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100问》(之四)

 变通致久 2016-10-24

   

31.课程改革的三个发展是什么?

答:三个发展,是指对课程理念的发展,是相对“一期课改”的发展,这就是由“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到“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由“素质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由“基础学力”到“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32.课程改革的四个突破是什么?

答:四个突破,主要是指对课程结构的突破。主要包括:建立了以功能立意和多维度交互的课程结构;增强了课程方案的弹性、扩展了课程的选择性、加强了学校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强化了课程的实践功能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3.课改中教师必须更新的三个观念是什么?

答:第一、教师角色必须重新定位:变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第二、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自我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备课的重点要备学生,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三、教师必须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员: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要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

34课改中的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答: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应该授之于“渔”。其次要给学生的创新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第三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综合素质、学力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情况,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在学力方面做到迁移,把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与课程体系全面整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在学法上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观。第四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教师应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应重视挖掘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努力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教学环境的运用中,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应注重学生的学法。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改进,教学形式的变化,师生、生生交往水平的融洽程度,都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35.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是什么?

答: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36.新课改下的学生作业有什么特点?

答: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

  2、由封闭走向开放。可预见的、早已生成的学科知识作业是封闭型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另外,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传统的教师事先确定作业将更多地转向师生共同生发作业。也就是说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

  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传统的仅凭一支笔坐在办公桌前批改的单一方式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作业将感到无能为力,而更多的将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5、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6、作业的技术、方式、性质将由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传统的“温故”性作业将更多的转向研究创新性的作业。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必将运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及其它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信息技术与能力将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得到凸显。

37.课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课改提出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构成的着眼于功能的新课程。课程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的学力观,主要突破:

第一,由素质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进一步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而言的。首先,它建立在“素质中心”的基础上,是由社会、学科、学生三基点所成的三角形支撑的,其次,包括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更注重在学生的基点上,揭示了提高素质的根本落脚点;其三,强调的是素质的动态性与发展性,把学生素质的发展作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

第二,由基础学力到总体学力体系。是在培养“基础学力”的同时,就包含了培养“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相关组分,随着学生学习的进展,学力随之不断呈开放性发展,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源于基础学力,又表现为在层次上的逐级提高,量上的逐步扩大,质上的逐级升华,这是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创新为根本的立足点。

38.基础型课程的内涵是什么?

答:基础型课程的内涵:它的内容着重通性、通则、通法,体现可再生长的基础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能力要求,属于最低的学习基准。各科目类包含工具性科目类、社会科目类、自然科目类、技能科目类、体艺科目类等组成。它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也注意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基础培养。基础性课程要求学生共同修习,也注重一定的层次与梯度,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39.拓展型课程的内涵是什么?

答:拓展型课程的内涵:拓展型课程的内容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了知识扩展和综合能力发展,是学生终身学习精神、方法、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初中阶段可分为知识(科学、人文)、技能(技术)、体艺、综合学习与实践等领域。它的功能是进一步着眼于对基础学力的培养,更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培养个性,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它是一门选修课。

40.探究型课程的内涵是什么?

答:探究型课程的内涵:探究性课程的内容注意体现专题性与综合性、开放性,加强实践性;要体现兴趣培养和适应合作学习的需要,强调过程而不强调结果。可以结合学科知识的理论性研究,也可以是技术性与实践性方面的研究;可以围绕一个领域的一个或几个专题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也可以选择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课题或项目进行实践与探究,培养学习的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它的功能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题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