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中的成语,领略古老而神秘的智慧

 nangongcunfu 2016-10-26

《易经》中的成语,领略古老而神秘的智慧

                                                       知易行易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对中国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已经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譬如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自《周易》。据初步统计,出自《周易》中的常用成语、熟语及典故就有一百二十多条(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刘洁修编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细究这些成语意义、用法的古今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思想、语言文化在今天的延续方式。

1914年,梁启超为清华学子作以《君子》为题的讲演,分别以《周易》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成语勉励学生。清华大学后来便以这两句成语作为校训。这两句源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今不少高校的校训,同样取之于《周易》中的成语。如厦门大学校训中也有“自强不息”一语;湘潭大学校训中的“盛德日新”,出自《周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首都医科大学的“敬德修业”,出自《周易?乾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周易》相传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系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这就是成语“易更三圣”的由来。《周易》的内容,最早只是记录大自然、气象、天文等变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参考之用,一般士人则用为占卜吉凶。直到《易传》出现,才被赋予了深邃的哲理意义,成为儒家的重要典籍。《周易》的内容充了满神秘色彩,理念幽微莫测,从宇宙运行乃至人事生灭,都有极为精辟的见解。《周易》“经”文中的成语典故多为古人首创的具有象征寓意的言辞;而“传”文里的成语典故则多为春秋战国时期沿用前代的语言形式,多涉及“人事”方面的意义。古人撰成卦爻辞,利用占卜的形式,根本目的是“推天道以明人事”,让人们能够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以执中守正,趋利避害、趋吉避凶。《周易》卦爻辞中,这类成语随处可见。下面分别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说明。

一,成语的意思与《周易》里的原意差别不大,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类:

第一,直接取自《周易》原句的成语。

即鹿无虞 语出《屯卦》:“即鹿无虞,唯入于林中。”“《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虞,指掌管山林湖泽的官。意思是追逐鹿却没有熟悉地形的虞官引导,徒劳无功。比喻不具备条件而贸然行事,最终将无功而返。

信及豚鱼 语出《中孚卦》。是说诚信已经施及到小猪、鱼之类的微小事物,信用昭著。《梁书?本纪第一?武帝上》:“与夫仁被行苇之时,信及豚鱼之日,何其辽敻相去之远欤!”

尺蠖之屈 语出《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信,通“伸”。尺蠖的弯屈是为了伸展身体以便前进。尺蠖是一种昆虫,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虫》:“其行先屈后申,如人布手知尺之状,故名‘尺蠖’。”

羝羊触藩  语出《周易?大壮?上六》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公羊性急,喜冒进。但《上六》已到卦的尽头,故有触藩之象。因用力过猛,其角触藩被挂。欲前进则头为藩所阻,欲后退则角为藩所挂,因而造成进退两难的局面。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纣王沉吟不语,心下煎熬,似羝羊触藩,进退两难。” “羝羊触藩”旨在说明做事审慎之重要。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语出《乾卦》。“气”与“声”、“求”与“应”对举,说明同类事物的相互感应作用。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语出《丰卦》。昃,太阳西斜。食,亏缺,指月食。大自然有盈满有亏虚,是伴随着一定的时候而更替消亡与生息的。这是《周易》所归纳出的大自然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这一自然规律,又进而推导出人生社会应遵守的法则来。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语出《系辞上》。意思是自己收藏财物不谨慎,无异于招引人来偷窃;女子打扮得很妖媚,无异于引诱人来调戏,祸由自取。《周易》强调自身做事一定要谨慎,因为万事万物无不处在变化之中。鲁迅《坟?坚壁清野主义》:“古圣人所教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就是说子女玉帛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坚壁清野的。”先生用悲愤和冷峻的笔调,对自己的人性解放观念进行了一番总结。

不速之客 语出《需卦》:“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尔雅?释言》:“速,徵也;徵,召也。”《聊斋志异?青凤》:“(耿)生突入,笑呼曰:‘有不速之客一人来。’群惊奔匿。”

谦谦君子 语出《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指唯君子能体谦谦(屈躬下物,先人后己)之道,常以谦卑自养其德。

虎视眈眈 语出《颐卦》:“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形容老虎凶猛地注视,意欲有所追逐。《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黛玉与宝钗谈论,说:“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

朋友讲习 语出《兑卦》:“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丽是并连的意思,兑为泽,此卦上下皆兑,两泽相连,有交相浸润之象。结合人事,朋友互相讲解道理,研讨学业,双方也可互相滋益。南宋吕祖谦在浙江金华开设丽泽书院,为讲学会友之所。“丽泽”之名便取自《周易》,意为两泽相连,其水交流犹如君子朋友通过讲学来交流学问。清人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五)中,将丽泽书院与岳麓、白鹿洞、象山书院并称为南宋四大书院。


