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合一的太极拳(5)

 武道网 2020-07-02

 

   【太极】中国最受欢迎的太极文化类公众号    

文 | 沈行佐 沈行佑

 编辑 | 鹿鸣

致太极拳初学者

曾几何时,我们倘祥在太极园地里,挥汗如雨,辛勤耕作,愿以艰辛换得一身功夫。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有憧憬,有梦想,有难过,有放弃,有常人应有的一切经历。渡过来了!渡过了青春,度过了年富力强,到今天不得不感叹岁月的痕迹和无情。

有达观的认识,也有不甘的心愿,更有成长的经历和教训。激励、消融,快乐和痛苦,五味杂陈,愿与后学同道分享。愿施正能量,但要不违心,不弄神,不示玄,确实不易。即使不易也不能误人,误己。因此就据实道来,接受道德与良心的拷问,接受同道的质疑,接受一切的一切就象接受人生的一切一样,耳顺,顺乎自然······。


遵循太极阴、阳理念,文章也有虚,实。虚——就是不讲虚言,不以虚惑众,实——就是实话实说,实情实报。

太极拳以它的遗存,叙说着历史,同时结存了历史的雾霾。透过它,看清它不容易了,因为它身上被赋予了无数的功能,传说,功法、医学、养生、气功,经论,易说,易理、易经,天文、历法。等等。使初学者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无所适从。鉴于此,我想明晰入理地讲清,太极拳是何物,练什么,怎样练,不知能不能做到。

据此我想先说明几个观点:

1,以拳说拳,不涉及其他功法。
2,以自己亲身感受为蓝本,写所感所悟。
3,尽量通俗,阐述表象,但难免有一些抽象概念充实其中。
4,用现代语言,现代科学观念解释。

太极拳的历史,演变,发展讲得人多了,无需多讲,讲讲我们是怎么触太极拳的:
        

66年文革如火如荼,两颗不安而骚动的心,伴随烈火欲烧起来了。两年前母亲去世,五个孩子成了父亲的心病,不仅是衣食住行,更是身心发育需要的呵护和照顾,父亲感到有些棘手,没有书读,社会混乱,使父亲焦虑万分。青少年的骚动不可抑止,于是产生了把两兄弟送去学拳的愿望。就此出现了两兄弟同投一师的境况……
        

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运动,由肢体运动到全身运动,由全身运动到运动感情进而发展成心灵的运动。

太极拳是有外及里,有表及内再到内外同修的历练过程。
太极拳是武术项目,具有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奇特格斗特点。
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怯病,养生的功效。
太极拳具有男女,老少皆宜的运动特点。
太极拳具有无穷的内涵外延可资研究探讨。

怎么练习太极拳?有人说太极拳是“心拳”“理论拳”笔者认为它和任何其他拳种一样是“体用拳”。用身体去感受,接受身体锻炼,初练者不需要高深理论去武装后再练,反倒认为太极拳初练者单纯一些,简单一些为好,犹如孩子学东西,只知老师怎么教就怎么练,熟能生巧。

任何一门技艺,都是由生到熟,由熟到巧,一味高深理论去图解它反而会受束搏。找体感,对穴位,其实想找捷径,找所谓的秘籍,这不仅不利反而有害。
        

太极拳的锻炼和其他运动锻炼一样,是渐进的过程,是肌肉,力量,神经丛和末梢血管成长的过程,是韧带增进的过程。不是刻意而为的东西,是不知不觉中演变的过程。到一定时候再赋予理论学习才能有所建树。初级阶段的拔苗助长是不行的,甚至有害。

太极拳习练和其他运动一样,贵在恒,一曝十寒,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所以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有闲时间,合理安排锻炼。运动量的增加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太极拳的练习也有一个取向问题:

取向一,锻炼身体,养生,健身。
取向二,练功夫。

感受太极。取向不同,锻炼方法亦有差别。合理安排会使你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身心愉快。

太极拳的锻炼和其他运动一样具有肢体,全身、身心锻炼,所以不是腿不好练腿,手不够练手,腰不到练腰这么一个简单的锻炼。是具有分部合练,齐头并进的锻炼方法。好像短跑运动员,不仅练腿部,还要做力量训练,如举杠铃等。
        

