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陈一甫居敬轩

 汐钰文艺范 2016-10-26

    坐落在与山西路交口处的成都道20号和22号,是著名的启新洋灰公司陈一甫父子旧宅。2007年底,这两所外观浑然一体的洋楼,被拆除门窗挑去屋顶,仅存主体框架屹立不倒,曾被两幅巨大的广告牌严实地遮住。


 成都道20号与22洋灰陈父子旧居(已拆除)

陈一甫(1869-1968)名惟壬,以字行,号恕斋居士。祖籍安徽石埭县(今石台县)广阳乡。清同治八年(1869)正月二十四日生。父陈序宾,名黉举,据《清史稿》记载,他为李鸿章总理军糈垂二十年,而家中“未增一椽”,深为将吏服膺。
陈一甫陈范有父子

陈一甫清末以父荫官直隶,花翎三品顶戴。先为江苏候补道、农工商部议员等,后长期追随周学熙襄办实业,曾任北洋电报学堂总稽查、开平矿务局驻沪员、北洋银元局提调等。1906年,任北洋劝业铁厂坐办。1912年,任启新洋灰公司总事务所经理,后改驻津办事处坐办。1924年,任开滦矿务管理局正主任董事。1927年至1932年,任启新洋灰公司协理,1932年升任总经理,转年退职。1935年游历欧美十四国,著有《欧美漫游日记》(由陈达有执笔)。其长子陈范有(北洋大学毕业,陈立夫同班同学)继承父业,也长期在启新洋灰公司任职,陈氏家族由此被誉为“洋灰陈”。

 

陈一甫在津居所已知有两处:一处在今陕西路148号,现为居民杂院,保存基本完好;另一处就是今成都道20号。成都道20号与22号是连体别墅,各设主出入口,中间有门相通。楼高三层,砖木结构,由陈范有设计监造,约1930年建成。其中,20号为陈一甫和其次子陈伦有、三子陈达有居所,22号则为陈范有居所。194812月底天津解放前夕,陈一甫在寓所去世(本文所述陈的生卒年,得自其孙陈克宽等提供的资料,与通行说法不同)。解放后,陈范有定居上海,成都道22号卖给海运部门作宿舍,20号则由陈氏后人居住到20世纪90年代才售出。
陈一甫在津居所其中一处在今陕西路148

陈一甫喜好收藏字画书籍,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咏其藏书曰:“石埭龙门货殖传,买书残断价廉贪。明刊精本种盈百,换去南华宋第三。”据说陈藏书之初不精版本,常由贾人作介论斤购置,多一般线装书和影印本,且断烂不拘,因此王謇对其评价不高。后在周叔弢影响下,措意向歆之学,藏书质量日益精进。他曾一次性购入弢翁所藏明刊精本百余种,从此居敬轩藏书令人刮目。《弢翁藏书题识》说的“余时绌于为生,方斥去明版百数十部,尽归陈一甫丈”,所指就是这件事。
 

成都道20号即陈一甫藏书斋居敬轩所在地,雇有宁姓人帮助整理藏书,陈家塾师赵芾还专门为书斋写过记。陈一甫编有写本《恕斋收藏善本书目》一册,著录明版800余种(多白棉纸本),有傅增湘序。陈去世后,其夫人李霭如将藏书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1959年中华书局本)中,注有“陈李霭如先生捐赠”者,即为陈氏旧藏。其中明洪武七年(1374)浦江郑济所刻《宋学士文粹》,由方孝儒、楼琏、林静、刘刚等手写上版,字体娟秀,刻工极精,洵为佳椠。陈之藏书,还有一部分捐赠给了天津人民图书馆(今天津图书馆),具体情况不详。余在馆中查阅过陈的日记和诗集等手稿,笼统题为“陈一甫传记资料”。

 

陈一甫逸事颇多。他生活简朴,以素食为主,常吃棒子面,故被亲友戏称为“棒子面陈”。一甫每晚八点半,要亲自拉闸断电,逼使全家早睡早起。还有一次,他散步到民园体育场附近,被劫匪围住,问是否陈一甫,他指着打了补丁的套裤说不是,打劫者遂将其放过。郑孝胥居津时,一甫与之有过交往,求郑写过条幅之类。

 

    注:2008313,“洋灰陈”旧居被彻底夷为平地。据称,拆除原因是给隔山西路相对的成都道14号陶湘涉园平移腾地方。然而,7月中旬从有关方面传来信息说,国家文物局已明确陶湘旧居原址保护,不得迁移。陈氏旧宅,有意无意中成了城市规划混乱、方案朝令夕改的牺牲品!


2016年春,陈一甫居敬轩原址新建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