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世行:21世纪中国城市的山水情结

 茂林之家 2016-10-27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下午好。我今天讲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关于山水城市的构想。第二就讲讲关于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正是世纪之交,人们都在回顾即将逝去的20世纪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展望新的世纪,探索今后21世纪城市发展的道路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在我国就掀起了一场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大讨论。在这次讨论里头,有很多提法。有的叫生态城市,有的称作园林城市,有的称作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等等。关于山水城市的构想,是最具有中国特色和富有东方文化的内涵,受到各方的关注。

  关于山水城市的构想,最早是在1990年7月31号,钱学森教授给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一封信里边提出来的。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的概念。如何理解山水城市的概念,不同学科不同的专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有不同的认识。城市生态方面的专家认为,山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园林方面的专家认为,山水城市是园林化的升华,园林化是生态城市的基础。他们认为,山水城市是城市里边建公园、发展到城市变成公园。建筑方面的专家认为,山水城市的灵魂是中国特色。它既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塑造完美的文态环境,做到两者并重。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认为,山水城市的核心是要处理好自然环境和城市的关系,他们认为,建山水城市是要使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关系、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的专家更形象地说,由于城市化的进展,人们用钢铁和混凝土造就了大量人工的山和水,这里(的)山就是钢筋混凝土的大厦,水就是在道路上滚滚如流的车流。山水城市呢,就是要把这两者协调好。使钢铁混凝土的山水和自然的山水融洽起来,和谐相处。也有的专家认为,不能把山水城市只理解为跟自然的关系,还应该理解为它跟文化,跟艺术方面的内涵。所以我认为山水城市,是代表人与自然、代表生态与人文、代表科学与艺术、代表历史与未来、代表物质和精神,总之,山水城市的思想是博大精深,有很大的包容性,值得我们长期地去探索研究。

  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主要是这么概括起来三句话。一句就是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第二句话叫做重视现代科技、运用环境美学。第三句话叫做为了市民大众、面向未来发展。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做一些简单的解释。第一个关于城市生态与历史文化。生态城市其实就是我说的山水城市的物质基础,所以这两者是没有矛盾的。现在我们看到北京市建起了一座座长方形的楼,外表像积木块,进到房间里外望一片灰黄,见不到绿色。看到一点点蓝色也是淡淡无光,难道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人离开了自然,又要返回自然,为此,要发扬中国园林,特别是大规模皇家园林像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的园林。这个就把它叫做山水城市。这个我在下面就讲,19世纪统治阶级所享受的这种人居环境,也就是这个上面讲的颐和园、避暑山庄,21世纪的劳动人民应该能够享受到,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21世纪应该能建设这样的环境。下面我还讲。在讲到历史文化的时候,(我们)要站得高,看得远。纵览历史文化而忧心忡忡。今天我们建筑师对怎样在继承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方面,怎样开拓前进,创造21世纪中国建筑文化,似(有)尚不明朗的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新的辉煌时期恐怕要到21世纪20年代才会来到。预测可能要到辉煌时期,要到20年代才能到来。这里讲的都是关于历史文化的问题。

  第二个我就讲一讲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环境美学的问题。山水城市也就是一个高技术的城市。山水城市还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山水城市是新世纪的大事,它必然也是高新技术建筑的一个城市。关于环境艺术方面,因为涉及的面比较多,我着重讲三个方面。一个是整体美,一个是特色美,第三个关于意境美。古代帝王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为了显示王朝的威严,都非常重视帝京的整体布局。这里就讲到整体的布局、整体的美。具体讲到北京的整体美的问题。这个立交桥应该跟周围的整体的环境相协调,所以这里讲的整体布局、整体的环境、整体的景观,都是讲的整体的美。下面就讲特色美,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不能丢,意境美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比较高层次的美的境界。山水城市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概念,山水城市必须有这种意境美,就是诗情画意。就是梁思成先生说的“建筑情,园林意”需要有这种意境,这个可能是中国特有的,是东方文化的这种特色。

