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们一起学学逻辑学(第2页)

 老张 2016-10-25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09:46:00
  判断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反映,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这个性质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人的思维反映有失误的可能,更有认识进步的可能。客观事物,不会在人的思维反映中被永恒固化。

  最常见的判断是定义形式,即为概念赋予本质属性或特殊属性的内涵。
  再看看上面的事例:人是二足无毛动物。
  这曾经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定义。这个定义首先肯定了人是动物中的一种。其次,二足无毛的属性为人所特有,其它动物没有,所以,在古代被认为是人的定义。只是,它完全从表象去概括人的特殊性。

  假如我们说:人是四肢动物。
  这就不是人的定义,只是一般属性判断。因为四肢的现象,并不被人这种动物所特有。

  假如我们说,人是理性动物。
  这也可以成为人的定义。不仅因为这是人有别它类的特有属性,还被认为是人根本性的内涵。因此,称这个定义概括了人的本质属性。

  小知识:
  人是理性动物。这个定义在西方曾一度很流行,不过后来的逻辑分析哲学发现,这其实没定义人。因为,这个定义是将“什么是人”这个问题,转化成了“什么是理性”。而理性这个概念本身,具有外延和内涵无法明确的特征。形式逻辑在其自身孕育着自相矛盾。由此,20世纪辨证逻辑大发展。
  对于形式逻辑掌握者来说,逻辑能力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能将问题转化为各种表述形式。比如将个例问题转为共性问题;将具体问题转为抽象问题;将理论问题转为实验设计和求证等等。其实,这种能力就是将对事物的归类能力,上升到对人的思维的归类能力。

  关于人,还有一个定义,人是会劳动,会主动改造自身与改变环境的动物。这就摆脱了,完全用形而上的抽象来定义人的窘境。

  说说我在论坛上,曾遭遇的一次逻辑谬误。

  当时我在文章里说:
  我赞同前人观点: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理性,不是因为人有欲。

  知道我遇上了什么?一伙人上来大谈T生在否定人欲!
  在他们各种奇谈怪论,各种污言秽语汹涌澎湃,让自己出够丑之后,有位仁兄终于指出了逻辑正解:这句话其实肯定了人有欲,只是将理性当作了人的特殊属性。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0:30:00
  我们来看看,高等教育中,是如何用人工语言来教学逻辑学的。

  一阶谓词逻辑:
  一阶谓词逻辑即FOL(First-order Predicate Logic)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知识表示方法。在谓词逻辑中,命题是用谓词表示的。谓词的一般形式是:P(x1,x2,···xn),其中P是谓词名称,x1,x2,···xn是个体。因此,用谓词逻辑来表示某类知识时就可以利用上述形式。在P(x1,x2,···xn)中,如果xi(i =1,···,n)都是单个的个体常量,则它就可以称为一阶谓词。谓词逻辑适合表示:1、事物的状态、属性、概念等事实性知识。2、事物间确定的因果关 系,即规则。对于事实可以用如下逻辑符号表示,即“?”表示“非”、“∧”表示“与”、“∨”表示“或”;对于规则可以用蕴涵(→)式表示。

  像天书吗?对一般人而言,有点。其实只是个人的阅读习惯问题。将高等教育传授的知识,转变为自然语言通俗表达,这也要靠形式逻辑能力。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0:43:00
  在人类思想史上,最著名的一次问题转化,是将人的自由问题,转化为人的社会公平问题。从康德开始至今。康德将人的自由欲望,转化成人的理性和道德问题,经过无数人的再思考,到罗尔斯开始将人的社会自由,转化为人如何通过理性实现社会正义(每个人的公平),这便是《正义论》。当然,这条路,一直没有摆脱形而上学。实践理性路径理解起来太难,需要辨证逻辑能力,不在此贴略说。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0:49:00
  在学生有基础的正规逻辑教学中,当然是用人工语言的符号更好。一、自然语言有歧义;二、自然语言容易抓不住重点;三、自然语言太没有效率。下面说到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时,就会看到。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1:10:00
  在思想史上,提问都是自问,反映提问者自己的思考。假如后来者具备逻辑转化能力,那么,就会看到前人的逻辑能力和深邃之处。以《论语》为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提了三个问题,其实也是孔子三个自问的自答。

  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该怎样行动呢?答:“学而时习之”。
  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呢?答:同类是朋友的“不亦乐乎”。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处理原则是什么呢?答:“人不知而不愠”。

  就算今天的社会学理论,也是从这三个基础出发的:个人成长、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冲突处置的交流原则。孔子没逻辑?呵呵,“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2:09:00
  对于缺心眼,有时只能捧着,用用基本逻辑就可以了。

  A:中国人没有逻辑!!
  B:没有逻辑就没有逻辑呗。要不,你来教教中国人?
  A:中国人学不会逻辑!!
  B:哦,原来逻辑被定义为一部分人的特有属性。亚里斯多德知道你这么牛吗?


