮矣。  

凡赋以隔为身体,紧为耳目,长为手足,发为唇舌,壮为粉黛,漫为冠履。苟手足护其身,唇舌叶其度;身体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时而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则赋之神妙也。


本周作业:
请写壮、紧、长、隔、漫、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