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式太极拳,又称为简化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将重复动作与比较复杂的动作删去改编而成的。改编后的动作相对简单易学,是目前普及较广泛的套路。那么,练习24式太极拳的姿势要求有哪些呢? 1、头部: 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的要求是自然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位置和方向的变换,与躯干的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要自然,下颏向里收回,用鼻呼吸。口自然合闭。 眼神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否则会影响锻炼效果。 2、臂部: 其总的要求是沉肩垂肘,使肩、肘两个相关联的关节放松。运动时,注意肩关节松沉,并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手臂有回旋的余地。 太极拳的手臂一伸一屈都不可平出平入,直来直往,应把腕部和前臂的旋转动作确切地表现出来。对手的动作要求是:凡是收掌动作,手掌应微微含蓄,但不可软化、飘浮。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展。拳要松握,不要太用力。 手和肩的动作是完整一致的。如果手过度向前引伸,就容易把臂伸直,达不到“沉肩垂肘”的要求;而过分地沉肩垂肘,忽略了手的向前引伸,又容易使臂部过于弯屈。 总之,动作时,臂部始终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推掌、收掌动作都不要突然断劲,这样才能做到既有节分又能连绵不断,轻而不浮,沉面不僵,灵活自然。 3、躯干部: 胸背:太极拳要领中指出要“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地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可使其紧张,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拔”的形式,从而也可免除胸肋间的紧张,呼吸调节也自然了。 4、腰脊: 练习太极拳,要求身体端正安舒。要做到这点,腰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流传的说法中有“腰脊为第一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腰为车轴”等等,都说明腰是身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和稳定重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练习时,无论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地向下松垂,以助气下沉。腰部下垂时,注意要端正安舒,腰腹部不可前挺或后屈,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腰部向下松垂,还可以增加两腿力量,稳固底盘,使得动作圆活、完整。 5、臀部: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敛臀”,保持自然状态,避免臀凸出或左右扭动。要松腰、正脊以维持躯干的正直。 6、腿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对于步法的进退变换和周身的稳定程度,两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腿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当。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移动、脚放的位置、腿弯曲的程度、重心的移动和两腿的虚实变化以及整个套路动作的前后衔接。 腿部活动时,总的要求是松胯、屈膝、两脚轻起轻落,使下肢动作轻、稳、进退灵便。迈步时,一腿支撑体重,稳定重心;然后另一腿缓缓迈出。脚的起落,要轻巧灵活。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脚掌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横步时,侧出腿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随依次落地。跟步、垫步都是先落脚尖或脚掌。 步型和步法都要求腿部动作虚实分明,除“起势”,“收势”外,避免体重同时落在两脚上(双重)。右腿支撑大部体重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左腿支撑大部体重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虚脚起着一个支点作用(如虚步的前脚和弓步的后脚)。