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九种对”看对法的发展轨迹 韩崇文 《文镜秘府论》有序言,天卷(声韵调声说)、地卷(体势论)、东卷、南卷、西卷、北卷几个部分。其内容包括了四声说、调声说(天卷),十七式、十四例、十体(地卷),对属论(东卷和北卷),病犯论(西卷),创作论(南卷)等方面。其中“对属论(东卷和北卷)”中有“二十九种对”,是汇总了此前关于对法的种种说法。由于作者是日本人,在汇总时,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加之时代的不同,导致了我们今天学习起来,有的地方有一定的困难。不过在总体上还是清楚的。“二十九种对”是诗的对法,是早期的对仗格律;是对联对法的源头;《中国对联大辞典》(顾平旦、常江、曾保全主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91年版)把“二十九种对”列入对法条目下,而把“正对”“反对”等等,列入对仗条目下。因此,拿“二十九种对”和现在对联的对仗、对法作比较。了解其异同,便于了解历史,可以看到对联对仗。对法发展的轨迹,从而提高我们认识对仗。对法的水平,促进楹联事业健康的发展。“二十九种对”中,有两种不成对,实际上是二十七种对,如果和对联中的对仗。对法相比较,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十五种对。当然,只是大体上相当。 一,不成对,包括 第十一,意对。 诗曰:“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寝兴日已寒,白露生庭芜。”又曰:“上堂拜嘉庆,入室问何之;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 释曰:“岁暮”“凉风”,非是属对;“寝兴”“白露”,罕得相酬;事意相因,文理无爽:故曰意对耳。 第廿九,总不对对。 如:“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共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上述两种不是对法,可以排除在对法之外。 二,正对,包括 第一,的名对。(又名正名对,又名正对,又名切对)。 的名对者,正也。凡作文章,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余对也。 第十四,同对。 同对者,若大谷、广陵,薄云、轻雾;此“大”与“广”、“薄”与“轻”,其类是同,故谓之同对。同类对者,云、雾,星、月,花、叶,风、烟,霜、雪,酒、觞,东、西,南、北,青、黄,赤、白,丹、素,朱、紫,宵、夜,朝、旦,山、岳,江、河,台、殿,宫、堂,车、马,途、路。 第十二,平对。 平对者,若青山、绿水,此平常之对,故曰平对也。他皆效此。 第六,异类对。 异类对者,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云,下句安微;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如此之类,名为异类对。非是的名对,异同比类,故言异类对。但解如是对,并是大才,笼罗天地,文章卓秀,才无拥滞,不问多少,所作成篇,但如此对,益诗有功。诗曰:“天清白云外,山峻紫微中;鸟飞随去影,花落逐摇风。” 释曰:上句安“天”,下句安“山”,“天”“山”非敌体,“白云”“紫微”亦非敌体;第三句安“鸟”,第四句安“花”,“鸟”“花”非敌体,“去影”“摇风”亦非敌体:如此之类,名为异类对。 三,反对,包括 第廿二,背体对。 诗曰:“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四,借对,包括 第十五,字对。 或曰:字对者,若桂楫,荷戈,“荷”是负之义,以其字草名,故与“桂”为对;不用义对,但取字为对也。 第十六,声对。 或曰:声对者,若晓路、秋霜;“路”是道路,与“霜”非对,以其与“露”同声故。 或曰:声对者,谓字义俱别,声作对是。诗曰:“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路”是途路,声即与“露”同,故将以对“霜”。 第廿五,假对。 诗曰:“不献胸中策,空归海上山。”或有人以“推荐”偶“拂衣”之类是也。 五,隔句对,包括 第二,隔句对。 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为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是对; 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是对,“上兰”与“长安”对;并是事对,不是字对:如此之类,名为隔句对。 六,回文对,包括 第十,回文对。 诗曰:“情亲由得意,得意遂情亲;新情终会故,会故亦经新。” 释曰:双“情”著于初、九,两“亲”继于十、二;又显头“新”尾“故”,还标上下之“故”“新”:列字也久,施文已周,回文更用,重申文义,因以名云。 七,无情对,包括 第十三,奇对。 奇对者,若马颊河、熊耳山;此“马”“熊”是兽名,“颊”“耳”是形名,既非平常,是为奇对。他皆效此。又如漆、沮、四塞,“漆”与“四”是数名,又两字各是双声对。又如古人名,上句用曾参,下句用陈轸,“参”与“轸”者同是二十八宿名。若此者,出奇而取对,故谓之奇对。他皆效此。
