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观点| 阳明心学中的体验之知 · 杜维明

 paul1023 2016-10-26

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以“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为主题,于201610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文化院、北京三智文化书院主办,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政府、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文化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等作为主要的学术支持单位,得到了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间书院以及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等地的学术界代表,包括政界、企业界、佛教界代表的广泛支持,共1107人参加了论坛。

     1015下午“知行合一”主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进行了主题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阳明心学中的体验之旅”,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教授、各位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朋友们,我提一个问题,阳明思想今天要发挥它的作用,集中在“致良知”,它碰到的挑战是什么?

     我想最大的挑战,因为长期大家总是把阳明作为主观唯心论,虽然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提法了,但主观主义非常强,总是觉得阳明要提出“致良知”,这是突出了个人的主体性,“知行合一”,知本身就是一种转化的行为,因此他也是自我原足,所以非常突出个体。这里牵扯到阳明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首先我想应该要分清楚主观主义和主体性的分别,主观主义是在认识论上的一个偏见,是偏于自己狭隘的观点,自己以前积累的陈说来观察客观事物;但主体性的建立,特别是在阳明学里面以“致良知”作为主体性,他有穿透性,他的穿透性必须从开放和多元两个角度来了解。他属于穿透性的话,他是开放的,所谓开放,他是对自己开放,对以后的我开放,对天地万物开放,如何可能,这是一种体验之知,和一般我们的了解、认识、观察有相当大的不同,他了解不是用他的脑,用他的理性而已,他是用他的全部生命,身心性命全部包括在内,所以这个知的本身意义非常丰富,他有情的因素在内,毫无疑问,有很多学者就根据这个理念来讲中国哲学的心本论的问题。

        另外,确实他体现了意,也是一种心的指向,他有方向性。另外他是体之于身,“体”的观念在东西哲学比较研究时要特别注意,很少能够把这个观念用“体”所组成的现代汉语里面的很多观念正确的翻成外国语。这中间当然包括“体认”,这个认识不是完全从观察和欣赏来的,而是认识的本身有一种自我转化的能力,对于认知的对象有转化的能力,认知的主体也受到了转化,所以讲一个“变化气质”的问题,所以这个知的本身是行。知的含义是一种有创造转化的行动,所以中间有意愿,有感情,还有了别,各种不同的心理学上的观点。

         很多人认为这样说来就把阳明的知限制了,就讲得太近,真正的真知是非常难的。确实如此,但不能这样说,因为你还要了解到阳明的主体性还有所谓的穿透性,这个穿透性就是对人的全面的了解,人作为一个绝缘的个体做不到,而是一个向外开放的河流,常常通过各种渠道和其他的河流进行沟通。因此这种体认是一种体验。他是有经验的,但不同于一般人所了解的通过耳目直观得到知识的经验,他是一种更深刻的转化能力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和他人有密切关系。所以个人在阳明思想中间是一个关系网络中心点,他对中心点的本身就有关系性,有沟通性,有传播性,而且他逐渐的以个人扩展和其他的人,和家国天下,和治乱世间,乃至天地万物都能对应起来。

         这种体会,这种意会,就真正的是我们一般在学术界讲是对话型的,而对话型就是通过双方健康的互动逐渐地理解越来越深入,双方只要参加这种类型的对话,这种互相了解双方都有所了解,更多是创造性,这种是以身体来证明,就是体之于身,等于是身教,用身体来证明。它是一种体察,著名的理学家经常提到,要对各种问题有所体验,有所觉察,这中间也牵扯到个人的自觉。所以这种觉本身是一种个人的自觉。

        本人现在很喜欢用的一个观念,我相信国内很多人也知道就是体感,它的感触不是一般性的浮面的感触,是整个身体都受到,这样才会知道什么是体味。阳明受陆象山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他同时也非常尊重程颢,程颢有一个非常杰出的观念,他说“吾学虽有所授,但是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的”我这个学问是从各个不同的源头来的,但是自家体贴出来的,体贴是完全自己从内心的深处所感悟,所知道。从天理二字是自己体贴出来的,使我感觉到,我们这次在讨论 “知行一”和“致良知”极大的考验就是要突破狭隘的主观主义、个人中心主义,必须有他者的维度,各种其他人的纬度,必须有自然环境的(维度),同时还应该有天理的维度,天理的维度是超越的,在宋明理学家里面这个维度是非常关键的。天理就和良知本体是联系在一起。《中庸》里面讲“天地之谓性”人性的本身有天地的灵明之所在。所以通过对自己的了解,你了解的对象不仅是你自己,不仅是他者,特别是比较亲近的人,不仅是自然现象,而且是天地万物。