蹬脚、分脚的动作,宜慢不宜快(个别动作除外),应保持身体平衡稳定。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还是太极拳,太极拳位列内家拳之首,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太极拳的习练人数之多,任何拳种远远不能望其项背,但要想真正理解掌握太极拳,必须师承正宗,然而,想获得真传非有巧合机缘不可,揭开太极拳的神秘面纱是为普及正宗太极拳太极拳、惠泽人民体育事业的基本前提。 作者师承陈氏正宗,师祖是出身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世家的一代宗师陈金鳌,恩师是文武兼备的崔玉洁和职汝垒两位先生,经过师承祖训和多年练习,深刻认识到,太极拳的神秘之处在于她的气、力和劲,正确了认识气、力和劲就等于揭开了太极拳的神秘面纱。 一、正确认识太极拳的气 若要真正理解太极之气,须先了解宇宙的本源。宇宙原本从无极中产生,无极就是什么都没有的宇宙前身的原始状态,这个原始状态中没有物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神识,科学界多少发达的大脑为之争论了数百年,始终没有解决宇宙来源的秘密,学说之一是宇宙大爆炸。宇宙爆炸不是像炸药一样因能量过于集中而引起的爆炸,而是原本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被瞬间产生并无限放大,且这个放大过程似乎无休无止,为万事万物提供了生存的时空秩序;原本不存在的阴阳二气也与时空一起瞬间产生,阴阳二气化生万物,同时也产生了神识,原本没有的一切似乎在一瞬间爆炸出来,这就是宇宙爆炸的内容和本质,但原因似乎成为了永恒的谜团。 气不是科学上讲的处于扩散状态的物质形态,而是使宇宙中最为原始和最为精微的物质,为了以示区别,道家用“炁”字来表示内家拳的这个气,但其自身也分着不同的精密程度,即气也有着不同的层次和形式。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讲,气在体内的作用有:一是为体液、尤其血液提供流动的动力,否则血液将瘀积血管,垃圾残留体内难以排出;二是为生命运转提供氧气等必需气体,排除生命维持不再不需要的废气。 正确认识气是正确认识太极拳的第一步,从中医的角度看,气有着不同的分类。按存在部位来分,气分为肾气、肺气等,五脏六腑等每个器官部位都有相应的气在维持。按存在层次来分,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元气又叫原气,属于先天之气,作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是由五谷杂粮之气与肺部吸入的空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其生成直接关系到生命之气的盛衰;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在脉中营运不休,为生命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具有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尤其可以提高人的抗击打能力,硬气功就是通过强化卫气来实现的。这四种气都在身体内部运行,统一称之为内气,从生成来源看,可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练习太极拳就是为了拥有充足的后天内气,再转化为先天内气,强化营气和卫气,提高防身御敌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抗击打能力,以达到提升心智、健身康体的目的。 二、力与气的关系 力仅仅是指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身体而言,力仅仅是指在神经的号令下肌肉、骨骼传递出来的身体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太极拳中,力的数值即力量是有限的,仅仅是指肌肉产生的后天拙力,是太极拳练习中通过练柔需要去掉的,去掉的越干净,对太极拳的练习越有好处。 (作者老师崔玉洁先生拳照) 就人体而言,力和气难以割舍分开,二者互为依存,如果将力比作是一辆汽车,那么气就是驾驶汽车的司机。对于普通人而言,用力必然用气,没有气的支撑,肌肉难以发出力量,但没有力量的存在,气也是难以独立保证生命的旺盛,有气无力这个词就是描述人的疲惫状态或者生命衰弱状态,“力气”一词也是这样形成。但太极拳习练者,可以通过松、柔的强化练习将肌肉的后天拙力完全去除,内气在体内得以畅通无阻,越聚越多,生活起居所需的力量已经不再是肌肉的力量,而是完全由内气产生的力量。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在高压状态下,水分子之间挤压会产生很大的力量,根据这一原理,有人发现用高压状态下的水可以作为刀具进行切割物体,其作用就相当于金属刀,就是近年来所说的“水刀”,属于新的科技产物;在内气充足的情况下,体内内气的精微成分之间也会相互挤压产生力量,这种力量叫灵力,日常生活中也叫“气力”,为什么在太极拳中叫灵力呢?