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走?何为粘?如何做好“走”和“粘”?

 昵称29932392 2016-10-24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这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句子。在这里,王宗岳提出了“走”和“粘”的概念。何为走?何为粘?如何做好“走”和“粘”?这是每个练习太极拳的人都感到困惑的问题。



我对“粘”字的理解


我认为,古典拳论都是老前辈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要认真学习,注重体悟。“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不是讲述一个人的套路练习,而是讲双方练习推手时的一种感受。这句话的意思是:对方的劲力来了,比较刚猛,我就柔化走之,然后变被动为主动,反过来控制对方。这也是说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我对对方进攻的应对方法。这是一种阴阳虚实的转换。如果没有这个转换,双方都用刚猛的劲力对抗,那么就不会走化,这也就不是太极拳了。


走,是走化、走转的意思,是一种对刚猛的劲力的应对方法,它是用走的方法,把对方的刚劲卸掉,也就是把来力的大小、方向等转化掉,使其落空。走,是防御性的技术,但是,不是跑,不是丢。走,与下面的“我顺人背谓之粘”是有关系的。这句话是一个整体,体现了双方条件的转换、形势的变化——我通过走化,变被动为主动;对方则由主动变为被动。在转化过来后,我就用“粘”的方法控制对方。其实,用“粘”这个字,表示自己并不是用刚猛的发力将对方击出,而在听对方的劲力,在控制对方的劲力。这个“粘”字的意思是不离不即、不紧不慢、蓄而待发。这时本来是可以发的,但是不发,表现了处于主动地位,掌控对方的一举一动的从容状态。我认为,这是太极拳的技法、心法的一个特色。有些拳种讲究得机得势时,一定要反击对方,太极拳则不是这样的,而是提倡在得机得势时的一种控制,讲究得理让人。这是我对太极拳技击的一种认识。




另外一方面,这种“粘”也是在刻刻留意对方的变化,时时体察对方的虚实。因为在实战搏击中的情况非常复杂,有时虽然我是处于“我顺人背”的优势状态,但是,对方真的背势了吗?也许这就是一个假象。如果得理不让人,贸然反击,也许会落入对方的圈套,转胜为败。


实际上,太极拳通过“人刚我柔,我顺人背”这种练习方法,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顺逆的转化、阴阳的转换。做人也是这个道理,要以柔克刚。“人刚我柔,我顺人背”讲的也是一个“中和”——遇到难题,处于背势的时候,要柔化、转化,变被动为主动。在工作生活中,有时遇到事情,直接对抗不能解决问题,又不能躲避、逃避,那就要换个角度,走曲线,来解决问题。“人刚我柔谓之走”就是这个道理。


在实际练习中,要做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我认为要在“松”上下功夫。但是,松也不是孤立的,不能单纯强调松。如果总是意念上想着如何放松,却没有实践的检验,没有下功夫练习,那么只能是空谈,做不到真正的放松。所以,我认为,做到这一点,要靠自己的练习和领悟,还要多与人交流,多向别人学习。通过长久的练习,让身体养成一种自然的良性反应,遇到来力,自然而然的会人刚我柔地走化,形成我顺人背的势态。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一个前提就是先要把握好自己,自己做到松柔。如果推手时,你感到对方很硬,你不要埋怨别人,其实是你自己没有松下来。你要真松下来,对方就站不住了,你就感觉不到对方的刚硬。因此,做到“人刚我柔”的走化,其关键还是靠自己,自己能够调节平衡,能够放松,就能够走化对方,不受制于人。所以拳论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这就是说,运化不开,都是自己的原因。




当然,在我顺人背、得机得势的情况下,太极拳也要“引进落空合即出”。但是,这种“合即出”是自然而然的发放,是顺势而为。现在,有些人练拳时,把劲力的发放做得完全表象化,好像要特别体现出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特点。实际上,太极拳的刚柔是一体的,是刚柔混一的,柔做得好,自然就能体现出刚来。如果刻意为了表现刚劲而发力,那就不对了。这样,意念断了,动作也僵了,呼吸也急促。这是不符合太极拳理的,也没能做到拳论要求的“完整一气”。


“人刚我柔谓之走”其实也是引进,使对方落空,然后你“合即出”。这是断手,是你自己合住劲,与对方也合住劲了,才能发放。“合即出”虽然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要自然而然,顺势而为。我认为,“我顺人背谓之粘”还没有达到“合即出”的程度,只是双方一来一往,互相顺逆转换的一个过程,还没有到得机得势把对方发放出去的阶段。“走”与“粘”实际是两个人推手练习中一来一往、顺逆转换、虚实阴阳变化的一个过程,如果真出现了“引进落空”的情况,才会出现“合即出”的结果。




太极拳的关键还是多实践。你在单独练习套路时能够做到行云流水、中正安舒,在与别人推手时,你还能做到粘黏连随、不丢不顶吗?推手是两个人之间的顺与背、攻与防的转换,推手的基础是拳架。推手中出现了问题,是拳架没有练好。拳架与推手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两者互相关联。手脚的位置、重心的转换、意识和劲力等的变化,如果在套路中没有练好,那么,在推手时自然不会做到走化与粘随。所以,我一直强调练习太极拳推手,一定要先盘好架子。太极拳的特色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柔化刚发。但是,也不能夸大这种特色,把太极拳看成是无所不能的武术。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就是走化与粘随,从而达到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


总之,我认为,太极拳的练习首要的是放松,松不下来,这些走化、粘随等等效果,你是体会不到的。这种走化、粘随的功夫,是在松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要做到松,先要静下来,意念要专注,要“心静、意专、体松”,做到这些以后,你对太极拳推手的技法才会有所感悟。拳论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就是说,我们先要做到动作招法的熟练,然后才能谈得上懂劲。在招不熟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丢扁顶抗等现象。另外,拳论也告诉了我们太极拳技击的原则和方法,那就是“人刚我柔”和“我顺人背”。这些古典拳论是老前辈的经验总结,我们要仔细研读,在实践中体验,由招熟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这就是太极拳的一个习练过程。也就是要按照规矩练习太极拳,感悟这些拳论,把它们练到身上,把虚的、理论的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切身体会,最后,再把实的变成虚的——通过这些身体的体验,感悟出太极拳的道理。


练习太极拳的人没有障碍,不管对方的劲力刚也好、柔也好,力大也好、力小也好,速度快也好、速度慢也好,这些都是客观条件,是不受自己掌控的,你只能把握好自己,顺应对方,做到人刚我柔,形成我顺人背,你就真正处于不败之地。这就是太极拳的道理。


李经梧老师曾经说过“发自于内,形自于外。自然,才能应物自然”。所以,太极拳的劲力要做到发自于内,自然而然,这样才能达到应物自然


来源:中华武术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