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六山镜

 洁洁赢 2016-10-26

  2011年3月的一天,春寒料峭,对六安市文管局工作人员汪欣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他从事了近30年的文物考古工作,发掘了数以百计的古代墓葬,见过大量文物,然而,当天发掘到的文物仍然令他兴奋了好久。刚出土时,它是那么不起眼,泛着微黄的锈迹,静静地躺在琳琅满目的陪葬品之中——这,就是战国六山镜。

  此铜镜出土于六安开发区白鹭洲墓地,直径27厘米、镜缘厚0.6厘米,双弦纹钮,圆圈钮座,主纹区为顺时针方向相连的六个“山”字,字体瘦削,倾斜度很大。山字中间的竖画甚长,顶住镜缘,每个山字的外框镶有细边,左边细边延长至另一山字的底边,六个“山”字内部围成对称的六角形,六角内及“山”字上方左右两侧共18个小区间分布18个小圆圈,圈内空,羽状地纹,宽平素缘,镜面近平,保存完整。

  这面铜镜看着简单,实际上却有特别之处。一是尺寸大、数量少。直径达到27厘米,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战国或汉代铜镜,这么大的尺寸都不多见。主纹区有六个“山”字,称为六山镜,这样的铜镜非常少见。根据铜镜山字的数目可分为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四种,其中四山镜出土数量最多,约占山字纹镜的七八成,而六山镜的数量很少,目前现存的六山镜不足10件,其中较大的一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直径23.2厘米,厚度0.6厘米,比六安出土的这面镜直径小3.8厘米。这件铜镜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六山镜中最大的一件。

  二是纹饰形制特别、品相堪称完美。此镜铸造工艺精湛,纹饰精美,每一处细小的纹饰都清晰可见,每一个“山”字都棱角分明,刚劲有力、拐角处如刀似削;羽状地纹,繁星点点、变幻多姿、耐人寻味。经历两千多年埋藏地下的水土侵蚀,没有自然的损害,在出土时没有人为的破损,依然保存完好。

  三是制作工艺特殊。在业界习惯将制作精细的工艺美术品类称为“特种工艺”,铜镜专家把以上述方法装饰的铜镜称为“特种工艺镜”。此六山镜背部分布18个小圆圈,在小圆圈内至今尚可见朱红色,应是涂的色彩;同时小圆圈内空,据推测可能使用镶嵌工艺,在铜镜下葬时镶嵌物已遗落。

  六山镜中纹饰“山”的含义至今仍是学界的未解之谜。有人认为这是对自然界“山”的图腾崇拜,是从象形文字“山”演化而来的图案;也有人认为甲骨文里“火”与“山”相似,山字镜应该是“火”字镜;还有人认为铜镜中的“山”字与中山王墓出土的“山”字形礼器一致,寓意大约也是相同的。目前大家对“山”的认识没有统一,其具体何意,还需要根据将来的新资料进行研究。

  在六安地区出土这样一件铜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像铜镜的两个面一样,一面展现了战国甚至更远时期六安地区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另一面也展示了当时社会高超的铸造工艺和经济发展水平。在青铜工艺即将没落之时,以这件六山镜为代表的战国铜镜以其绚丽多姿的纹饰、精致的形态,达到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峰。从之前的类似铜镜和出土这件六山镜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品来判断,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铸铜镜。大量春秋战国墓葬的发掘和六山镜的出土,为六安作为楚国的重镇之一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如今这件铜镜尚未定级,陈列在六安市皖西博物馆的大厅里,向每一位来此参观的人们娓娓述说着两千多年前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