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悟空形象形成和完善探津(三):齐天大圣在民间

 loui14th 2016-10-27
齐天大圣在民间——孙悟空与民俗和戏曲
前两节我们用历史考据和文献考证两种方法,从历史原型和中国传统及佛经外来文艺形象对小说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做了一点初步探讨。从信息传播学角度来说,这些都是传播的源问题,还有传播的受众和传播媒介问题没有讨论,本节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一、 关于猴神信仰
我国民众对猴神的崇拜应起源于恐怖。猿猴在江右一代常被称为“山鬼”、“山魈”,《唐书》谓“汀郡多山鬼”。《唐韵》载“山魈出汀州”。《太平广记》载“所在山魈事,其云坐于檐上,脚垂于地者,今汀城夜中人时见之。”此外“山都木客”、“山野人”等称呼也是对猿猴变幻莫测而感到的敬畏。“大江之南地多山而俗禨鬼,其神怪甚诡异。……江西、闽中曰‘木下山郎’,又曰‘木客’……人绝畏惧,至不敢斥言,祀赛惟谨。”如这类“山鬼”、“山魈”、“山都木客”的因恐惧而产生的敬畏祭拜,属于“祀厉”范畴,应该是猴神崇拜的早期形态。
清郭柏苍《竹间十日记》记载,隋代连江先民林尧夫妻捐田千亩,率众修建东湖水利工程时,得到“西姐猴精”的鼎力相助,受惠百姓年年祭祀林氏夫妇和建堤有功的猴精西姐。著者不可考的《闽都别记》描述了一位全身红毛的猴精,原系隐士豢养的猴子,住在乌石山上的“宿猿洞”内,后年久成精,常以妖魔面目出现,被临水夫人陈靖姑所降服,遂改恶从善,成一善神,为人消灾祛难,称为丹霞大圣。后丹霞大圣又在洞中修炼,法术无边,祈祷极其灵验。八闽各地,如连江、永泰、南平漳湖板及闽南各地先后都建有猴神庙祀之,其中以福州城内的“齐天府”(清人尤侗《艮斋杂说》,这里齐天两个字出现了)最为著名。到这里,猴神崇拜从最早的“祀厉”逐渐转变为“降福正神”;而且降福正神也广泛的被称为“(齐天)大圣”。
目前,东南一带有很多地方神猴齐天大圣信仰的庙宇,著名的有仓山城铺头齐天府、福州华林坊尾后岚里齐天大圣庙、福州五一广场附近的接龙亭等。近年来,福建顺昌更发现了与“齐天大圣”、“通天大圣”有关的两处民俗信仰遗迹:一是宝山寺的双圣祭冢。顺昌宝山峰顶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宝山寺内的“双圣”庙内供有猴神像,供像之后并立两通石碑,左碑横行阴刻“宝峰”繁体小字,竖行阴刻“齐天大圣”楷体大字,下端横行阴刻“神位”小字;右碑阴刻“通天大圣”楷体大字,下端横行阴刻“神位”小字,石碑后是一座全石构祭冢。二是歧头山冈“
通天亭”和“白衣秀士”像。顺昌岚下黄墩村“通天亭”神龛内祀一尊高1.03米的“通天大圣”木雕神像,神像为头戴纶巾帽、眉清目秀的文士造型;通天亭后约1米,平行矗立一座由3通石碑组成的“通天大圣”露天神坛,主碑竖行阴刻“通天大圣”楷体碑文,碑高0.98米,碑顶雕饰宋元风格的荷叶帽。
孙悟空形象形成和完善探津(三):齐天大圣在民间孙悟空形象形成和完善探津(三):齐天大圣在民间
除东南福建外,在山东也有“齐天大圣”民间信仰的影踪。山东学者研究发现境内可考的共有7座祭祀“齐天大圣”的庙宇。一是泰安岱岳区夏张镇朱家庄村西的“岱岳大圣院”,该庙至迟建于元代(《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志·建置》);二是位于新泰市汶南镇太平庄俗称“猴子庙”的新泰大圣庙,创建于明万历己酉(1609)夏;三在东平尹山庄南的花果山,现存《齐天大圣庙记》碑,立石时间为清嘉庆十年(1805)十月;四是莱芜雪野马鞍山的齐天大圣庙,有康熙四十年(1701)石碑;五是莱芜牛泉镇茂盛堂村的大圣院;六是济南章丘张乙郎村建于“万历二十三年孟夏”的大圣寺;七是济南平阴孝直镇王柳沟村的大圣院,现已损毁。以上与猴神大圣有关的寺庙,距离相距不远,在地域上具有祭祀崇拜的集聚性,同时历代地方县志中大多没有对这些祠祷所有详细记载,表示信仰主要还是民间自发的行为。
