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药始自经方来

 ysy123456 剑胆琴心 2016-10-24
患者看病,不论中西,最看重的是疗效。在越来越繁复的诊疗程序、越来越昂贵的医疗费用面前,人们不禁怀念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众多名老中医举重若轻的神奇疗效,盼望着现代中医后学重建“效如桴鼓”的信誉。面对中医诊疗水平的滑坡,我国中医经方派传人冯世纶教授认为:“中医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抓住‘疗效’这一关键。”    

    “寻宝”中医典籍
  一位姓刘的女士,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她先后来到几十家医院用多种方式治疗,花费高达十几万元,病情却愈发严重。最后,束手无策的她来到冯世纶处求治。为她把脉后,冯世纶大笔一挥,开了一剂《伤寒论》中的普通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就是这剂每付价格不足十元的廉价草药,仅一个半月就使患者摆脱了缠绵多年的顽疾。一名来自江苏的小男孩,不明原因发热三个月之久,也是花费数万元遍寻名医而无效,父母带着他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请冯世纶治疗。一付经方煎后服下,当天小孩热度即退,调理一周后痊愈。这并非个例,类似的经历,在冯老几十年的临床生涯中,数不胜数。
  冯世纶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多年来,他先后师承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中医,并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谈及中医发展的现状,冯世纶不无忧虑地说,近年来,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一直不断,中医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局面。中医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抓住“疗效”这一关键,而提高中医疗效的关键之一即在于学好、用对经方。
  《伤寒》《内经》本非一家
  所谓经方,乃是源自上古神农时代用汤药治病的经验总结,即以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药,以方证对应治愈疾病总结出的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等。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凡是医学大家,无不对这些著作着力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界认为,中国的主体医学是《伤寒论》医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中,经典继承和解读逐渐发生了歧义,一些医家没有真正地理解《伤寒论》的理论内涵,以致许多后世医家守着良方不善运用,未能发挥中医应有的作用。
  目前,现行中医教材认为《伤寒论》源于《内经》,教学和临床实践中也用内经理论来解读《伤寒论》,冯世纶认为,这是一个长期以来的理论误区。他说,《伤寒论》和《内经》一样,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两座高峰,隶属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无数劳动人民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最早的经方医学经验集《神农本草经》和《伊尹汤液经》。到了汉代,医学大家张仲景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补充,以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即经方医学理论体系,在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上,以各种验方通治一般性疾病。它的特点是先辨六经,后辨八纲,继而再辨方证。而《内经》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其理论内容由于受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影响,特点在于阐述人体的病理生理和养生理论,由于其以总结针灸经验为主,故以经络脏腑为主要理论,与经方医学的理论有明显的不同。后世医家之所以对《伤寒论》误读,主要原因在于晋朝王叔和认为《伤寒论》起于《内经》,把《伤寒论》理论与《内经》理论混为一体,因而后世医家注解《伤寒论》大多采用了这一说法。
  直至近代,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在继承其老师王祥徵衣钵的基础上,仔细对比《内经》和《伤寒论》理论特点,并参考了杨绍伊等医药考证资料,正本清源,明确提出:六经来自八纲。阐明了六经的实质,认清了经方的辨证理论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剔除了长期混杂在《伤寒论》中的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等理论,确立了太阳病即表阳证、少阴病即表阴证、阳明病即里阳证、太阴病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此理论一经提出,即在中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应用这一学术观点来解读《伤寒》,极大提高了临床效果。胡老毕生研究经方,治愈重病患者无数。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伤寒教研室主任刘渡舟教授曾说:“(胡老)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似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料,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冯世纶师从胡老,长期从事《伤寒论》的研究与临床工作,深得其真传。胡老故去后,他在胡老毕生医学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先后出版《经方传真》、《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解读张仲景医学》等十几部医学著作,极大推动了当代经方学说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祖国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正本清源看经方
  冯世纶认为,中医若要发展,须得纠正中医研究方法上的偏差。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的教材尚停留在用《内经》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去解读《伤寒论》,认为《伤寒论》理论源自于《内经》,《伤寒论》中的六经等同于《内经》的六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课程本来就被公共课、西医课程挤占了大部分时间,又因为理论尚不明确,导致很好的方子在临床实践中并未取得应有的疗效。
  “中医的发展在于继承中的创新,首要在于继承,而继承的关键在于正本清源,还《伤寒论》本来的面目。几千年来,中医界对《伤寒论》的研究一直存在着种种疑云,我们有必要进行甄别,建立科学系统的《伤寒论》经方理论。要下大力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尤其是教学骨干的培养,在临床实践中去总结经方的效果,重视经方的开发与利用,将其中的精粹发扬光大,以造福人类。”冯世纶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