        这种说法在今天是不是一种浪漫的主观主义的想象?还是有实际的从科学、从哲学、从神学都能够看出他特殊的价值?我认为阳明所提出来的“致良知”是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就不仅仅是为中国人,不为东方人,就是为人,为所有的人,他跟孔子传道时的基本精神一致,他所要讲的就是做人的道理,而这个做人的道理为什么要落实在良知上?为什么要落实在“致良知”?人之所以为人是经过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的自反、不断的努力发展起来的,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要在中国召开,他的题目基本上说明一个课题,就是学做人,学以成人。人在所有的物种中间是一个最突出学习价值的物种,他之所以能够通过学习,学习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是人内在不可消灭的主要的精神,这个精神有四个侧面必须同时照顾到,缺一不可。第一就是自我的问题,主体性的建立绝对要和主观主义划清界限。所以才有私和公,越能够公越能向外,越重视内在;假如他是私欲,那也就是功利的,一种局限性很大的以自我为主。

        这个自我,因为是开放的,而且是多元的,所以他必须和所有其他的自我,就是人类的全体能够有沟通的可能和交互影响的可能,阳明特殊的理念跟中国文化有关系,这种根源性本身是一个源头活水,它一定要流动,一定要发展,否则这个根源性就闭塞了,就枯竭了。既然他是要发展的,他的本身要碰到各种不同的挑战,他有它的主体性,有他根本的基本价值,但是碰到各种不同的挑战,他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回应,而这个回应的过程使他能够逐渐扩大。这中间碰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考验,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是不仅有开放性,还有多元性,面对基督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和佛教完全不同的人,我们能不能互相沟通?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的,这个原因是阳明学体现的是精神性的人文主义。你越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比如关怀地球,关怀其他的人,关怀这个世界,你越有精神性的诉求,你所信仰的不管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肯定走向更深层。一个有人文精神素养的基督徒,一个有人文精神素养伊斯兰教徒、佛教徒,他必须是关爱地球的,必须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必须要超越狭隘的个人中心,族群的中心,语言的中心。他这个开放和多元事实上就是人类文明现在必须要有世界公民的意识。我越是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我越可以做一个好的佛教徒,人间佛教,好的基督教徒,好的伊斯兰教徒。

        第三方面除了是关于整个社会,家国天下,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从个人的修身到治国再平天下,是一个线性推理的过程,先修身,然后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这是错误的。因为到齐家的时候,修身所经受的考验更复杂、更多元,到了治国平天下,修身的考验更多。所以在这个意思下修身所代表的“致良知”的精神是在每一个人,在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实际上他必须要接受大的考验。

       对地球的关爱是第三方面,必须不能离开第四个方面,就是整个天的问题,就是程颢提的天理的问题,天理的问题直接牵扯到了阳明学说中在世界其他地方讨论特别多的,就是孟子“四端说”的恻隐之情,就是“仁”,仁爱的“仁”,这是一个普遍的爱,但它是有分殊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步骤。这样的一种思维和现在市场经济,以西方的启蒙以来的思想为主导的这些价值。最后一点,应该如何应对?

     现在大多数的学者,包括在座的,在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我们对它的体认体悟理解是有偏差的,不是真正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中,但理性、自由、权利、法制、个人的尊严,这已经完全进入到了我们的生命中。大家没有人会去质疑这些价值。提出“致良知”,我们需要接受的考验,我们如何定位?我们和自由的关系是什么,和理性的关系是什么,和人权的关系是什么,和法制的关系是什么,和个人尊严的关系是什么。

一句话来回应这样的考验。假如“致良知”是一个普世价值,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精神性的人文主义,而它的涵盖面包括自我,包括社群,包括自然,也包括天理,它除了重视理性以外,必须要突出恻隐之情,也就是所谓的同情。同情的观念现在在世界各地谈得非常多,西方的思想家已经谈到了。如果只是一种工具理性,而没有同情,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为一种机械宰治的科学主义所控制,没有目的理性,没有沟通理性。

       假如我们突出自由,但是不重视公正,不重视正义,不重视对错,不重视是非,我们会为某一部分人创造更多的利益,世界的不公平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如果凸出权力的观念,不注重责任,那么我们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个人各方面我们失职了。假如我们的法制之外,不推动礼让之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法制会变得非常严苛,如果只是突出个人主义个人尊严,而不注重社会和谐这个社会就没办法存活下去。反过来我们不可能把恻隐之情当做是非理性的,他必须有理性的一面。其实他真正的价值,是在感性、知性、理性之上,还有一个悟性,他又是感性又是悟性,所以恻隐绝不是跟理性背道而驰的。正义是不干扰人的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人的尊严,王阳明讲的是个人充分的自由来发展自己的人格,成为人类所有人可以发展的一个先决的条件。假如没有权利的观念只有责任的观念,常常一个人会被权威所宰治,而丧失自我做主宰的权利。

     我们现在有各种不同的权利大家认为是不可丧失的,所以责任和权力这个中间是?,只有礼没有法,只讲人治不讲法治,我们的社会没法维持下来。同时,假如我们过分地强调和谐而放弃了个人尊严,甚至对社会提出批判(的权利),那是不行的。所以我最后只讲一点,就是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天理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恻隐之情,这些所有的价值在良知之中,他都是良知所照到的光芒,良知是光是热,它的光芒照射的中又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又深层的自我反思的,谢谢。

 

(感谢宁波余姚市人民政府、天地文化基金会和福建平和县人民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本文内容及意见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资助机构的立场或政策无关。)

------关注三智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