  A: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发明科学???????
  B:商榷一下,逻辑上该说发现,不是发明。
  A:你诡辩!!!!
  B:再商榷一下,发现科学理论的是欧洲人,不仅中国人,印度人以及其它地域都没有。从逻辑角度,该问,欧洲人为什么发现了科学?
  A:欧洲人为什么发现了科学?????
  B:发现就发现呗,谁也不能拦着。你发明了那么想当然的判断,我们也没拦着,对不对?我们中国人鼓励所有人类多多发现,多多实践,然后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中国人没有创造力!!!
  B:又来了,创造力又被你定义为一部分人的特有属性了。你是不是有当高等人的瘾?
  A:你是T五毛!!!你在诡辩!!!!
  B:好,不诡辩。你是不是中国人?你就很有创造力嘛,你不仅创造了那么多想当然,还创造了T五毛,最重要的是,你还创造了一种匪夷所思的“逻辑”:你的判断就是世界。我看,中国很有创造力嘛。

  羞……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2:20:00
  呵呵,什么叫“不愠”呢?

  “不愠”是,不管别人说什么,自己总是从道理出发说事。比如上面吧,不管别人怎么攻击T生或者重复T生错了,T生也是在讲与“反求诸己”有关的知识。

  如果“不愠”指态度上当老好人。孔子凭什么当思想家?宋襄公是也。

  我把自己对“不愠”的理解端上来了。你准备端什么理解?较量一下嘛。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2:26:00
  呵呵,我对垃圾时间是无所谓的态度。可能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价值多元嘛。

  不过,没逻辑能力,可以无交流。如果惯着,这是害人。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2:37:00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
  却将丑语诋他人!

  出自《红楼梦》的贾宝玉。我们一起去打倒贾宝玉如何?

  “作践南华庄子文”的事实不论,一味苛责别人的态度。呵呵,果然是只有“求诸人”的水平。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3:17:00
  笔误不要宽容,往死里整!个别人苦T生久矣。

  虽然有人是按十全十美圣人那样来看待T生的,见不得佛头一点鸟粪。不过,我是见不得把自家眼屎,当作他人头上的鸟粪的主。遇上逻辑谬误常常手痒。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3:22:00
  呵呵,还是要谢谢平淡。和捣乱一正一反,其实互补。

  习惯于“求诸人”,遇上铁板,被憋屈狠了,可能有一天就会豁然开朗,突然通了。原来除了自己能力提高外,其它都是浮云。这也是一条路。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3:55:00
  呵呵,作诗啊,我来作两首打油诗。

  自爱不自爱,
  自己言行在。
  诸己是独己,
  只有爱自己。

  抱团取暖人常情,
  喷云吐雾泡沫群。
  文字不是无情物,
  去媚留理现真心。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4:19:00

  说人显陋己,
  慎言君子存。
  来说是非事,
  便是是非人。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6:45:00
  原子命题的直言判断,标准逻辑形式为……是(不是)……。A是B。
  “是”作为逻辑联词,称为逻辑常项。A和B在不同判断中有不同的内容,称为逻辑变项。

  清楚逻辑常项,可以了解判断类型,从而减少犯逻辑谬误。反过来,通过分析逻辑常项,也可以发现语言的逻辑问题,甚至不用看逻辑变项。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我们常常看不到逻辑常项,或者不清楚哪个是逻辑常项。

  举例:熊猫吃竹子。
  看上去无逻辑常项。这句话变成,熊猫是吃竹子的,逻辑常项就出来了。书面语比口语的严谨要求高很多,所以,书面语常常与口语有习惯差异。完全口语化的书面语,平易近人,但是,也有不严谨的缺陷。根据写作目的,需要相互平衡。

  判断的类型主要有,直言判断、负判断、选言判断、联言判断、假言判断和模态判断。
  这个阶段,已经是网络泡沫文字大量出现的时候了。各种逻辑谬误层出不穷。

  1、负判断是对一个判断的否定,它不同于否定判断。
  人没有翅膀。这是否定判断。
  并非人没有翅膀。这是负判断。
  注意:负判断不是否定判断内的再否定。人不是没有翅膀,意思是人有翅膀。而对人没有翅膀,这个判断的否定,在说这个判断是错的,并不肯定所有人都有翅膀。只要一个人有翅膀,则负判断成真。

  网络谬误精选:
  A:中国人没有逻辑能力。
  B:这个判断错误。
  A:abcdefjh(例子举了一大堆)……
  B:(睡醒了)K有逻辑能力。K是中国人。

  K.O!


楼主T生 时间:2014-06-05 16:56:00

  2、选言判断,规定了两种以上的不同情况,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分为相容和不相容两种。
  相容选言逻辑形式:或者A,或者B。
  例:或者刮风,或者下雨。
  不相容选言逻辑形式:要么A,要么B。
  例:要么生存,要么毁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莎士比亚的名句就建立在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基础上。

  在判断选言判断真假时,康德曾用,各种情况的诸部分,必须合成一全体来判断。可惜今天很多人也不理解其中的逻辑含义。注意:莎士比亚的逻辑没有问题,因为生和死构成了没有第三项可能的全体。呵呵,结合前面的内容,生和死是矛盾关系。


  网络谬误精选:
  A:要么全盘西化,要么全面崩溃。
  B:这个判断错误。
  A:abcdefjh(因果关系举了一大堆)……
  B:(睡醒了)地球上,并不是只有西化和崩溃这两种事实。至于将来,我不是算命先生。

  K.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