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太极爱好者必须要知道的秘诀7

 老阿更 2016-10-25

王小伦老师注解《太极拳论》系列连载(四)--阴阳

(续上篇)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这句话是修练太极拳的要求,意思是说,在修练太极拳的预备过程或静止不动时要做到合,要保持无极状态,运动时就要分清阴阳,也就产生了太极。

无极应该怎样分太极(阴阳)?我们练好了无极气势,在行功走架时要分清阴阳与五行。静止的时候要做到合,要保持无极状态,要有精神,有微动之感而未动,有腾挪之势。无极状态是不用力,运动时在动作往任何一个方位之前,你用精神带着意念和气势在动作的相反方向延长放大(运动的动作和精神意念与气势就会产生相反方向的运动),这就是每个动作和五行都已经产生的阴阳。修练太极拳除了动作和五行的方位要求分清阴阳以外,还要分清自身与外界的整体阴阳关系。整体的阴阳关系区分为里面是阴,外面是阳;下面是阴,上面是阳;后面是阴,前面是阳;精神是阴,气势是阳;意是阴,气是阳;左边是阴,右边是阳;右边是阴,左边是阳(左右要根据实际而定)。阴阳作用在太极拳艺里面就是刚柔和虚实。

刚的是阴,柔的是阳。实为阴,虚为阳(修练太极拳最关键的就是阴阳使用的对与错,这里我要做特别的解释:中国文化和习惯,是阳刚之气,“阳”为刚为实,“阴”为柔为虚。如果修练太极拳也按照这种惯例来套,那就会乱套,就会外实内虚,外刚内柔,是不符合太极要求的。太极拳艺的要求,要作到外虚内实,外柔内刚。所以阴阳对拳艺的作用和其它对阴阳的理解是不能完全相同的;太极拳里所用的五行就是在行功走架或推手时的进、退、顾、盼、定,就是自身的四个方位和上下的中定都要保持有阴阳之分,这五行也不能与其它五行套在一起)。

学太极要五空。

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练时固然必须费神记忆,但练久后则熟能生巧,自可以练来不加思索,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空自然,体内生理机能,就自然发动。

再要手空-----两手心空松,太极拳出手姿势,无论阴手阳手,必要像挟有一个皮球在手中一样,手指亦需在动,手必须要空。

其次要脚空---两脚心要空松,南方拳如前所说,是为了方便在船上作战,非比在北方平原的马上功夫。试此地球作一船,人受载于其上受摇动,必足跟与前掌之间拱起,足心空出,则足心的涌泉穴不受阻塞,气机自易流出。

以上为五空的道理。

学太极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说的“精”“气”“神”,所谓“炼精化炁,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极为重要。一般练太极拳不得要领的人,多没有注意到「神」的重要,姿势准确后,双目应注视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无论为了强身或防卫退敌而练拳,不如此炼好精、气、神,效果是不会显著的。

太极拳每一神态,都异常重要,姿势准确,气机配合,五空做到,精气神自然揉合,这样练去,必获得它的益处。

对于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导引,导引则心不易空,且道家的真正导引,亦并非如此解说的。 或问呼吸进入后,是否应注入丹田,或灌至某处。这一点在前面已经用车轮加刹的譬喻说过,气机刹住,反而不能到达。现在再作一个有趣的譬喻:试想人体皮囊,就像一个气球,我们将空气灌入气囊后,要让他停住在囊中的某一点不动,试问可以做得到吗?行得通吗?只要如以前所说的要点去练习,一切合度,那么气从鼻腔进入后,自然运行灌注全身,岂有停住丹田之理?且亦停留不住,所以不要妄立名辞,妄加解释。当年老师教导时只说出气可用口呼出,在呼出时嘴唇撮起,如吹箫的样子比较好,进气时闭口用鼻孔吸入,至于气至何处,可以不问。因会自然全身灌注,人身每一部份,每一细胞需要气,没气就死亡。所以气无法停留丹田,而此所谓停在丹田间又有何好处呢?大家不妨再参参看!