是因为内气产生的力量非常的灵活。 通过长期的正确练习,大量充足的内气可以使身体产生周身灵力,这个力纯粹由气产生,非常灵巧,气越是充足,这个灵力越是巧妙和强大。拳谱上说的“用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就是指的这个要领,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如果刻意使用内气,发放内气,内气就容易耗散而不得聚集,造成的结果是身体缺少“气力”,严重的话,连肌肉力量所需要的那一点内气也难以保证;反之,注重储存内气、培养内气,内气越来越充足,灵力就会越来越强大,这种强大是一种瞬间爆发的强大,也就是刚猛,“养气者纯刚”和“气以直养而无害”就是说的这个,内气多多益善,不会产生任何害处。 (作者师父崔玉洁先生与女儿崔秀菊、女婿陈火以及外孙陈光远) (作者师父崔玉洁先生与弟子朱文革(沐尘)) 三、太极内劲的本质是气力 随着内气的充盈,内气在体内的流动自然流畅,内气积累后,鼓荡之气渐渐减小,开始有全身透空的感觉,呼吸中就有气行到脚底的感觉,感到非常舒适,庄子说的“真人呼吸以踵,常人呼吸以喉”就是这个现象。当内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灵力就会强大到变质的地步,这时候的灵力不再叫作灵力,而是叫作内劲了,因此,内劲的本质还是气力,由于气力又叫灵力,相应地,太极拳中的内劲也叫作灵劲。 根据以上分析,灵力是内气的升华,内劲是灵力的升华,所以,内劲的本质是气力。 这种内劲在身体内部灵活运动,不能体现在身体外表,让人感到神奇的是,这种内劲的运动不是直来直去,可以随时改变方向,如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螺旋缠绕地拐弯,可刚可柔,可明可暗,可长可短,听从心意指挥,随心意所欲,让人不可捉摸,感到神乎其神、玄乎其玄,与其他门派的内家拳内劲有着不同的特点。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绵里藏针,是完全由内劲的这种独特的特点决定的。这种内劲让人感觉不到时叫作暗劲,让人明显感觉得到有点像后天拙力时叫作明劲,发出时十分刚猛时叫作刚劲,让人感觉得到但难以捉摸而直接抵抗时叫作柔劲,在瞬间发出且杀伤力很大时叫作短劲或者寸劲,绵绵发人于丈外但让人感觉舒服时叫作长劲。柔劲可以化解敌方力量(不管是内劲还是后天拙力)于无形,并将敌方力量通过太极的螺旋缠绕返还给敌方,刚柔并济时更使敌方无所适从。暗劲让人无法觉察,何时将力量返还给敌方,敌方无法觉知。寸劲,尤其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寸劲,其穿透力远远超过了后天拙力,可直接穿过皮肤伤及五脏和经脉,造成难以痊愈的内伤。 内劲也分着层次和练习难度上的高低,一般来说,明劲比暗劲容易练出来,刚劲比柔劲容易练出来,长劲比短劲容易练出来,但前者的技击效果远不如后者。练到神明的高级阶段时,明劲、暗劲、刚劲、柔劲、长劲、短劲等都最终上升到意劲的层次,这时候的发劲已经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推手技击中根据瞬间万变的需要做出的条件反射,或者说是一种神识的自觉行为,属于一种先天意识行为。意劲属于太极拳高级阶段的产物,在有意无意之间的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产生的。 (作者与崔玉洁先生) 四、内劲在太极拳中的独特应用 拳谱中云:“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行,快何能为”,练习太极拳的老者往往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由此可见,太极拳的养生效果和技击效果与众不同,真正的太极高手往往罕逢对手,主要归功于太极拳独特的内劲。 由上述分析可知,太极拳的内劲从根本上讲是产生于内气的压缩凝聚,富有弹性,扩张可以产生攻击效果,收缩可以产生化解效果。同样道理,内劲作为内气在高强度压缩凝聚下的产物,威力强大,且可控性很强,可控制为长短、明暗和刚柔;而力(一般就是指拙力)却是肉体传递产生,只能直来直往,而且大小有限,相对内劲而言,属于比较小的力量,且只能控制在大小一个方面。这也很好理解,水刀作为一种高科技产物,水刀的刀锋就是水分子之间的高强度挤压产生的刀锋,其切割效果比金属刀好,是因为水刀的刀锋比金属刀的刀锋锋利了许多。从原理上讲,内劲力量的形成过程和性质很像水刀,同理,内劲的技击威力就很像水刀的刀锋,再加上内劲的这几种可以用心意控制的特点,由此容易理解拳谱中说的:“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从拳术角度看,脉络是内气运行的主要通道,而肌腱即通常所说的“筋”,则是内劲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力运行的主要通道,肌腱一旦受伤断裂,任何高手都难以发出力量或者内劲。