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玉的过程中,很多人会忽视古玉的细节。然而,细节往往会决定您鉴定玉器的最终结论如何。所以,细节,在鉴定古玉过程中不可或缺,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玉者良言,今天小玉就为大家介绍几点古玉辨别中的小细节,这些小细节可谓是古玉的历史“签名“,更是其证明真伪的凭证,绝对模仿不来~ 中国的玉器专家们一般都约定俗成认为汉代及其以前雕刻的玉叫做古玉。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只能确定玉材的岩性(矿物组成)和成矿年代,以及成色(形成颜色)、产地、钙化等的原因,而不能测定玉器雕琢的年代。而判别真假古玉主要从玉器的表面情况、形制、纹饰、雕工等几方面进行观察,然后得出结论。 古玉由于经过长期盘玩、摩挲,久而久之,人手分泌的油、汗等物浸润凝聚,玉的表面会包有一层温润光泽的油脂,显得光滑陈旧,原有的纹饰模糊不清,行话所谓盘得很熟。这类古玉俗称熟坑。 古玉由于所谓“钙化”的结果,玉器表面局部或全部呈灰白色,俗称鸡骨白。严重的其表里均灰白,质地较松脆。其形成的原因是玉器长时间被埋藏在地下,与周围的物质发生作用,出现了物理、化学变化。钙化的古玉都出自古墓,俗称生坑。 玉器表面黏合有不易除去的附着物(泥、沙、碳酸钙之类)。这是由于古玉在墓内因受外力挤压,与周围泥沙长期紧密接触或泥土中碳酸钙沉淀附着玉器表面而形成。其严重者,泥沙或碳酸钙与玉器表面合而为一,无法分开。 玉器表面有其他物质的沁痕。沁痕都是玉器与其他物质长期紧密接触而形成,有沁痕的古玉通常也出自古墓。“沁色”往往是鉴定古玉器价格及其真假的重要特征,宛如古玉的签名认证一般,现代人完全无法用机动力量强大的电动手工具仿制,一切皆为自然形成。 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我们简单说一下古玉的沁色。 单色沁可以有两种定义:要与玉本质的颜色保持同样颜色,也就是原、次生色为同一色。除玉本质的颜色以外的一种颜色叫单色沁,也是与玉本色相对而存在的颜色。 多色沁则是含有两色或两种以上的颜色,通常理解如:玫瑰红色为钾锰沁、红色为铁锈沁、黄色为铬沁、绿色为铜沁、黑色为金(或水银)沁、白色为水沁等。由各种矿物质浸润后产生的颜色,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 过渡色是玉本色与沁色之间产生的颜色,也可称为间色、中间色,还可用颜色的明亮度来说明。 另外也要注意辨别巧色、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的区别。自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这些玉器的皮壳特征虽不可能说明确切的年代,但它们分别见于出土的汉代及其以前的玉器,年代较为久远是毫无疑问的。 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玉器风格的辨识,成为判断古玉年代的重要方法。玉器风格主要表现于形制、纹饰、雕工等方面,三者有一定的关联。 另外,因为古玉在加工过程中,由于使用线切割的解玉方法,所以加工出来的玉器,整体厚薄是不均匀的,玉器平面也绝对不会是水平的,玉器入土后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往往会先从玉器最薄弱的地方开始,所以这些地方会首先出现一些现象,比如裂缝、钙化、沁色、蚀孔等,这也是新仿玉器无法企及的,这点较为重要。 当然,鉴定的细节还有很多,但也不可断章取义,仅仅从细节上就断然判定。我们必须要结合玉质、器形、工艺、包浆、沁色、钙化以及全国各地坑口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综合判定,这样才会做到认真负责、万无一失。只有深入掌握大量的相关资料,开阔眼界,才能显著提高鉴定水准。 |
|
来自: 昵称27495004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