依据统计,西方运动家,能活七十岁的,寥寥无几、他们到了六十多岁大都非死不可,足见激烈运动之不宜。而中国拳术家多半能享寿八、九十岁。这其中,亦还有更细微的进一步分别;比如学少林拳而能享年百岁者就很少,除非他在中年后改学静坐,而放弃拳术。另外有一种学太极拳者亦配合习静坐,至于改练静坐功夫后,对于拳功是否会全废呢?答案是“非但丝毫不会因此荒废,拳术反而因此更有进境”,所抛开的,只是技击之术。而身内气质之变化,使一身更加柔化,皮肤更加细嫩,病痛也逐渐消失,甚而身上多处像婴儿一般,一切自然而然。

太极拳之原理,曾见于杨家太极拳某著作中,引用老子话:“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近乎如此。

所以练太极拳至后来的阶段,应该走上内功的路才好。等到进入内功的境界,再体验其姿势,自然准确,可以随心所欲不踰矩了。

偶然看到时下一般年青人练太极拳,对于掤、挤、按,任一动作,比如「棚」,看他们连「掤」的圆都未掤好,这是不对的。譬如这一姿势是太极,第二姿势进入时将手拉开,恰为一圆,既不扁亦不方,一路行去,要在在是圆,连绵不绝才是。 太极拳讲究「移步」,所谓举步轻如灵猫搏鼠,踏足重如泰山,阴阳虚实要分明,且步伐移时脚亦在动,而脚的姿势亦是太极,若欲配合易经之理,处处一太极,移形换步,都能自自然然地太极化了。

太极拳主要的重点,还有腰的运动,即注重身体下半截的生命力,道家讲任督两脉是人体的主要生命腺,尤以督脉为阳,自后脑脑下垂体区延伸,到下颈项部位,开始分支散为二支经脉于脊椎两侧,至腰下尾闾又合而为一,至会阴复再分支,行于两足,下达足底,故练拳的人,久久练至两腿足筋越练越柔,则自然长寿,一般人年纪越老,因体内石灰质增加,胶质减少,经络萎缩,两腿愈来愈卷缩,走路老态龙钟,连头颈都没有弹性,倦态毕露。练拳的人,则锻炼筋骨,使之柔韧,隐伏有病痛的部位,亦可由麻木而渐知酸痛,而渐复正常。

练拳打坐能知觉腰酸背痛,亦是好现象的开始,以后即恢复自然,萎缩的筋脉亦拉长,每拉长一分,即有年轻一岁左右之妙用,当然这是假说的数字。

总之,这时的练拳静坐乃利用本身的潜在能量,使其发挥,而成为一种静定功夫充沛含藏之方法。 太极拳系求静,非求动,更实际的说,是于动中求静,现在再作进一步说明,凡人在静时,心内思想反而繁乱,此是大家所曾体认过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为思想无所寄托,老年人最怕孤独,感到人生没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对于学儒、学佛、学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种享受,故能甘于寂寞,乐于清静。这是对静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数修养高深的人能达到此种境界。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净寂寞中发动,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一切静坐参禅的入静境界,然此静的境界,得来不易。

武术是人体在运动,不过虽是外动而内心反易得静,以此求静境,也同样得到殊途同归的妙用,利用这个动静相应的道理而发明武术。凡人身体在劳动时,思绪反而不会紊乱,亦即有所寄托,若体不活动,无所事事,呆然不动,则反比死还难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闲居为不善。”足见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关联互动影响的作用。

太极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极拳是在动,由动中的体力劳动,进而渐渐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所以我经常以孟子的话来譬喻拳术的道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学拳的人,无论南宗北派,都在劳其筋骨,静坐、练功的人,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业之人,则是空乏其身,三者殊途而同归。现在我们倘若能从劳其筋骨入门,自然也就可心志清净,近乎道矣!

总之,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由静而达到静坐、内功所证到之境界,动静互相配合,则于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这是必然而无可否认的。

漫步公园,常常可看到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有老人,也有不少中青年人。“其实,如今大多数人练的是太极操,真正的传统太极拳是一门非常高深的武功。”杨式太极拳老架传人倪剑浩师傅说,太极拳更适合青少年儿童习练,但一定要找对老师。

据介绍,倪剑浩三十多年来一直学拳、练拳、悟拳、传拳,专心致志从事这门技艺的传承。2011年,他结缘厦门,后与太极爱好者共同创办大同太极拳社。 文/图 记者 龚小莞

访武当上少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倪剑浩说,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是以内功修炼为宗旨。所强调的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融合的不断升华过程,由意念支配的“能量流动”中形成一种内气的积累。久之,养生与技击就自然体现出来。离开内功,太极拳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年杨式太极拳祖师杨露禅在京城与武林中各路高手切磋,因无人能胜,人称“杨无敌”。

