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溪山翰迹”——《兰亭的故事》展览在贵阳孔学堂“艺文馆”开展。首展仪式上,浙江、贵州两地书画界艺术家代表、贵阳书画爱好者和部分市民朋友,不仅目睹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等最逼近原作的摹本和临本,还观赏到乾隆帝集诸家大成的“兰亭八柱”帖,零距离系统领悟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由绍兴博物馆策展,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此次展览,以故宫复制的历代《兰亭序》著名摹本、临本、拓本为核心,共分为兰亭修禊、兰亭传奇、唐人摹本、宋人传本、名家临本和绍兴兰亭六个部分,介绍了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书法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脉络,充分展现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文人风骨和精神世界。 “‘兰亭的故事’广为人知,贵州观众通过这个展览,更加感悟到意蕴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特来参加首展仪式、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这是贵州的文化盛事。 《兰亭序》传奇故事 展览展示了兰亭故事的起源。“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修褉(音:xiè)。”绍兴博物馆馆长金燕解释道,人们于3月为废除不详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地点在水滨,以清洁为主要内容。到了东晋,盛行不衰的“修褉”,有着浓厚的游赏娱乐意味,兰亭聚会就是修褉的一个典型。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会稽内史王羲之邀约谢安、孙绰、孙统等41文人雅士和家族子弟相聚在绍兴山阴的兰亭,行祓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得诗37首,结集由王羲之作序。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王羲之酒酣兴浓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一气呵成。据说,王羲之回家之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原作的精妙再也不能求得。这时他才明白,这篇序文已经极尽“天人合一”之道,是自己一生中的佳作了。“羲之一序,文帖千古。”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由此诞生,王羲之被尊为“书圣”,绍兴兰亭也成为书法圣地。 《兰亭序》代表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传奇故事也让后人津津乐道。据说王羲之书写完《兰亭序》后,也觉得这是一幅绝世佳作,对其珍爱备至,王家世代相传,传到七世孙智勇和尚手里。智勇和尚圆寂前,将《兰亭序》交弟子辩才妥善保管,他在房梁上凿洞收藏。 唐太宗欲取《兰亭序》,辩才一口咬定兰亭真迹在战乱中散失。太宗不甘心,召群臣商议对策,房玄龄认为御史萧翼绝顶聪明,能书善画,一定能获取真迹。萧翼扮落魄书生前往永欣寺,墙壁题诗展露才华,辩才相见恨晚,很快成为朋友。一天,萧翼取出随身携带的王羲之书法作品,辩才看了后说:“这不是王右军最得意的作品,”并亲自从屋梁上取下《兰亭序》,显摆给对方欣赏,萧翼故意将自己带来的真迹,放在辩才处供比对参照,这让辩才彻底没有了戒心。不日,辩才外出,萧翼借机把《兰亭序》连同自己带来的真迹作品,从容拿走,交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极其钟爱,临终前对太子李治说,《兰亭序》真本随葬昭陵,如陆游的诗中所说:“蚕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 《兰亭序》历代摹本、临本、拓本起源 “后来大家看到的《兰亭序》,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 金燕现场介绍说,展览上仿制的历代《兰亭序》著名摹本、临本,精选了部分重要的拓本,系统展示兰亭书法艺术。 摹本是在依样原本勾描,最易得神似,唐代临摹之风盛行。在“唐人摹本”展览栏中,依照故宫博物院藏的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摹本的复原品,“冯本最接近兰亭原貌、褚本最体现兰亭魂魄,而虞本最体现兰亭意韵。”解说员的解说,吸引了不少书法爱好者驻足品味。 到了宋朝,唐代临摹兰亭的方法被刻石拓本代替,雕刻和收藏更成为一种风气,但现存的并不多。在“宋人传本”展览部分,著名拓本吴炳本定武《兰亭》、赵子昂定武《兰亭》还有宜城本、春草堂本、苟氏本等众多版本,无不昭示着繁荣的兰亭文化。 元、明、清时代直至近代、现代,文人书家依然临摹成风,传承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复制的乾隆帝集诸家大成的“兰亭八柱”贴,这是中国清刻兰亭集帖的善本,其中还有乾隆皇帝自己临摹的《兰亭》,让观展的市民直呼大饱眼福。 《兰亭序》体现书法的永恒精神 绍兴作为书圣故里,2013年《兰亭序》诞生1660年之际,绍兴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故宫出版社支持下举办了《兰亭的故事》展。之后赴浙江、上海、山西、湖南等多个地方进行了全国巡展,此次在孔学堂的展出为全国巡展的第29站。 “增进了黔浙文化交流。”绍兴市文物局副局长周安成说,贵州和浙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朝的王阳明先生在修文龙岗悟道了“知行合一”学说,他就是浙江人。这让黔浙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人类文化宝库珍贵财富的《兰亭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书法有着巨大影响,让贵阳观众领略了中国书法的魅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交融和合作。 “‘兰亭’精神是中国书法永恒的精神,令人生出对传统文化的景仰之情。”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宝静观展后表示,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写心、自我、修养、学识、审美。《兰亭序》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核心是王羲之在其中自然流露出,对人生、友情、大自然的感悟,呈现了令人感动的真实书写状态,充分体现了书法真精神。他认为当下书法界过度注重形式感、冲击力,强调技术,这是背离书法精神的。在传播传统文化高地的孔学堂举办这样的展览,展现了贵州书法艺术家、爱好者,回归真正的书法精神。 当日,中国汉画学会贵州(孔学堂)研究中心、孔学堂书画研究院同时成立。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徐圻表示,成立文化研究机构,建成孔学堂“艺文馆”,引进优秀系列展览,这是贵阳孔学堂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举措,将使孔学堂的内容建设获得新的拓展空间。
本报记者 刘辉 文\图 ■延伸阅读 《兰亭序》 通篇28行,324字。从文学角度而论,文笔清新自然,情景交融,意境优美;从书法角度而言,字体妍美流便,只要字有重复者,都特意处理,变化不一。文中出现20个“之”字,5个“怀”字和7个“不”字,无一雷同,真可谓鬼斧神工,精美绝伦。 王羲之出生世家望族的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住绍兴。祖父官至尚书,父亲曾任淮南太守,王羲之本人官至右将军、内史,故也被称为“王右军”。 他自幼爱习书法,父辈皆为书法大家。七岁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草书师从张芝,正书得力于名家。博采众长中,其书法造诣在不断观摩、学习、思考过程中,“改变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影响极其深远。”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