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明室》看罗兰·巴特眼中的“好照片”

 qmlick 2016-10-26


好照片的标准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就是构图好、光影好、超清晰、锐度高……而《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制定的“标准”是:“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2.一幅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通常为了表现主题,一幅作品中要有一个主要的趣味中心;3.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应该说,两种看法都不错,但各有各的局限。“一般人”眼里的标准对于构成一幅好照片固然重要,但只是技术层面的要求。《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的标准比较全面和严谨,也只是找到了众多好照片中的共性。 

  



近来读罗兰·巴特的《明室》,在书中看到他对于好照片的定义,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好照片”的新窗口。他认为,好照片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意趣”,一个是“刺点”。他认为“两个要素的共存,似乎使我对这些照片产生的某种特殊兴趣站住了脚”,并认为这是“摄影中的两个主旋律”。 

  

何谓“意趣”?巴特说,它具有“广延性,它扩展了画面……画面上总要有习惯上应该有的信息”。“意趣是个过于宽泛的领域,包含着漫不经心的欲望,五花八门的兴趣,前后不一致的偏好……意趣是一种教养(知识和礼仪)类的东西,能使我认出操作者,能使我体会出他那些想法,那些想法是他进行拍摄活动的依据。” 

  



何谓“刺点”?巴特表示,这个要素“可能减弱(或加强)意趣”,并强调“这一次,不是我去寻找(像我殚精竭虑用意趣界定画面那样)这个要素,而是这个要素从照片上的场景里像箭一样射出来,射中了我……照片上的刺点,是一种偶然的东西,正是照片上这种偶然的东西刺了我。”读照片被“刺”这种感觉,无疑是巴特的一种奇特感受;而“刺点”这个词的运用,无疑也是他的一大“发明”。 

  

看来,巴特眼里的好照片的确不是一般“随随便便的照片”,他的标准平衡了技术层面和世界标准。“意趣”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刺点”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和细节,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没有“意趣”、没有“刺点”的照片,在他眼里则“没有任何惊人之处,清一色都是文化性质的,是一些‘场景’”。在他的娓娓描述中,好照片的标准似乎已经由一般的文化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如何让我们的照片充满“意趣”,如何去捕捉那玄妙的“刺点”,这是值得摄影师们深思的问题。 

  


《明室》一书是罗兰·巴特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而写成的,此书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在书中,巴特一反常规地不去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罗兰·巴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他在本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宽广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 

  

好一个罗兰·巴特,一个既充满“意趣”又带着“刺点”的老头,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选自:中国摄影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