筋往往藏在骨槽里受到保护,在心神松静的情况下,当筋中运行的内劲强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筋骨紧紧相连,内劲就可以轻松的进入骨骼内部,拳谱上称为“敛气入骨”。内气入骨后,周身有了更大的内气存储空间,内劲在骨内运行就是练习者的水平真正达到了佛家所说的洗髓境界,也就是太极的神明阶段,这时候,不但生理上的疾病得以治愈,精神上的各种异常都会得以矫治。 因此,内劲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一是体现在运用内劲长短、明暗和刚柔的可控性特点,以达到以柔克刚、化打合一的技击目的;二是通过敛气入骨,达到强健身心、清醒神志等延年益寿的作用。 太极拳修炼关键在于气、力和劲,先由力练出内气,再由内气练出内劲,再由敛气入骨上升到神明出现,最后以神驭气。一直以来,习武者都把功夫用到招式上,结果武功很好,但寿命都不长,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领悟和掌握气、力和劲的内涵与作用。如果将功夫注重外向的技击,内气随之外散,内气往往不得聚集,内劲不得形成,内气不得收敛入骨,延年益寿更是无从谈起。所以,练习太极拳不同于纯粹的练武,虽然,练习太极拳和练武都练习外面的招数,但不同的是,练武的人练内功是为外面的招数服务,用于对敌;而练习太极拳的人练招数是为内功服务,用于集中精神降伏内魔。更重要的是,仅仅认识和理解太极拳的气、力和内劲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掌握它,非在明师指点下进行刻苦练习不可,即师承正宗。 尽管本文内容是陈氏正宗传承和笔者的些许感受,但写到最后,总有一些忐忑不安的感觉,因为常人总是习惯于听取名家名言,如果新人提出些新观点,难免会引起误解,或被认为是无知妄说,故虔诚祈望方家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骨质疏松是人体衰老的特征之一,如何预防骨骼衰老呢?太极拳教程有详细的讲解,练陈式太极拳24式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延迟骨骼衰老,下面随着陈式太极拳24式视频练习一下吧! 习练陈式太极拳24式能防治钙流失 太极拳养生正在进一步研究证实中,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的人,骨骼密度要高于不练的人。 我国香港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虽然太极拳在锻炼肌肉方面可能不及其他负重运动,但在舒缓精神压力方面确有相当的功效,并可防止骨质疏松。 这项报告称,练习太极拳后,运动者的血压及脉搏减慢,而且太极拳运动量较小,又能增加关节的灵活度,对预防骨质疏松症或改善骨质疏松者的生活质量很有帮助。 老年人骨质疏松是一种衰老的退变形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骨组织中成骨细胞不活跃,不能产生骨的蛋白质,使骨生减少,吸收多,骨质变松,导致骨骼脆弱。 骨质疏松就容易产生畸形,关节活动不灵活。而太极拳锻炼要求动作连贯、圆活,周身关节贯串,使周身所有骨骼均能得到锻炼。因此,常练太极拳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太极拳锻炼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很突出。以脊柱为例,练太极拳与腰部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经常练习太极拳,无论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都有良好的作用。 据观察,太极拳组老人发生脊柱畸形的只有28.5%,而一般老人则为47.2%。驼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结果。但是,经常坚持太极拳锻炼,驼背的发生率就远比一般人少。 坚持练习陈式太极拳24式,可以增加骨质密度,有效加强了骨骼的韧性,老年人练陈式太极拳24式大大降低了摔跌的分享。 经常习练太极拳,脊柱的活动幅度也较好,太极拳组的人弯腰时手能触地的占77.4%,对照组的人占16.6%。X线照相检查发现,太极拳组比对照组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较低(36.6%:63.8%)。 练陈式太极拳24式对骨骼的好处 一、正骨骼 太极拳要求姿势中正,不偏不倚,“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骼处于柔和活动中,既纠正了不良姿势,又锻炼了颈椎、腰椎、上下肢肌肉骨骼。 这对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适合的,有助于帮助他们矫正身姿。 加上户外空气新鲜及阳光中紫外线适量照射,人体钙质容易吸收,也就少患由骨骼疏松而引起的骨骼变形折裂等病症。 二、宣肺 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久而久之,肺组织得以锻炼而肺活量增加,免疫力改善,也就少患呼吸道疾病。 