  第三个我讲一讲关于为了老百姓和面向未来的问题。这是把古代帝王所享受的建筑园林让现代中国的居民百姓也享受到。18世纪封建统治阶级能够建造并享受的生活环境,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理应能够实现。广大市民应能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其中。所以这个山水城市的出发点,是完全是为了老百姓,为了广大的市民。不是为了少数的统治阶级。这个跟古代的山水文化为了少数统治阶级,是根本不同的。古代的山水城市是出世的,我们的山水城市是入世的,这个就是我讲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我讲一讲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先讲讲时代背景。第一个讲讲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1996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一个世界人居二会议,这次会议被称作是联合国召开的20世纪最后一次全球性的会议。在这么重要的一次会议上,很多代表展望新的世纪时,都认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很多代表讲到世界经济发展很快,预计21世纪初的时候,世界人口将由60%住在城市里面,这对世界来说,是一个根本性地变化,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因为过去多数人是住在农村里边,现在这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就说多数要住到城市里边来了,而且未来世界上的竞争经济竞争、社会各个方面的竞争,恐怕主要也就是表现在城市跟城市之间的竞争了。第二个讲讲世界关注,中国的城市化。21世纪的城市化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主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这是为什么?因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城市化的问题,城市化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他们很多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都占了80%,甚至90%以上,所以对他们来说就不存在农民进入城市的问题。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任务就突出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所以说21世纪的人口的增长,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的人口的增长,城市人口的集中。恐怕21世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恐怕也将在发展中国家。所以有些专家估计,墨西哥城可能到时候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市。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城市化的道路,就是说因为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都是让农民破产,然后强迫他们进入城市。对工业的发展是走先污染后治理这样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应该是说不可取的一条道路,他们自己也承认。所以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走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崭新的道路,这是一个方面,也就说城市化道路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是比较滞后的。那么,应该说城市化的来到,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和表现,这个对发达国家是这样,对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是这样。但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这种过早地城市化的来到,可能使得这个城市的质量会急剧地下降。因为农村的人口大量地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和集中,但是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这么一个地步,所以就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譬如说像住宅匮乏、水源紧张、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等等,这些所谓城市病的发生。总之,21世纪的城市化,应该走什么道路?未来城市应该是什么模式?这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

  下面我就讲讲我国城市化问题。我国的城市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可以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是总的来说,成绩是巨大的。最近,中国工程院评选了25项,所谓20世纪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其中有一项就是城市化的成就,这项成就是所有代表都是举手赞成的。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党和政府呢都十分重视。在十五计划里边有文章来论述,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城市化战略的目标、要求和方针。13亿中国人民如何走出一条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的道路,这是世界人民都关心的一件大事。为什么?有几亿人要从农村进入城市,这个可以说在人类有史以来都是没有的事情。这当然引起全世界大家的关注。

