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肠镜 病理活检”被认为是大肠癌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任东林教授表示,国内外医学界都主张, 45岁时应该做人生的第一次肠镜,高危人群(超重、生活不规律、长期便秘、生活在结直肠癌高发区、直肠息肉患者、消化道肿瘤患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患者、久病未愈的溃疡性结肠炎、直系亲属中有患结直肠癌的人)则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前到40岁甚至更早,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但是,很多人一听到做肠镜,便情不自禁地“眉头一皱,菊花一紧”,只差大喊一声“‘爆菊’好痛”。 据调查,普通人群愿意接受肠镜筛查的比例不足20%。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方法,让人不必“爆菊”,即可轻松筛查肠癌?“健康有约”(微信号:gzrbjkgj)的健康管家替你打听到了答案!
事实上,目前广州市大肠癌筛查中所使用的粪便隐血试验(FOBT)就是另一种临床上常用的大肠癌筛查方法,该法有完全无创和廉价的优点,但缺点是准确性低:传统的愈创木脂法大便隐血试验(gFOBT)仅能检测到30~50%的大肠癌和10~30%的癌前腺瘤。 早在2014年,首个被FDA批准的粪便基因检测产品已经进入了美国医保目录。这一技术的原发明人——邹鸿志教授,现在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 邹鸿志教授自2013年从Mayo Clinic回国后加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团队,在3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的团队做了大量的研发工作,并于今年8月开发完成了适合中国人群肠癌筛查的粪便基因检测试剂盒。他给这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试剂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长安心”,除了对I、II期肠癌的筛查非常灵敏,“长安新”对癌前腺瘤的检测敏感性亦可达64%。 邹鸿志表示,大肠癌一般发生于结直肠上皮组织中,先向肠腔内生长,在其生长过程中,不断地有肿瘤细胞脱落到肠腔内并随着粪便排出,粪便中脱落的肿瘤细胞中含有特殊的成分,例如发生了突变和甲基化的人类基因,它们可以作为肿瘤标志物。粪便基因检测技术就是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来判断受检者是否可能患有大肠癌或者癌前腺瘤。对于不愿做或者无法耐受肠镜检查的人们来说,粪便基因检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任东林强调,粪便基因检测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诊断的方法,如果出现阳性结果仍必须要通过肠镜进行确诊和干预。 今天,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将在国内率先启用“长安心”粪便基因检测项目,并通过“健康有约”(微信号gzrbjkgj)征集10名免费体验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