三、健肠胃 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动作如抽丝。不用拙力而轻柔缓慢,不会肌肉酸痛、大汗淋漓、口渴难熬。 经常性的舒展动作,也可以调整人们的心情,促进消化。 而且长期有节律的腹式呼吸使横膈肌活动扩大,肠胃器官蠕动加快,促使食欲增进、消化机能加强。对便秘、痔疮等疾病也有疗效。 目前,太极拳运动已在全国乃至世界全面普及,有千百万以上的人参与。但是,大多数人误把太极拳当做一项锻炼肌肉和关节的有氧运动,很少有人在练内 功。有些习练者既不懂得太极拳要练内功,更不清楚如何练。笔者经常看到一些练太极拳推手时总是“顶牛”,凭力气把对方推出去,这样,不但练不出四两拨千斤 的功夫,而且健身效果也大打折扣。其实,太极拳不是用“力”的拳艺,因为用力容易导致憋气,造成四肢不畅,甚则气滞血瘀,太极拳是一项与其他所有的体育运 动不同的、独特的气血运动,修炼的是“精、气、神”。 我们祖国医学,即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及生理变化的根本。古往今来,传统太极拳家们都极为重视精、气、神的保养和修 炼。“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满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何为精、气、神?下面进行简单要介绍。 一、“精”。精是组成生命的体内精微物质,包括先天之精与生殖之精。太极拳练精,主要强调“主宰于腰”、“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 留心在腰间”。腰是轴心,全身居一身之中,承上启下的最关键的大关节,要求松腰、空腰,只有这样,才能在拳艺上有所突破,在生理上对腰部肾藏气血流通产生 特殊功效。 二、“气”。气有元气、营气、宗气、卫气之分。“元气”即真气,是先天之气,藏于肾与命门,是形成生命的根本。“营气”是饮食后化生的营养物质,进 入血液供养全身。“宗气”即呼吸自然界之气,积于胸中肺藏。“卫气”运行在皮肤、肌肉之际,是保卫体表,有抵抗外部病邪作用。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随 气行。太极拳尤其注重练气,但是非指口鼻呼吸,而是呼吸“虚无入丹田,发动肾间丹田气”,“意气君来骨肉臣”,要求“意到气到,以气运身,气遍身躯不少 滞”。 三、“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五脏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并包括能看得见外露的神气表现。凡精气旺盛者,精神饱满、眼神有光,皮肤红润,精 力充沛;凡精气衰退者,便目光呆滞、皮肤枯燥无光泽。因此精、气、神相互关系密切。精是生命基础、气是动力、神是主帅统领。太极拳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 逸、心静专注,“神如捕鼠之猫”。太极功夫有神似、形似之别,在传统太极流派中,几辈人练拳的外形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个人的秉性及下的功夫不同,拳如其 人,随人的个性而异。虽外形不同,发劲方法各有所长,但都符合太极拳拳理,内在的神气都相同,这就是谓之神似,所以练功不但要求外表(识神)打好基础,更 要有内在神气(元神),即做到形神合一。既然精、气、神这么重要,那么,怎样练呢?也就是太极内功的练法。从前辈高手们的经验来总结,大概分三个层面来总 结的练法。 第一层:“炼精化气”,要按太极拳要领,心静体松,用意不用力,弄懂每一招式的意蕴内涵,要求练拳架忘掉手,意想腰上手,丹田气运于手,每一动都要 以腰主宰,内动带动外动,体现以意导形,通过在缓慢动作中进行意、气调控训练。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改变气质调至中和。 第二层:“练气化神”,随练功日久,身上产生气感,即有蠕动、滚动样,能上下升降的气感,能随意运动,气血在身内外,手足节节贯通,行气如九曲珠,只要一出手、足,便是整体劲。 第三层:“化神还虚”,即化劲高级阶段。精气神和形体之变统一,达到不丢不顶,舍己从人,一蝇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灵敏程度。听劲特别灵敏,皮肤稍有刺激,神经与经络就会迅速反应,意到气到,后发先至,即化即发,一触即发,信手而应。 炼精化气、练气化神是太极拳内功修炼方面达到的境界。虽然习练太极拳者甚多,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但是收到的效益,成功者并不多。其主要原因是大 多数人只注意学习太极拳的外形招式,学完套路就算会了,而不去虚心研究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拳论,领悟其精髓,故不知拳中一气贯通之奥妙。 1、太极拳套路并不复杂,初学太极拳的女性可以先从简化太极拳练起,循序渐进,慢慢提高 学习任何东西都是要坚持下去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学好的,所以对于爱美的年轻女性来说,不要给自己设置太多的限制,认为自己学不好,只要用心去学、坚持不断的学习,太极拳的养生功效就能慢慢的体现出来了。 