八,双拟对,包括 第三,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类,名为双拟对。诗曰:“夏暑夏不衰,秋阴秋未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易追。” 释曰:第一句中,两“夏”字拟一“暑”字;第二句中,两“秋”字拟一“阴”字;第三句中,两“炎”字拟一“至”字;第四句中,两“凉”字拟一“消”字:如此之法,名为双拟对。 九,联绵对,包括 第四,联绵对。 联绵对者,不相绝也。一句之中,第二字、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但上句如此,下句亦然。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释曰:一句之中,第二字是“山”,第三字亦是“山”;余句皆然:如此之类,名为联绵对。 十,双声对,包括 第八,双声对。 诗曰:“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释曰:“佳菊”双声,亻系之上语之尾;“丽兰”叠韵,陈诸下句之末。秋朝非无白露,春日自有清风,气侧音谐,反之不得。“好花”“精酒”之徒,“妍月”“奇琴”之辈:如此之类,俱曰双声。 第七,赋体对。 赋体对者,或句首重字,或句首叠韵,或句腹叠韵,或句首双声,或句腹双声:如此之类,名为赋体对。似赋之形体,故名曰赋体对。诗曰: 句首重字: “皎皎夜蝉鸣,胧胧晓光发。” 句腹重字:“汉月朝朝暗,胡风夜夜寒。” 句尾重字:“月蔽云丽々,风惊树。” 句首叠韵:“徘徊四顾望,怅忄良独心愁。” 句腹叠韵:“君赴燕然戍,妾坐逍遥楼。” 句尾叠韵:“疏云雨滴沥,薄雾树朦胧。” 句首双声:“留连千里宾,独待一年春。” 句腹双声:“我陟崎岖岭,君行角山。” 句尾双声:“妾意逐行云,君身入暮门。” 释曰:上句若有重字、双声、叠韵,下句亦然。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为犯病也。但依此对,名为赋体对。 第廿七,双声侧对。 双声侧对者,谓字义别,双声来对是。诗曰:“花明金谷树,叶映首山薇。”“金谷”与“首山”字义别,同双声侧对。
十一,叠韵对,包括 第九,叠韵对。 诗曰:“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 释曰:“放畅”双声,陈之上句之初;“逍遥”叠韵,放诸下言之首。双道二文,其音自叠;文生再字,韵必重来。“旷望”、“徘徊”、“绸缪”、“眷恋”,例同于此,何藉烦论。 第廿八,叠韵侧对。 叠韵侧对者,谓字义别,声名叠韵对是。诗曰:“平生披黼帐,窈窕步花庭。”“平生”“窈窕”是。 十二,当句对,包括 第二十,当句对。赋诗曰:“薰歇烬灭,光沉响绝。 第五,互成对。 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相成也。诗曰:“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 释曰:第一句之中,“天地”一处;第二句之中,“日月”一处;第三句之中,“麟凤”一处;第四句之中,“金银”一处:不在两处用之,名互成对。 第十八,邻近对。 诗曰:“死生今忽异,欢娱竟不同。”又曰:“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 上是义,下是正名。此也对大体似的名,的名窄,邻近宽。 十三偏旁对,包括 第十七,侧对。(崔名“字侧对”)。 元氏曰:侧对者,若冯翊、(地名,在左辅也。)龙首。(山名,在西京也。)此为“冯”字半边有“马”,与“龙”为对;“翊”字半边有“羽”,与“首”为对:此为侧对。又如泉流、赤峰;“泉”字其上有“白”,与“赤”为对。凡一字侧耳,即是侧对,不必两字皆须侧也。以前六种切对,时人把笔缀文者多矣,而莫能识其径路。于公义藏之箧笥,不可垂示于非才。深秘之,深秘之。或曰: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形体半同是。诗曰:“忘怀接英彦,申劝引桂酒。”“英彦”与“桂酒”,即字义全别,然形体半,同是。 十四,交络对,包括 第十九,交络对。 赋诗曰:“出入三代,五百余载。” 或曰:此中“余”属于“载”,不偶“出入”;古人但四字四义皆成对,故偏举以例也。 十五,宽对,包括 第廿一,含境对。 诗曰:“悠远长怀,寂寥无声。 第廿三,偏对。 《诗》曰:“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谓非极对也)。又曰:“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又曰:“日月光太清,列宿曜紫微。”又曰:“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全其文彩,不求至切,得非作者变通之意乎!若谓今人不然,沈给事诗亦有其例。诗曰:“春豫过灵沼,云旗出凤城。”此例多矣。但天然语,今虽虚亦对实,如古人以“芙蓉”偶“杨柳”,亦名声类对。 第廿四,双虚实对。 诗曰:“故人云雨散,空山来往疏。”此对当句义了,不同互成。 第廿六,切侧对。 切侧对者,谓精异粗同是。诗曰:“浮钟宵响彻,飞镜晓光斜。” “浮钟”是钟,“飞镜”是月,谓理别文同是。 《文镜秘府论》,是日僧空海(774—835)撰,距今一千二三百年了。空海随日本第17次佛教访华团来到中国.带走了大批中国书画和文献,回国后编撰了一部《文镜秘府论》中国诗文论著作,中国失传的六朝至唐的许多重要文献,依靠此书得以保存。一千多年,《文镜秘府论》一直在日本流传,直到清末始再传回中国。其文献价值堪与<文心雕龙>相媲美。因此,研究“二十九种对”,可以使我们知道对联对法、对仗的来龙去脉,发展轨迹,从而更好的分析研究。综合归纳对联的对仗规律,使对联的发展,走上更加科学。更加健康的轨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