第二、通过调整《周易》字句而形成的成语。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其一,压缩《周易》字词而成的成语。

履霜坚冰 语出《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初六处在卦下第一位,又是阴爻,表示最初虽然只是微霜,但渐渐积累,那么坚冰必然将至。比喻不良的事物如果不在萌芽阶段加以纠正,任由其发展,就会达到严重的地步。该卦的另一语“一朝一夕”,则从反面来比喻严重的后果并非是在很短时间内形成的,如《红楼梦》第十回:“人(秦可卿)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应当及早防微杜渐。所以《既济卦》又提醒人们“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后人略微压缩,便得出了“防患未然”这一成语。

藏器待时,待时而动 语出《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器,《系辞上》谓:“行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相对于抽象的道,“器”指具体的物质形态。这里比喻君子应该掌握有利条件,等待时机而行动,以获取成功。

穷通变化 穷变通久 出自《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事物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变化带来的是事物的畅通、长久,以及持久的生命力。

革故鼎新 鼎新革故  出自《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与《鼎》是《周易》中的一对反对卦,《鼎卦》上离下巽,巽为木,离为火,木上燃火,有烹饪之象。即以火烧鼎,变生物为熟物,这就有“革故鼎新”之义。变革与出新,更新除旧,社会在不断“去故、取新”中向前发展。

数往知来 语出《说卦》。原文为:“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意为依据八卦变化之道,可顺推往事,逆知来事。由“数往”和“知来”压缩成词。

见仁见智 语出《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知,同“智”。说明不同的人对易理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后人将两句压缩而成一词,也说成“仁者见仁,知者见知”。

物以类聚 语出《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指万物之性情。后来两句紧缩为一句,指同类的事物聚集在一起。《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自古道:‘物以类聚’。过迁性喜游荡,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诱打合。”

触类旁通 “触类”出自《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旁通”出自《乾卦?文言》:“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后来“触类”和“旁通”被合并成“触类旁通”,说明易理广大,无所不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五?诗话》,称钟嵘《诗品》对后世的影响:“事有是非,辞有工拙,触类旁通,启发实多。”

其二,调整原文顺序而成的成语。

罪大恶极 语出《系辞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恶积”与“ 罪大”对文,“积”就是“极”。小人积小恶成大恶,最终罪大恶极而自取灭亡。作《周易》者具有强烈的防忧虑患、重视道德修养的劝善思想,所以其中多“吉凶”、“悔吝”、“厉咎”等不好的结果。三国时,刘备在临终前教导儿子刘禅时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便本之《周易》。

改过迁善 语出《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损,是自损不善;益,则为自益美德。二者都着眼于“修身”之道。“迁善”和“改过”位置互换而成。

殊途同归 语出《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涂,通“途”,道路。《周易》强调“变”,正反两端、阴阳两极都是交互变化的,君子只要勤勉谨慎,无论从哪方面都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耳聪目明 出自《鼎卦》,原作“耳目聪明”,即“耳聪”、“目明”的意思。后人调整这种“并提”的修辞结构,形成了常用的联合式主谓结构。

应天顺人 语出《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顺、应互文,故将“顺天应人”的次序颠倒而成。

风虎云龙 语出《乾卦?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同类事物相互感应,如同明君贤臣相遇投合,这是《周易》以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事的基本方法。调整句中字词顺序而成,也作“风云际会”。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七回:“古来真主百灵扶,风虎云龙自不孤。”可见重耳逃难时随行诸臣之多。

其三,改动或添加少数字词而成的成语。

惩恶扬善 语出《大有卦》,原作“遏恶扬善”。“遏”和“惩”都有止的意思。

可歌可泣 语出《中孚卦》,原作“或歌或泣”。在相同的位置换字。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说白居易《长恨歌》:“有声有情,可歌可泣。”

硕果仅存 语出《剥卦》,原作“硕果不食”。“不食”改为“仅存”,都强调稀少。

号啕大哭 语出《同人卦》:“同人先号啕而后笑。”舍去“后笑”一义,增字形容痛哭的样子。

鹤鸣之士 语出《中孚卦》:“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比喻笃实诚信而有声望的人。增加“之士”,形成一个完整的偏正结构。《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中馈尚虚 语出《家人卦》:“无攸遂,在中馈。”“中馈”指妇女在家所主管的饮食等事,后人附加“尚虚”二字,表示男子尚未取妻。又作“中馈乏人”,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雪舫道:‘你今日起,便到处托人做媒,只说中馈乏人,要续弦了。这么一来,外头的谣言自然就消灭了。’”