太极拳是全身性的运动,练太极拳能调养血气,畅通经脉。它不激烈,不使人透支,合乎生命运动规律,不损害人的身体。使女性朋友,在运动中,得到一种身体的保养。同时,这种全身性的锻炼,也将给女性展现自身魅力和活力带来信心。 更多精彩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号:taichitang 2、太极拳对腿上的锻炼,不仅不会让大腿变粗,反而会提升女性腿部的外形美观 俗话说:人老先从腿上老。我们的身体到三十岁后已经发育完成,并开始走下坡路。这段时间家庭负担加重,工作压力加大,人生的定位系数基本完成,而亚健康的表现也开始显现。 这时,如果不能进行科学适量的锻炼,将加快人生走向下坡路,未老先衰的现象就会微现。这时虽然自感精力还旺盛,随着亚健康的加剧,皮肤的弹性将会减少。 由于不加强腿部的锻炼,微循环受阻,皮肤的张力下降,就会出现肌肉松弛、下垂,毛孔变粗变糙。如果这个时候坚持以下肢为主的锻炼,尤其是练太极拳,则能使皮肤的张力弹性保持年轻时的美丽。 很多女性朋友,正是由于对腿部锻炼的缺乏,从而也使美丽在自己的身上跟着慢慢的“老化”了。 3、太极拳对腿上的锻炼,是全方面的 综合性的提高了腿的功能。它不像是某些运动,只锻炼了腿的一部分,有的甚至是强制性的锻炼方法。这样,就使腿部的功能失去了平衡,甚至容易受伤。 而太极拳却能在人体自然的运动中,牵动着腿部的所有环节,一起运动,从而使肌肉群、关节、骨骼,得到有效的锻炼。 所以打太极拳不但不会使大腿变粗,反而会使女性的双腿更年轻更美丽。 4、练太极拳时,不会让小肚子会变大 现在许多女性对于太极拳还不是特别了解,害怕练习太极拳而影响身材,所以很多人都不肯去练。关于小肚子会变大的问题,其实也是误解。 太极拳要求腹式呼吸,要求气沉丹田,因此,常常要求丹田内气充实,发劲时,要求气足实腹,此时小腹自然突出,但不是永远突在那里,而是在气沉丹田和不气沉丹田之间反复进行。 这样一鼓一收的锻炼,不但不会使肚子变大,反而会使肚子肌肉更结实,更有弹性,这就是打太极拳的好处。 更多精彩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号:taichitang 太极拳的练身功效 1、躯体 太极拳要求上身中正,上下一条线,“顶头悬,尾闾收”即百会穴与会阴穴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不但可使气血上下疏通,而且能避免未老先衰,低头猫腰,脊椎萎缩等病态。 通过太极拳顺顶贯顶,脚底生根,会产生上下对拉的意念;加之手眼相随,使颈椎左右摆动,前后摇转等,可对颈椎疾病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腰 太极拳特别注意腰部活动,要求“以腰带脊”等等。通过腰部锻炼,可增强肾功能。 同时对脊髓神经及植物神经有良好的功能刺激,再加上腹肌和膈肌运动的配合,对腹内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肠蠕动功能的改善尤有积极影响,对腰背疼痛的防治更有突出作用。 3、眼神 练太极拳时是否精神贯注,主要表现在眼神上。俗语谓:“神聚于眼”、“眼为心之窗”。 练拳时眼神要随着实手的动作向前平视,动作变化时首先要意动,指挥眼神转向欲去的方向,然后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做到意到、眼到、手到、足到,达到“形神合一”。 这样的练法,不仅能使眼球神经得到锻炼,也有助于视力的改善和增强。 4、关节和韧带 太极拳要求节节贯穿,周身一家。在腰脊,关节的带动下再配合回旋缠绕运动,就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关节,达到节节贯穿,周身一家的地步。 如此则能增强各关节的机能和防止其发生退化现象,并有助于关节韧带、软骨组织的正常功能。 5、肌肉 肌肉的质量主要看弹性和坚实程度。长期演练太极拳能使肌肉坚实有力,从而防止大腹便便,行路困难。 通过肌肉张弛和关节伸屈的运动,一方面可使劲法运用自如;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有节律的挤压,对静脉血回流心脏会起到促进作用。 6、腿和脚 太极拳着重虚实转换的锻炼。不论上肢、下肢、躯干及内脏各部“处处均有一虚实”。以腿为例,体重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反之亦然。腿部通过虚实锻炼能增加很大的力量。 在以脚为例,当脚跟、脚掌、脚趾相继下落抓地为实,脚心(涌泉穴)轻轻上提为虚,叫做实中有虚。经常做脚底板贴地,足弓上提的活动,一紧一松的虚实交换可使足部的肌肉和韧带得到充分的锻炼。 长久下去,不但可以矫正平足,同时可使足弓增强弹性,达到健步轻灵。 太极拳能健身治病时确信无疑的,但有一个条件,即必须坚持下去,要把练太极拳当作日常生活中如同吃饭一样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只要坚持,就能达到百病不侵,精神旺盛,身体健壮的锻炼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