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五脏之脾:仓廪之官

 吟月白鸽 2016-10-27

 脾位于中焦,在膈下偏左,在古医籍中记载,脾的形态如镰刀一般。脾与胃同居中焦,是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井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故被称为“仓廪之官”。脾主运化,人身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医五脏之脾:仓廪之官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与胃的经脉相互属络,形成表里关系。脾居腹中,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

    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大多从脾胃论冶,其他如水湿、痰饮、气不摄血等症,也因与牌的运化功能有关而多从脾论治。

    (一)牌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特性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就是消化饮食水谷,变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它对于气血的生成起着主要的作用,故称脾是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还包括运化水湿,即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和排泄起着重要的作用,说明脾在调节水液代谢、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水液摄入到体内后,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为津液,并且向上输布于肺,通过心肺而布达到周身的脏腑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输送到如肺、肾、膀胱、皮毛等相应的器官,变成汗和尿液被排出体外。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促进水液的环流和排泄。如各种原因影响了脾的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时,即会因津液失运而酿湿、生痰、成饮、成肿,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虚生痰(脾为生痰之碌源),脾虚泄泻,脾虚水肿等症的发病原理.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由于脾主运化功能对整个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脾为后天之本,故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元时代著名“朴土派”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更要注意饮食宣忌,避免饥饱失常,善于保护脾胃。

中医五脏之脾:仓廪之官

2.脾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指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而且还有统摄血液,使血液正常地循行于脉中而不外溢的功能。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则人体的气血充盈,既能生血,也能摄血,使生成之血在脉管内运行,不致溢出脉外。脾统血与“气能摄血”生理上的意义基本相同。在病理上,由于脾失健运而致气血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从其出血的发生原理来说,也与“气不摄血”相同,但在习惯上,多把气虚所致的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和心脾两虚所致的崩漏,称为“脾不统血”。这种出血的特点是:出血时间较长,血的颜色浅淡,出血多在身体下部等。对此,临床常采用补脾益气、引血归经的方法治疗。

中医五脏之脾:仓廪之官

3.脾气主升  所谓“升”,即上升、向上输送之意。脾气主升,即脾气的功能特点,不仅是消化食物,还包括吸收和输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脾的这种输布作用,以向上升腾为主,主要是向上输送到心肺,所以有“脾主升”之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脾主升清。所谓“清”者,是指水谷精微营养物质,而“升清”即指水谷精微物质的向上升发、布散。水谷入胃后,经过脾,胃和小肠等消化后化生的精微物质,要在脾的升清作用下,向上输送于肺,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布散到周身各处。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则全身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功能活动才能保持强健。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职,则会“清窍失养”而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若清阳不升,清浊不分,浊阴下注,可发为遗精、带下、腹胀、腹泻;若久泄不愈,又常伴有身倦无力、气短、懒言等症。

    二是维持人体各内脏的正常位置。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在体内都有固定的位置,如胃位于上腹胃院部,肾位于两侧腰部,子宫位于下腹部等。而脏腑之所以能固定在一定的部位,要散赖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因为,支持和固定这些内脏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要依靠脾主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强健有力。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韧带、肌肉松弛,失去对内脏的牵引作用,则可出现胃、肾,子宫等内脏的位置下移,或脱肛,滑泄等。现代实验方法也证明,人体内脏的下垂与脾虚的程度成正比,对人体内脏的下垂,或脱肛,滑泄等病变,常用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兼以升提,冶疗效果良好.

    4.脾主肌肉、四肢  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维持肌肉的正常功能。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要依赖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脾之所以能维持肌内的正常功能,是和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不开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气血,#将其输送布散到全身各处的肌肉中去,以供应肌肉的营养,保持肌肉活动的充足能量,使肌肉发达丰满,壮实有力。因此,脾胃健运,全身的营养充沛,是肌肉牡实、四肢活动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反之,则肌肉瘦削,四肢无力,甚则发生瘦弱不用等症,而此时的治疗,也可根据“脾主肌肉”这一理论,从健脾益气人手,往往能改善身体虚弱状态,取得满意效果。

    四肢,相对躯干而言,是人体之末,故称为“四末”,四肢的活动与肌肉的强弱也有密切的关系。四肢也需要脾气输送的水谷精微以营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所以,脾气健运,营养物质充足,则四肢肌肉丰满,活动轻劲而有力。若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职,四肢肌肉失养,则肌肉痿软,四肢无力,甚则产生痿证。

    5.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反映了脾胃运化功能与食欲、口味等的关系。人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若脾气健运,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反之,若脾胃有病,则容易反映出食欲的改变和口味的异常,如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若湿困脾气,则可出现口甜、口黏的感党。

    另外,唇,《难经》日“扉门”。《素问》日:“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口唇的色泽反映了气血的盛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唇为脾之外华所在。脾主肌肉,为气血化生之源,口唇亦由肌肉所组成。因此,口唇的色泽不但是全身气血盛衰的反映,又与脾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脾失健运,气血旺盛,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若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则唇淡白不泽,或者萎黄。

