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和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沁色指玉埋入土中在一定时间后,受地下其他物质的侵蚀,使玉器本身的颜色发生一定的变化。 受沁的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体的长期盘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受到人气的涵养,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色彩。 出土古玉沁色与入土的时间、地点、受沁深浅程度不同有关,主要沁色有: 紫、红沁:包括铁沁和血沁,颜色种类有宝石红、鸡血红、朱砂红、樱桃红、洒金红、枣皮红、膏药红、孩儿面等。一般铁沁呈褐红,血沁为赤红(枣皮红),色深称“酱瓣紫”,及茄皮紫、棕毛紫。 绿沁:主要为铜沁,受沁后色如翡翠,是因铜器产生的铜绿接触玉器后渗入其中,出土后色泽比翡翠更加娇嫩滋润。主要有鹦哥绿、葱绿、松花绿、白果绿等色。 黄沁:包括土沁和松香沁。玉在土中总会受到侵蚀,侵蚀轻者称“土沁”、“土锈”,重者为“土浸”或“土斑”。入土时间长的古玉,其土锈、土斑用刀刮不掉,土渗入玉的肌理,已与玉合而为一了。土沁后有鸡油黄、桂花黄、秋葵黄、老酒黄、栗子黄等。受松香沁的呈蜜蜡,呈淡黄色。 白沁:受地火、地热、钙化后则变成白色,地火为土中含磷物质(毛发、矿物质等)。久埋地下可产生钙化,强烈者使玉器全部钙化,通体呈灰白色,代表年代非常久远。白沁有鱼肚白(泛青)、鸡骨白、象牙白(微黄)、米点白和糙米白等色。 青沁: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是由服装上的靛蓝深入玉中所致。青沁色有潭水苍、蟹壳青、雨过天青、竹叶青、虾子青、鼻涕青等。 黑沁:受水银沁后常呈不同程度的黑色。可分:地中水银沁和殉葬水银沁,殉葬水银依水银量再分:大坑和小坑。 地中水银沁:呈黄白色或微黑微青的颜色; 大坑水银沁:呈黑漆色,大坑为帝王和达官贵人之墓,死后用水银浸泡。 小坑水银沁:颜色在深度、广度上较逊色,为灰黑色。 水银沁斑大者连成片,小则成块或细如线,与玉质和所处环境所致,共性均为黝黑光亮。 花沁:指受沁物质共同作用而产生,一般古玉沁色不止一种,常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如蛤蟆皮、洒珠点、碎瓷纹、唐烂斑、金带围等。花沁常以吉祥寓意或形象比喻:天玄地黄(两种色沁)、三元及第(三种色沁)、福禄寿喜(四种色沁)、 五福呈祥(五种色沁)等。出土古玉除沁色外,在玉质上的差异取决于: 地质环境,分地气干寒、酸化弱与温湿,酸化强 干湿程度,干坑则多蛀孔,水坑玉多霉菌。 1、典型沁色 (1)鸡骨白 ·玉在土中受土质、温度的影响,产生钙化的现象,似煮熟的鸡骨而称之。 真鸡骨白玉器表面有一层钙化的包浆,肉眼可见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在强光照射下,偶见透光。 作伪者由火烧而成,会出现裂纹,称“火劫纹” ;若化学品作伪,则表面呈白色,不入玉内,强光下通体透光或呈不透光的死白。 (2)水沁、钙化 水沁的特征是白色,受沁部分异常干结。 钙化的玉已经发生质地的变化,往往松脆易破。 (3)朱砂沁 古墓藏中除水银外,在棺内还洒朱砂,以达到防腐的目的。 朱砂沁在玉表面的纹饰或镂空处附着一层薄薄的朱砂,部分可沁入玉中,使玉沁染成淡棕红色。 (4)铁锈斑 古玉,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出土,面上出现星点状分布的“铁锈”。刚开始并不明显,过段时间便显现出,甚至用开水浸泡,稍盘玩, “铁锈” 全出来了。 (5)黑漆古 系古墓中殓尸的水银沁成,也叫纯漆黑。凡黑漆古之玉,年代皆较久远,鉴别时注意玉上有无根须状凹陷沁痕,一般黑中还透出赭红色,迎光观察,可见银星闪闪。 (6)黄香沁、土沁 黄香沁的沁色非常漂亮,受沁源于松香、铁或土多种。 土沁后的特征是浅黄色,带有小孔也称“土咬” 。 (7)蚀斑 是古玉入土后出现的斑斑点点,由水土侵蚀而成。 (8)包浆、开窗 指古玉的外表好像附了一层宝光。 开窗即“开窗见地”之意,古玉受沁有满沁,有的则在受沁中间部位,为了解其本来面貌,开窗古玉一般较受欢迎。 除出土古玉有沁色之外,传世古玉也有沁色特征,习惯把传世古玉的沁色称为“包浆”和“牛毛纹”。 传世古玉由于人的长期把玩,久而久之,人体有机质会对玉产生作用,使玉表面包有一层温润光泽的油脂,俗称“包浆”; 人的气血(有机质)也因时间的推移深入玉中,使玉的表面布满血丝,状如牛毛,若隐若现,俗称“牛毛纹”。 “包浆”和“牛毛纹”是鉴别传世古玉的要素。 2、沁色作假 作假(古):包括出土古玉的沁色和传世古玉的包浆和牛毛纹。 一般作假的沁色颜色不自然,较醒目,有裂处颜色显得深,而致密处颜色进不去。 另外,受沁的古玉多为子玉,而作假的古玉多为山料。 放大观察牛毛纹,作假的牛毛纹无凹陷现象,并沿裂隙分布,而真正传世古玉的牛毛纹除伴有包浆外,一般有沿一定方向排列、纤细的纹理,如同牛毛,并有凹陷。 传统的古玉作伪方法有: 1、伪造黄土锈法 2、伪造血沁法 3、叩锈法 4、伪造鸡骨白法 5、伪造黑斑法 6、伪造牛毛纹法 7、油提法 8、梅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