从上述情况看,神猴到(丹霞、通天、齐天)大圣的路径是民间从祀厉到祈福的信仰心灵需要生发过程。
二、关于神猴和西游戏曲
从民间(齐天)大圣信仰到《西游记》孙行者形象的跃变需要一个媒介,而中国传统戏曲很好的充当了这个介质。
戏曲起源之一当为祭祀仪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序》:“戏曲肇自古之乡傩。”日本诹访春雄认为:“只有原始巫教能成为多种多样艺能和演出的母胎。”祭祀的内容、目的所借以表达的祭祀仪式极其富于戏剧性,仪式中种种构成,如以歌舞娱神,以祝词表达心愿,独特的装扮,与假想中的鬼神进行表现式的、超越时空的、形象的、具体的交流等,都是戏剧性质的。
近三十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西游记》研究资料之一《迎神塞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礼节传簿》)就是为祭祀神圣的需要而进行的演出。《礼节传簿》共分四个部分,与我们讨论主题有关的主要集中在第四部分“哑队戏”中,其中《唐僧西天取经》、《文殊菩萨降狮子》、《泾河龙王难神课先生》、《王母娘娘蟠桃会》、《二十八宿闹天宫》、《齐天乐·鬼子母捧钵》等就是我们熟悉的《西游记》的内容及其相关内容,前面的是取经救赎的内容,后面的是取经之前的故事。
按照传统戏曲的祭尸理论(王国维:“古之祭也必有尸。至天地百神之祀,用尸与否虽不可考,然《晋语》载,晋祀夏郊以董伯为尸,则非宗庙之祀固亦用之。《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其词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该群巫之中必有像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凭依。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祭祀中的神只能依附在与他很像的事物上,即通过“尸”以活的人来表现某一种灵性的神圣,代表受祭的对象。可以做这样认为,在齐天大圣祭祀时候演出《礼节传簿》,如果借助祭尸,把齐天大圣引入故事,则祈福效果上佳,唐僧取经队伍中有猴神,大闹天宫故事中有猴神,齐天大圣是猴神,这样三者自然联系在一起。
现存历代有关“西游”的戏曲上自宋元,下迄明清,有十多种,按时代分类有宋元戏文《鬼子母揭钵记》、《陈光蕊江流和尚》,元杂剧《西游记杂剧》、清代宫廷大戏《升平宝筏》等;按集幕分类有《二郎神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单本剧,《唐三藏西天取经》、《西游记杂剧》、《升平宝筏》等连本剧等。其中《西游记杂剧》六本二十四折,第三本四折:《神佛降孙》、《收孙演咒》、《行者除妖》、《鬼母皈依》可以作为上述推论的一个例证。
孙悟空形象形成和完善探津(三):齐天大圣在民间孙悟空形象形成和完善探津(三):齐天大圣在民间
三、小结
于是基于历史和文献形象,从民间猴神信仰,加上迎神塞社,经过历代文人的润色和民间艺人的演绎,完成了大闹天宫等故事与西天取经等故事的有机对接,固然其中出现诸如角色嬗变等的问题,但出于戏曲本身每场戏必有一高潮的规律,戏剧性不受角色的嬗变影响,达到了孙悟空形象的形成与完善的关键一环。东临碣石撰文(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