倪剑浩祖上好武,曾祖父当年使得一手好刀法。他5岁开始跟随父亲习练太极拳,并对太极内功产生浓厚兴趣。十七八岁时,他在父亲和长辈的鞭策下,先后拜多位师父进修,又被恩师推荐到师爷处深造。1999年,他去北京开始以授拳为业,广结武林人士,但凡与人试手较量,他总是以发人而不伤人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应邀担任北京石景山武术协会太极推手总教练。

在此期间,倪剑浩应北京理工大学武术教师邀请,到学校验证太极拳的实战功夫,在校同学有擅长双节棍、散打、拳击等的,他们一起来到操场上,把倪剑浩围成一圈进攻,皆不能近身,有的摔倒,有的趴下,大家遂诚心求教,并请他定期来校传授太极拳法。深圳某机关单位也慕名邀请他前往,专门培训实战功夫。他还被深圳市武术协会特聘为理事,出任深圳市武协弘武太极拳(推手)技击培训中心主任。任职期间,倪剑浩应学生之邀,到杭州与武术界朋友切磋拳法,受到称赞。

多年来,他只身访武当上少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同各地武术名(明)家切磋拳理拳法,受益良多。

系统的太极拳教程

更符合现代人修炼

倪剑浩说,太极拳绝不是太极操,不是阿姨、大叔、老爷爷、老奶奶才适合练习,更适合青少年儿童习练。比如,孩童时期最适合练太极童子功,随年龄增长到青少年时就可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正所谓‘艺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无论防身或健身,学之必受益无穷。特别重要的是对老师的选择,名师易找而明师难求,学者要慎重。”

倪剑浩于2011年初游历厦门,喜欢上这里,于是与太极爱好者结缘,共同创办大同太极拳社。“欲弘扬国术太极,愿大家身心健康。”他深得太极内家精髓,更具仁者之心,他说,经验证,系统的太极拳教程,更符合现代人修炼。为此,他针对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学习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外而内,内外兼修,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使前来学习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感受到自身的变化,体验到太极拳内在的神奇。许多受教者均觉获益匪浅。

短短几年,倪剑浩等人已在厦门、中山、澳门和杭州成立大同太极拳社。他说,目前正在同安五峰山上建大同太极山庄,山庄屹立于群山环绕之中,预计明年春节可以投入使用,每年将定期组织各个拳社的负责人来交流。

“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站桩是一种姿势,这种姿势能调动全身的气机,促进气血的流通。

一种很简单的补气法 --站桩

站桩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你说的站桩不就是蹲马步嘛,谁不会啊,哪有这么神奇啊。蹲马步是站桩的一种,站桩还有很多种类。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个站桩,“万动不如一静,万练不如一站”。

一种很简单的补气法 --站桩

人 在年轻之时,一般下焦比较实,上焦比较虚,上焦是指心与肺,下焦是指肝与肾。上虚下实,元阳充足,头目清醒,人就充满了活力。这就像晴朗的天空一样,天上 风轻云淡,地面绿树成荫。然而,到了老年,人会渐渐地变为下焦虚,上焦实。上虚下实,头轻脚重,人就会神清气爽;下虚上实,头重脚轻,人就会昏昏沉沉。所 以,中医认为上虚下实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上实下虚则是病态的表现。

一种很简单的补气法 --站桩

人 为什么会上实下虚呢?这是因为气的流动不通畅了,气都集中在了上部,不下降了,上面当然实了,下面当然虚了。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人体的法则 遵循天地的法则。天地之间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体之内也应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人体之内上虚下实,天地之间也应该上虚下实。如果下面的地虚了,森林被 乱砍滥伐,水土流失,那么,上面的天就变实了,沙尘暴会笼罩天空。

一种很简单的补气法 --站桩

那 么如何来改善这一状况呢?国家的政策是植树造林,让下面先实起来,下面实了,上面自然就虚了。中医养生的道理也一样,要让上焦的心肺之气降下来,先要让下 面的肝肾之气充实起来。方法之一就是站桩。站桩站桩,关键是一个桩字,桩就是要让身体的下半部分稳定下来,要有生根之感。你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头顶天, 脚踏地,身体先有了根,体内的气才会自动地慢慢回归原位,该上升的上升,该下降的下降,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时间一长,身体就恢复到上虚下实的状态。这就 好比一杯浑浊的水,你越搅动,它越浑浊,你让它静止不动,轻的东西就会往上浮,重的东西就会往下沉,不一会儿,你就能看见一杯清澈见底的水。