朝乾夕惕 语出《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将“乾乾”改为“朝乾”,紧缩而成。意为君子勤奋谨慎不懈,即便面临危险也能免遭咎害,汲取反面教训,“反躬自省”。


切肤之痛 语出《剥卦》:“剥床以肤,切近灾也。”肤,在句中喻指床板;切,接近、靠近的意思。意为床已剥落至床板,灾害离人很近了,增加“之痛”形成偏正结构。由于自身的疏忽,甚至会导致如《坤卦》“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连锁反应。谨慎行事,积德行善,则会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美好结果。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或平昔以睚眦开嫌,或当前以怀璧致罪,故兴讼者以其全力谋正案,而以其余毒复小仇,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

否极泰来 后人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泰卦》和《否卦》的顺序,添加数字而成。意思是坏的到了尽头,就会好起来。《否》和《泰》是《周易》里相互颠倒的反对卦,天地交、万物通,一切顺利,是为“泰”;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一切不顺利,是为“否”。否和泰是对立统一的,可以相互转化。元?高明《琵琶记?第二十四出》:“叹一家破坏,否极何时泰来?”正道出了赵五娘处“否”求“泰”的焦虑心情。

二,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卜筮效用的淡化,《周易》中部分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意义方面可分为两类:

《论语?述而》篇提到孔子授徒亦涉及《易》学:“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周易》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长期以来作为经典供士人们研习,其中有大量语言词汇逐渐融入了新的思想,因而产生了新的特定含义。后来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里谈到成语字义之转移时说:“古代已有成语,则读古书者可无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之失矣。”《周易》中这类古今意义产生变化的成语有很多,读古典文献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古今词义差别较小的。

枯杨生稊 语出《大过卦》:“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稊,通荑,树木新生的枝芽。意思是枯槁的杨树生出新枝,年老的男子娶了个年少娇妻,后代常用第二个意思。

矫揉造作 语出《说卦》:“为矫輮,为弓轮。”矫是使曲变直;輮(也作揉)是使直变曲。《周易》中本来是指《坎卦》具有像水一样屈曲的特性,后引申为故意做作,不自然。清?崔述在论及诗歌发展至六朝时的变化说:“自沈约始调四声;陈、隋之际,竞尚徘偶;永徽、神龙以后,稳顺声势,谓之律诗,遂驱意以就词;於是诗为矫揉造作之物,不畅其情,而诗又一变。”(《崔东壁遗书?知非集?自序》,顾颉刚先生编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探赜索隐 语出《系辞上》。孔颖达《周易正义》:“赜,谓幽深难见。”赜、隐互文。本意指以卜筮探求幽隐难见之理,来判定天下吉凶。后来引申用以形容做学问时需广博而精深地考证材料,提倡潜心研究的治学态度。唐代司马贞撰《史记索隐》,“索隐”一词便来源于《周易》。二十世纪初,红学研究中形成的索隐派,如蔡元培先生所著的《石头记索隐》,其名称同样源于《周易》。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语出《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两人齐心,犹如利刃可以切断金属;心意相同的言语,气味如同兰草一样芬芳。《周易》里常指君臣同心协力,无往不利。后代泛指团结一致,力量无穷;也指友谊深厚。

微显阐幽 语出《系辞下》。本意为通过卜筮来明了原本幽微不明的人事,后引申指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梳理,揭示经典内涵。

反目成仇 语出《小畜卦》,原作“夫妻反目”,指结发夫妻反目离异。后泛指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和,矛盾激化。《红楼梦》第五十七回,紫鹃劝黛玉说:“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无往不复 语出《泰卦》。朱熹《周易本义》:“将过于中,泰将极而否欲来之时也”,本为告诫人将有由“泰”转“否”的危险。后人由此归纳出我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即矛盾正反转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第二,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甚至截然相反的。

十八变 语出《周易?系辞上》:“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易》三变成一爻,一卦有六爻,“十八变”成一卦。因此,“十八变”是《周易》推衍出一卦的基本过程,本为实指,后来才引申用来表示虚数、泛指多变。如今天人们常说的“女大十八变”、“十八般武艺”、“黄梅天十八变”,以及金庸小说里的“降龙十八掌”等等,大多数情况下则已泛指多次、多种。

满腹经纶 语出《屯卦》:“云雷屯,君子以经纶。”《说文解字》:“经,织从丝也”;“纶,青丝绶也”,两字连用,指整理丝线,引申为规划、治理的意思。后来“经纶”逐渐由动词转化为名词,就是才识丰富的意思。宋?洪炎《闻师川谏议至漳州作建除字诗十二韵迓之》诗:“满腹怀经纶,笔间含露雨。”正是在说这位谏议大夫“满腹经纶,文章含雨露”。

