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魂骨:新士人情怀的生动写照

 花间挹香 2016-10-26

因为参加散文诗创作研讨会的缘故,我先后在浙江湖州、江苏吴江和河南鹤壁见过王幅明。作为一位评论家、诗人、书法家和出版家,他近年来推出了《天堂书屋随笔》《追忆与仰望——35位文化名人探访》等评传并举、美善相乐、理实共融、才智互见、情采兼具、图文并茂的作品。“史、思、诗”的相互交织,以及历史纵深感、精神性与宏大叙事的诗意整合,大体构成了王幅明传与评兼具的双重特色。

在《追忆与仰望》一书中,王幅明以真性情立心,以大魂魄立传,以大洞识立意,以大诗笔立言,追忆人生的百年苦梦,扫描丰富的审美情态,接续文化的核心价值,显现士人的心灵世界,为文化留存珍贵的记忆,为记忆打通血管、气脉与魂骨,使我们深挚地仰望思想者与文化人卓然挺立的身姿,提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进而上下求索的精气神,昏昧的心灵因为作者的醍醐灌顶而豁然开朗。无论是在生活或工作中与作者有过密切接触的文化精英,还是王幅明所熟悉而倍感亲切的豫籍名人,无不在读者面前,点燃了一盏盏智慧明灯,这些光辉而不灭、历久而不衰的永恒的坐标与闪亮的星座,不仅折射出社会的巨大进步和文明的日益繁盛,而且烛照着老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有抱负、有骨气、有良知、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博大精深而自由幽眇的人文精神、文化风范、人格器度与心灵风景。作者对冯友兰、成舍我、苏步青、钱伟长、朔望、赵浩生、穆青、王酩等横跨两个世纪的35位人物,用充满诗意和深情的文字雕塑成现当代文化名人群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蔚为大观,其才学之真、仁心之善、德艺之美,令人高山仰止。群峰并峙,凛然巍峨,思想深邃,从容自若,作者的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精神的发掘、生命的洗礼,一次深层次的对话。毕竟,这些穿过世纪风雨沧桑而站立起来的思想者、科学巨匠与文艺界重量级人物所构成的精神谱系,不仅是思想史、文学史、科学史、艺术史言说的意义所在,也足以让我们找到中华民族足够的文化自信。

我以为,王幅明在《追忆与仰望》中所要表达的,就是通过这一根根坚韧的“文化魂骨”,意欲支撑起一部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诗。对此,作者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传主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都具有独立人格、担当意识、上下求索和淡泊名利的士人情怀。他们的意识里传承着前贤的血脉,具有自觉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一言以蔽之,古风犹存。因此,他们创造性的文化成果和求索精神已经或正在超越时空,成为当今和后世文化人的精神财富。”书的扉页上也引《论语·泰伯》语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实际上,作者在这部书里所说的“士人”,与中国自孔子以降的古代文化人、知识分子或旧时代的“士大夫”不尽相同。虽然他们身上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和古代“士人”乐观的心灵世界、健康的文化性格、积极的生活态度、高雅的审美情趣、包容的学术胸襟,可谓薪梓承传,难能可贵。而王幅明所摄取的现当代文化名家,与古代士大夫品格中的优秀一面,不仅一脉相承,且能“超越时空”延绵至今。但他在书中所关注的“传主”,其所弥散的人文气息中,多有“古魄新魂”,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精神”的烙印。因此我更愿意把王幅明在人物传记中所呈现的“士人情怀”称之为“新士人情怀”。文化说到底,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创新。他笔下的主人公,生活在似传统又非传统的精神王国里,似乎有一点旧时士大夫的影子,但骨子里流露的还是现当代人(主体)的人生体验,于“现代生活的古典化”与“古典生活的现代化”之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当代文化迅猛发展的轨迹与清晰的脉络,同时也让我们听到了这些名人轶事、生活旧闻于历史的箫孔中发出的当代回声。

从风骨、性情、慧悟上考量,我觉得王幅明在他的人物纪传中,始终遵从着内心的文化与道德的律令,关注着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追求与奋斗,以及知识分子历史角色责任的变迁。大凡哲学与智慧、历史与文明、科学与使命、文学与生存、艺术与美感、创造与传承,都悉数汇入作者的笔端,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在追求更有意义与价值的人生方面也给我们以教育和启迪。在《冯友兰:阐旧邦以辅新命》中,作者写这位中国哲学史的一代宗师,如何结缘觉解哲学、留学海外归来,如何于灵魂经历了苦痛仍在“智山慧海传真火”,终成一家之言而使中国哲学大放异彩。冯友兰引“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为座右铭,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他所追求的思想境界,特别是他说及的“火的燃烧要靠薪,文化的承传要靠生命”,令我们不禁感叹,他是怎样以一种顽强的信念和生命力支撑着自己进行《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而创造了哲学与文化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自己“不倦追求真理”的人生辉煌。还有“真诚地生活、真诚地写作”并吹响“早霞短笛”的柯蓝,视“写散文诗是天命”且始终彰显“不倦的艺术追求与开拓精神”的“散文诗坛常青树”耿林莽,集草原牧歌、词牌新咏、城市交响之大成的散文诗人与“文图并茂的春秋笔”的许淇,充满爱心、诗心并在创作上惜墨如金、以简练与精警引人入胜的诗人王尔碑,以及许多知名文学家和书画家,都成为作者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书写对象。作者写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或写心传神,或画龙点睛,为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与人生画卷写下了闪光的一笔。

有人说,是真名士自风流。但风流与神髓何在,有时也需要“寻找”。精神家园的寻找,其实是一个过程,是在寻找一个让心情回归的过程,精神家园也会在寻找中得到永恒,在寻找中获得一切。王幅明便是这样一位精神家园的寻找者、一位人文世界的精神漫游者、一位科学精神与创造精神的记录者。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思想的力量,这种力量即如林贤治所说的“午夜的幽光”,是它把我们的心灵照耀,愿我们都在它瑰奇的色彩中,感受到灵魂的战栗,并且始终明白,如何对文化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进而深刻认识到王幅明人物列传中透露出的“士人情怀与人文精神”在当下书写中的庄严价值。

(《追忆与仰望——35位文化名人探访》,王幅明著,大象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