  第三讲讲转型期的中国提出山水城市绝非偶然。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百年前上一个世纪之交的,发生在西方的一次关于城市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个非常有意思。我们这次是在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可一百年前西方也发生过这么一次讨论。这些讨论跟我们有十分雷同的地方、十分相同的地方。所以值得跟大家介绍一下。大家知道英国是最早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所以那次讨论里边的两个代表人物也都出生在英国。就是这样一个工业革命得发祥地。这两个代表人物是谁呢,可能大家有些人知道,一个叫做霍华德,一个叫做盖迪斯。他们这两个人呢,盖迪斯比霍华德小4岁,他们两个人都活了78岁。所以可以说他们两个是个同时代的人。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就是当时一些先进工业国家的城市化已经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大家知道,城市化就是说城市人口占全国的人口的比例达到30%左右的时候,这个城市化的进程就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个几乎所有的国家无一例外。那么,西方当时一些发展比较快的先进国家,他们在1850年的时候,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1.6%到了1900年的时候已经达到26%。所以,当时也已经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一个阶段。由于人口大量地迅速地在城市里面集中,就带来了很多城市的问题,住房缺乏、交通拥挤、环境恶化这么一些问题。但是当时的一些建筑师,对此反应迟钝。他们热衷于对一些局部地区的规划设计的竞赛,小范围的住宅的改善等等这些工作。倒是前面讲的这些所谓政治家、思想家,所谓业余爱好者、外行,他们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看到了这些问题的本质。他们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所以他们无愧为城市规划的先驱者。这两个人霍华德是一个富有理想的一个职员,他是一个速记员,但是他发表的一本书叫做《明日的田园城市》,这个是我们一本经典的著作,几乎每一个学城市规划的人都要看这一本书。这个田园城市的出发点,就是向往要缔造一个具有城市和乡村共有的优点的,同时又避免两者缺点的,这样一种新型的社会城市。另外一个盖迪斯,他是一个生物学家,是一个社会的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个教育改革家,他的这本书叫做《演变中的城市》。他的贡献就是把生物方面的进化论的观念运用到城市方面来,把区域看作土壤,把城市看作一个植物,这个植物城市是在区域的这个土壤里面生长的,所以他非常强调要区域调查,最早推动区域研究、区域规划。他提出了生态问题,这是一百多年前就提出生态问题和城市进化的理论。另外他提出一句口号,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煤气和自来水,而且还要阳光和空气。这句话我觉得值得我们深思,给我们很多启发。但是一百多年前的时候,当他们提出这些非常富有理论性的这种概念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并没有为大多数的人认识。这个事情一直到二战前后的时候,大家才开始重视起来,他们两个的著作,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版。当时伦敦,大伦敦规划(叫)艾伯克隆比他来执行这个规划,他在执行的时候,把这两个人的这种理论吸取了他们两个人的理论。特别是关于周围地域,周围城市、周围城市规划的考虑范围的这种思想,体现了城镇群的这种概念。那么后来又由盖迪斯的学生叫做孟福德,他们把这个前面两者,两个先驱者的理论来进行了研究、推广,使它流传得更深远、更广阔,那么我就说了,这个(是)一百年前的事情,刚才我讲的是。那么现在一百年以后,在一个新的世纪之交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处在一个转型期。城市化的进程也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提出山水城市,我们就可以理解,这是绝对不是偶然的。

  下面再讲一讲关于文化背景。一个讲讲中华民族对于山水有特殊的感情。为什么中华民族对于山水有特别强烈的意识呢?我想大概有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就是中国的国土上有非常多的名川大山这个大家都知道。第二个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为主的民族,农耕文化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依赖自然。人们获得物质生存的资料多是跟自然山水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大家很可以理解。另外,第三我国自古以来自然灾害是很多的,所以人们就把山水神当做神来祭祀。又譬如说我国的宗教、佛教、道教有一个特点,它的基本理论、它的理想境界、它的休息方式、教徒的日常生活都跟自然山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谓仙境实际上就是名山胜水的升华。所以大家有句话叫做“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些寺庙都在深山(老林)里头就这个道理。那么儒家哲学的很多理论,也是跟山水的观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孔子有一句名言非常(著名)的叫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个是集中反映了中国儒家哲学的山水观。它把山水看作人格化。所谓“动观流水,静观山”人的精神品格对山水的这种爱好、这种感情也迥然不同,更不要说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十分重视山水环境对自己品德情操的这种熏陶了。第二我就讲讲中国古代的在城市的命名、选址和规划里边都非常突出这个山水文化。譬如说我们鞍山、牡丹江这些本身用了山跟水的这种名字,还有洛阳、丹阳、汉阳、江阴、淮阴,这个阴跟阳。譬如说都是山之南称阳,山之北称阴。水之南称阴,水之北称阳,都是跟这种有关系。还有辽源、济源、汉水、汉中、临海等等,都是跟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城市的选址首先也是考虑城市跟山水的关系。《管子》这部书里头有一句话“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里讲的就是城市跟山水的关系。很多城市,中国有名的一些城市都是靠近山水,在山水之间。有的甚至于把山水都包括在这个城市的里边。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在描绘城市的特点的时候,也抓住了山水的环境。比如说,济南就叫做“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里就讲的大明湖、千佛山的一些关系。讲到济南泉城的这个特点。又譬如常熟,叫做“十里青山半入城”这就讲的与山的深到常熟城里边的这个情况。又讲到“七溪流水皆通海”就是这个常熟城里边有七条河,这个七条河就像琴弦一样,描绘地非常生动。又譬如像杭州西湖,就叫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非常生动地,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地来描绘了西湖的晴天的时候,跟雨天的这种景色。譬如说苏州,又讲到“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槛高低尽见山”这个非常生动地描绘了这个水乡城市的这样的特色。这种例子特别多,可以说不胜枚举。

