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家拳拾遗:马步的力量

 小志不同 2016-10-26

《内家拳拾遗:枪法与马步》发布之后有人提出疑问:“在人类驯服马之前,因为野外狩猎需要,也是需要锻炼下肢力量,那时的姿势叫什么?从此来质疑马步是从骑马的姿势转化而来。”我觉得这是个好问题,刚好可以作为传统武术中马步作用的开题。

不否认人类在学会马术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多种训练下肢力量的方法,甚至是形态与马步姿势类似的动作也可能会存在。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即使是西方的健身与搏击体能训练中也会采用深蹲、挺举来锻炼下肢力量,古人玩石锁有些站立姿势也类似马步。但这些训练都与传统武术中马步作用无关,也不能称之为马步。

内家拳马步的动作要求:圆裆,腹股沟内收,配合收腹股沟臀部后侧向大腿底部裹,身体端正。这段白话文即是:裹裆、溜臀、松腰、落胯、含胸、拔背。这些要求在各种内家拳门派与书籍中流传,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内家拳修炼者在站桩、行拳、交手的过程中:裆势(劲)不丢。这是站马步除了增加腿部肌肉力量以外,更加最重要的作用。


内家拳拾遗:马步的力量

行家里手判断一个人会不会内家功夫,裆势是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不管行拳多么流畅,发劲多么带感,没有裆势,肯定没有学到真传。裆部一般会出现两个最大的毛病:夹裆与塌裆。其它若干问题都是由于这两个毛病引起。

什么是夹裆?简单来说就是裆部不圆,裆部要呈拱桥形。夹裆问题出现的原因是:腹股沟松的不够,溜臀做的不够好,导致臀部凸出去了。

什么是塌裆?裆拱桥形的顶部塌下去了,外在现象臀部低于膝盖,大腿与小腿后侧的夹角小于90度了。

上面这些要领,在练习深蹲或者负重挺举的时候都不会这样要求,因为大家训练的目的不同。马步训练的是下盘的肢体的配合,让下盘通过训练掌握一个整体的支撑结构,从而方便传导来之地面的力量。而这个形态与古代将领骑在马上的时候需要注意的要领以及作用是一致的。所以马步对于传统武术来说,其根源一定与古战场马背上的用劲方式有关联。下面咱们进行测试试验:

准备条件:

  1. 马鞍凳一只,如下图:内家拳拾遗:马步的力量

开始试验:

  1. 将裆部下压,两侧大腿自然向上翘起(模仿塌裆),向前后左右发力;

  2. 大腿两侧压凳子边缘,将裆部顶起(模仿夹裆),向前后左右发力;

  3. 大腿两侧放松,配合将裆势成拱桥形,让两腿通过裆部串成一股劲(裆劲),向前后左右发力。

测试目的:经过多次比较测试,会发现只有将裆部保持如马鞍上的拱桥形的状态下,你的发力最有劲道,还不仅是这样,只有在档劲不丢的情况下,才更加容易借上凳子旋转的力量,以及的将这个旋转力与自身的力合成马步的力量。

敬请期待下一篇:《内家拳拾遗:落马为拳,五指抓地?》

郑重声明:我希望大家更安全,具备防范危险的能力。未来会增加许多动作教程,但是所有的训练方法与建议都存在危险性,按照其训练的人需要把握尺度带好护具,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自己解决。我会提供安全防护方面的建议,但不承担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