    6.脾在志为思  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脾之志表现为思的情志。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若考虑问题,过度思虑或所思不遂,则可影响机体生理活动,主要是影响气机调畅,出现郁结不畅的情志,有“思则气结”之说。思为脾志,气机不畅,脾气郁结而不升,影响脾的运化升清和化生气血的功能。初则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甚则出现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等心脾两虚之证。思虽为脾之志,亦与心主神明有关,如《类经·疾病类》:“思动于心则脾应”。

    7.脾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俗称“口水”,为腮腺所分泌,它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将咀嚼的食物润软便于吞咽消化的作用,在进食时分出较多,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脾精上溢于口而化为涎。如果脾气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化生为津液与精气上注于口而为涎。而涎液不溢出口外又赖于脾气的固摄功能。若脾气虚弱,失于固摄,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涎宜口角流出等病态,故说脾在液为涎。临床上,对于小儿多涎症,多用健脾的方法进行治疗。

    8.脾与长夏相互通应  按照中医五行学说,脾在五行属土,土为长夏之主气,故脾与长夏之气相互通应。长夏,是夏季的第3个月(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此时气侯多雨而潮湿。根据“天人相应”理论,从季节上来说,脾气的生理功能在长夏季节时最旺盛,从气候上来说,长夏的潮湿气候最易伤牌,困遏脾运化功能,可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痰饮、水肿等病变;从治疗方面来说,脾对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脾虚易生湿,湿易困阻脾运,而使用健脾燥湿的方法治疗,可有效地解除病证。

    (二)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脾与胃相为表里  脾位于腹中,与胃以膜相连。脾和胃在经路上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活动中,互相联系、依赖、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所以说脾与胃的关系极为密切。他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完成消化、吸收等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的收纳和腐熟水谷,是为脾的运化做准备;脾的运化,“为胃行其津液”,是适应胃继续纳食的需要。两者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消化运动。胃纳不佳,能导致牌化生气血的原料不足;食欲虽好,但消化不良,能食而不能化,也是病态。《医方考》所说“胃主受纳,脾主消磨,故能纳而不能化者,责之脾虚”,就是这个意思,然而胃主受纳与脾主运化又有区别,所以在临床上认为:食欲不振或嘈杂易饥,其病主要在胃;消化不良,食后饱胀,大便稀薄,其病主要脾。前者需开胃和胃,后者需健脾助运。

    脾主升,胃主降,也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脾主升,就是说,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消化食物,还包括吸收和输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脾的这种输布作用,主要是向上输送到心肺,所以有“脾主升”之说。如果脾气不升,即可产生中气下陷的病理变化,出现脘腹坠胀,腹泻、脱肛等症侯。胃主降,实际上包括胃与肠,是指胃肠向下传送食物,进行逐步消化的功能,所以胃气以通降为顺.如果胃失通降而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暖气、呃逆以及大便不通等症候。清代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开胃降,又是相互为用的。脾升的是清气(即水谷精气),胃降的是浊气,清气不升可导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能影响清气的上升。因此,食欲不振、脘腹饱胀、恶心、暖气、消化不良、腹泻、舌苔厚腻等症状,往往同时出现。

    此外,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在治疗脾和胃的疾病时应有区别。湿邪易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失健运,水谷不化,也容易生湿。脾为湿困,采用苦温燥湿法治疗,可达到健脾的目的,故有“脾喜燥恶湿”的说法。热邪容易犯胃,灼伤胃津;胃气上逆,频繁呕吐,胃津耗损,也会出现燥象,多用润燥养胃法治疗,故有“胃喜润而恶燥”的说法。

    睥与胃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其中特别是脾主升,胃主降之间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遭到破坏,是发生消化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治疗脾胃的病变也就以调整脾升,胃降的失常为主要原则。

    2.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统血,肝藏血  脾与肝的关系,体现在脾胃的消化功能方面,与肝气的正常疏泄有关;而在血液的生成、贮藏和运行方面,脾与肝有协同关系。

    脾主运化,肝主疏泄。睥胃的正常消化功能,与肝气的正常疏泄有关。肝主琉泄,调畅气机,分泌胆汁的功能,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所以脾气健运须要肝气的调畅来协助输布。而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肝气的疏泄。如果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就会影响消化功能,出现胁下,上腹闷痛,暖气纳呆,腹痛泄泻等。这种病理现象,临床称”肝气犯脾”“肝脾不和”。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

脾统血,肝藏血。脾主运化,以生化血液;脾主统血,控制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逸出于脉外。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血流量。肝脾协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化生、贮藏与运行.若脾虚则运化失司,必然影响生血功能,则肝无血藏致肝血不足,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爪甲不荣,肢体麻木,耳鸣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经少色淡或闭经等。若肝不藏血,脾币统血,则可出现各种失血、出血证。

    3.脾为后是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人类的生殖繁衍,须依赖肾中所藏的先天精气,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的生命活动,亦须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又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脾之运化功能必须有肾阳的推动、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主水,藏精,又必须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不断的滋养补充,才能不断充足。若肾阳不足(又称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则脾胃的消化功能就会减退,临床上则出现牌肾阳虚的病变,如腹部冷痛,腹张,纳呆,形寒肢冷,浮肿,便溏、五更泄泻等症。当脾虚时则中阳不足,生化无权,致水谷精微难以化生人体之阴精,以致肾精不足,不能充养髓海,出现未老先衰,齿摇发白,腰膝酸软,不育不孕等。小儿则发育不良,生长迟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