  第三个我要讲一下中国的这个文化。综合艺术的,艺术的综合性。譬如说我们的国画就不光是个绘画,它还是诗词、书法、金石这种综合体。又譬如说京戏,它是唱、念、做、舞,还有脸谱、服装、音乐等等,也是一个综合体。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讲到要色香味俱全。所以中国的这种艺术,都有一种综合性的这样一个特点。所以我们就讲了,山水城市要想把山水诗词、山水画和山水园林,把它融合到这种城市建设里边去,这个本身也是一个综合的艺术的这种思想。这里还可以给大家讲一下,就是中国古代的城市园林、风景名胜区里边都有八景、十景,我们把它叫做“集景文化”。譬如说西湖有西湖十景,所谓西湖十景,这个西湖十景里边都描绘了春夏秋冬、四时朝暮,白天的,傍晚的,阴晴雨雪,还描写了植物、动物,这种生物的多样性。所以十景八景也好,文人墨客、吟诗做画作曲提咏,还修建了亭台楼阁,修了碑勒石。所以把这种八景十景也看作一种综合的这种文化艺术。

  还可以讲很多这方面的例子。譬如说中国的端午节,都有划龙舟,赛龙舟这种(风俗)。各个城市、不少城市都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同样的划船比赛在西方就不是这个情况。西方是皮划艇就跟我们完全不同。大家看到那个国际的风筝节,我们中国人放上去的是蜈蚣啊、蝴蝶啊、燕子啊在上面栩栩如生地飞,可是西方(人)来放上去的都是几何形的这种风筝,这个就是非常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韵味,所以这种事情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我想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一直有两个问题,他是非常关心,因为跟自己有切身利益的关系,同时也非常难解决的问题。什么问题?一个就是人体科学,一个就是人居环境科学。人们自从有人类以来就不断地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和研究,治病强身、发展预防医学、养身学,这个就是人体科学。另外一方面人从树上走下来,从山洞里面走出来,也一直在探索人们怎么样更好营造自己的生存的环境,就发展了建筑学、城市学和园林学,那么这个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人居环境科学,或者叫做建筑科学。这两门科学有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个刚才不少专家都讲到这方面的问题,人们从狩猎、采集社会一直到农耕社会,再发展到工业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地提高,人口在不断地集聚,人们摸索出来城市这样一种人居环境模式。这个城市呢,创造了非常高的生产力,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可以说是城市是最理想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但是并不是如此,也正是城市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负面的影响,这个刚才我给大家讲到了,可能大家也体会到,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给大家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这个城市,为什么大家觉得城市好?城市有很多可以选择的这种可能,有非常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非常方便的生活、非常舒适的环境。但是,各种疾病环生,环境不断恶化,所以,因为人口的集中给各种疾病提供了土壤。所以,人们这个人口集中的历史也就是疾病增加的历史,这个不论是研究人体科学的,或者是研究人居环境科学的都是共同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就开始思索,应该是离开了自然又要返回自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创造速度是越来越快。由于竞争的激烈,人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物质文明的创造,而精神文明的创造是需要继承和积累的。人们不可能凭空创造出这个精神的文明。而近年来,我们由于生产力的高速的发展,我们不少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同样在我们的手里面被毁掉了,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可以说是空前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所以保护好历史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山水文化,强调山水环境对自身提高素质,陶冶心情的作用。养生方面重视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对养性方面又强调山水的作用,所谓“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所以,山水城市是现代文明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的体现,是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的发展模式。谢谢大家。

作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专家、《城市发展研究》顾问编委、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