一种很简单的补气法 --站桩

站 桩时曲肘抬臂、屈膝下蹲,其目的就是让身体重心下降,使下面充实,下面充实了,肾精就会充实,肾精充实了,宗气运行通畅,心肺之气下降,肝肾之气上升,这 样一来,人就进入了上虚下实的状态,就能健康长寿。《黄帝内经》对站桩有具体的论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骨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

一种很简单的补气法 --站桩

千 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站桩是补充元气最好的方法之一。元气充满以后,人就会身强力壮,具有抵抗一切疾病的能力。许多身体健康的人长期站桩,他们都享有高寿。 而一些体弱多病之人,通过站桩,一样从中获益。站桩不仅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阴阳相交,加速新陈代谢,还可以加强各脏器、器官以至细胞的功能,对许 多慢性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痛风等。

实战!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无极起式

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是府内派保留下来的九套太极拳中的一套,此套拳号称百拳之母,是功夫架,亦是养生架,适合所有人群去练,每练一套太极拳老架,会自然而然地长功夫,下面将陆续介绍太极拳老架的招式与练法。

首先讲一讲太极拳起式中的动作,无极起式。

实战!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无极起式

图一:两脚站立与肩同宽,当功夫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可以比肩略宽一些,示功夫而定。此处需要注意的是,两脚要绝对的平行,这样便于感知身体内部微妙的变化。两臂自然地下垂,做到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

实战!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无极起式

图二:两膝微曲,两手变勾手,做到沉腰坐胯,两肘横纹与膻中穴水平位置齐。注:双臂的平稳性靠腰上的掤劲来维持。

实战!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无极起式

图三:双勾手自然上行,上行至两手臂与地面垂直,同时两眼向上看,看向无远处,穿过天空至最远处。两臂与双耳在同一个垂直立面上。注:此处的含胸拔背、沉腰坐胯一定要保持住。

实战!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无极起式

图四:接上式至无限远处后,继续坠肘、摘肩,达到两小臂与大臂垂直,且大臂与地面平行。注:此时体内空间完全打开,重心始终在前脚掌上。

实战!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无极起式

图五:两臂呈90度角整体落下至大臂与身体侧线在同一个立面上,再落下两小臂至小臂与地面完全垂直。注:此点位为转换关卡,直接接太极起式。

以上便是太极拳老架中的无极起式,包含了“通天指地”的含义,两臂向上通过意念能达天上,到无限远处;往下能指向地底下无限远处,练到一定程度,可达“混元一气,天人合一”的状态。

招式不再多,能练到位一招通百招通,这是基础招式中的基础招式,重中之重,初学者,一定认真对待。

资深拳友请进,初学勿进!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太极起式

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是府内派保留下来的九套太极拳中的一套,此套拳号称百拳之母,是功夫架,亦是养生架,适合所有人群去练,每练一套太极拳老架,会自然而然地长功夫,下面将陆续介绍太极拳老架的招式与练法。

上一讲我们讲了“无极起式”,接下来讲“太极起式”。

资深拳友请进,初学勿进!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太极起式

图一:双手成勾手,沉腰坐胯,抱外胯,两手臂会自然飘起来至两肘横纹与膻中穴水平线在同一高度,一定要达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注:此处一定要双手自己飘起来。

资深拳友请进,初学勿进!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太极起式

图二:主劲点在勾手顶点处,两肘微微下坠,且勾手顶点处空间位置不变,旋转整个身体且身体水平向后,虚灵顶劲、沉腰坐胯。

资深拳友请进,初学勿进!杨式太极拳府派老架——太极起式

图三:整个身体旋转起来,做到沉肩坠肘、双膝微曲,利用身体的反弹力做一个“小按”的动作,主劲点放在掌根处,劲往前斜下方吐出。此动作是一个过渡动作,为接下一式揽雀尾做准备。

太极拳起式,关键是要做到两手空,是自然飘起来的。这一招式在太极拳所招式中算是比较难打的动作了,尤其是转换的瞬间一定得注意,否则不但按做不出来,揽雀尾也没有办法接。

----富晨曦老师

----------------------------------------

当我老了,莫要他人搀扶

当我老了,莫要家人寻找

当我老了,莫要亲人负担

太极拳,让天下没有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