匪夷所思 语出《涣卦》:“涣有丘,匪夷所思。”清代学者于鬯认为这里“匪”字当训为指示代词“彼”(《香草校书?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8月),本意为因地势不平坦而有所顾虑。只因历代注家多训“匪”为“非”,词义才发生了转变,指超出一般人所能想得到的。

群龙无首 语出《乾卦》:“见群龙,无首,吉。”这是《乾卦?用九》爻辞,本来比喻众人俱得志而飞腾,是吉利的。后来则用作贬义,泛指无人领导的混乱状态,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清?丘逢甲《题仲迟月中课读图》诗:“万里河山方破碎,一家儿女共团圆。群龙无首今何世?雌凤清声夜满天。”

密云不雨 语出《小畜卦》。孔颖达《周易正义》:“但为密云……不能为雨也,……润泽不能行也。”浓云密布却不下雨,比喻恩惠未能施及众人。如今多用来比喻事情正在酝酿,尚未发作。

三阳开泰 源于《泰卦》下乾( )上坤( )的卦象。“三阳”表示冬去春来,阴阳消长,万物复苏;“开泰”则有吉祥亨通之象。到了羊年,人们喜欢用“羊”字讨个吉利,便将“阳”改为“羊”,意思转变为岁首人们用来互相祝福的吉利话。许多人不知道“三羊开泰”的来历,以为“羊”字是借了太阳的“阳”的谐音,这就讲不通了。《西游记》第九十一回,元宵节那天,唐僧贪欢过了头,乐极生悲,结果被妖怪捕获。悟空前去营救时,看见暗中保护师父的功曹赶了三只羊,嘴里吆喝:“开泰!”功曹解释说:“设此三羊,以应开泰之言,唤做‘三阳开泰’,破解你师之否塞也。”这同样是借用二字谐音以求吉利。

《周易》中许多本来为“假象寓意”以明人事的卦爻辞,被后人用作文学批评的术语。如:

言之有物 语出《家人卦》:“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本指日常言语必需切合实物,后来被用来形容文章内容充实,有根有据。也变称“言之无物”,用于反指。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第一条便是作品必须“言之有物”。

出神入化 语出《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本意为穷极神理、通晓变化,后来指创作技巧的超绝。元?王实甫《西厢记?请宴》(金圣叹改评本),红娘唱道:“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早飞去莺莺跟前,‘姐姐’呼之,喏喏连声。”这是红娘摹写张生急切想见莺莺,连忙答应的神态。金圣叹批曰:“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风行水上 语出《涣卦》,本来是解释《涣卦》下坎(水)上巽(风)的卦象,后用以比喻诗文自然流畅,感情真率。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评论《庄子》的艺术特色为:“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语出《系辞上》。本是说明文字与语言、语言与思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后来则形容传统“留白”的艺术境界。也用作书信结尾的习用语,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关羽滞留曹营时,刘备寄上书信一封,末尾写道:“书不尽言,死待来命。”言辞恳切,引得关羽归心似箭,这才有了美髯公千里走单骑的传奇故事。

此外,《周易》对《文心雕龙》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原道》篇:“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等等,便是综合借用了《周易》里的基本思想与辞句,原本用来说明卦象以及卦爻辞之产生过程的辞句,被刘勰改造成了“论文”之语。包括《坤卦?六三》爻辞中的“含章”,本意为蕴含阳刚的章美;《系辞上》“仰观俯察”、“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以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是天地混沌未分的状态,两仪指天地阴阳。《文心雕龙》用这些词语与《周易》的本意和卦象及卦爻辞是没有多么直接的联系的。

出自《周易》的成语还有很多,比如:发蒙解惑(《蒙》)、裒多益寡(《谦》)、称物平施(《谦》)、卑以自牧(《谦》)、干父之蛊(《蛊》)、周而复始(《蛊》,又见《恒》)、无妄之灾(《无妄》)、灭顶之灾(《大过》)、突如其来(《离》)、思不出位(《艮》);乐天知命、极深研几、金兰之契(《系辞上》);舟楫之利、原始要终、安不忘危、各得其所、穴居野处、小惩大诫《系辞下》);利市三倍、穷理尽性(《说卦》)等等。


语言的形式和使用方法反映着民族固有的文化内涵,经典文献中的成语作为一种被多数人认可和使用的固定结构,尤为凸显这种功用。我们今日仍然提倡阅读经典,提倡阅读《易》,仔细咀嚼、品味这些几千年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的成语,藉此以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我们的情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