从太极拳角度,练好拳架是根本,辅以器械,对练等才能使太极功夫精进,感悟如期而至。
        

和任何技艺一样有生到熟,着熟而精,精进而修为,此时你的为人,处事,性格、文化就充分显露出来了,加修为,再进而出神入化也。
        

太极拳和任何其他运动一样,既不简单,但也不应神化,玄化,它符合一切物理特征和自然行为。即“能量等衡”“物质不灭”原理,不存在超自然现象。

由于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的表述方法,中国文化的沿用习惯,会使一些东西存疑,初学者不必为此过多举疑、存理,作证。相信科学,结合存理,分辨,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疑、释理、反证太极拳,使太极拳得到健康发展。
        

精深的太极拳是历史赋予的文化,易、经、道、法、医、理、历、说、无不包括。初学者可理,可不理,不为其惑。一个字“练”才是正道。不练不知道,一练都知道。
        

不示玄、不弄神、不畏难、恒为贵。
自行车是骑会的不是看会的。
太极拳是练出来的,不是理论出来的。

太极悟

一眨眼,习练太极拳,己有五十余年了,从不主动到主动,从疑惑到不惑,太极拳伴随着我们成长,将伴随我们老去,随生命结束而收势,肯定会有另一段太极人生,在等待起势,无限循环,阴阳交替……

耳顺之年,一切都随遇而安,随缘了,道,释,儒熏陶的中国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血液中,反应在行为规范中,自觉与不自觉,慨莫能外,
        

在我们太极拳的习练中,到底是怎样一种悟,是感觉找我,还是我找感觉,甚至不知不觉,少年之时,应该是不知不觉,奉父之命学拳,就象随父愿学京戏一样,茫然无知,两兄弟天天半夜四点被叫醒,催促去学拳,那一段辛苦,不仅是体力上的,更体现在心理上。
        

在武贵卿老师的鼓励指导下,在各位师兄师姐帮助下有所进步,兴趣在那时逐渐建立,身体跟着兴趣长,兴趣伴随功夫长,不知不觉中,太极技艺得到提高,因为时间充分,保证每天有七小时以上缎练,所以动作日熟日精,年轻是本钱,年轻是白纸,不断书写着太极拳的经历。也因为跟着老师教拳,教者自长使我们拳艺日趋成熟。在各位老师兄,老师姐,眼里两位小师弟成长还是神速的,尤其基本功进步很快,
        

拳架子是入门的基础,而后的器械拓展了身法和力量。别具一格的推手,使太极拳应用得到了提高和充实。独持的太极大履,丰富了我们的技艺,尤其是步伐,身法的协调上。


老师的手法讲解,贯彻在每个动作中,贯彻在散手中,使学习从开始就不断得到实践练习,尤其年青人兴趣和打斗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精磨。兴趣也日长。精于散打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深深影响着我们年青人的心灵。使太极功夫得到提高互渗,由动作记忆上升到身体记忆,又变成意识反应,和意识达位。

这些要求又不断充实到对单练动作的提高,和对基本功的补位。循着这条线路,体验如期而至,在这循序中体会加实践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更高目标追求,成为自觉的行为。也使这种提高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同时各人的风格也逐步得到适应自身条件的发展。随着年令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实践的提高,这一切成为得机得势的顺势而为,自然精进。这就是我们的太极学习路线图,不刻意,无为即有为之路。


老师的教学,朴实无华,从无一句示玄,弄假的语言,什么穴位对准,五行要求,易经解读等等,没有一丝一毫,教的是自然 ,学的是实践,着重的是基本功,规距是:和为贵,不惹事,但不怕事。老师的尊师,尤其使我们影响深刻,那一年,诸桂亭老先生,莅临拳场,老师马上掏钱叫我们去买高价大中华香烟,恭迎相送,一丝不苟,礼数到位,体现了后学的崇敬之情,和高风亮节。


老师教学,不保守,不藏拙,亲历亲为,要求真教实学。整个教学时间里,从不见歇一刻,坐半分钟。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学诚笃,表现在深厚的武功和武德上,没有这一点,也许走另外的路子了。
        

低调的为人,崇高的武德深深吸引我们当初年轻的心灵,也影响着我们后来的为人处世。

劲、静、净、精、紧

劲——打太极拳要有劲:能静,純净,精进,不能紧。

太极拳讲劲:时时劲,处处劲,劲劲相连,意劲不断。
太极拳重视劲:柔劲、沉劲、实劲、虚劲、不用劲。
太极拳反应劲:听劲、发劲、喂劲、鼓荡劲。
太极拳接受劲:领劲、顶劲、引劲、拔跟劲。
太极拳的全身劲:腰劲、腿劲、周身劲、虚领顶劲。
太极拳的各种劲:长劲、短劲、寸劲、亳厘劲。
太极拳的劲:枚不胜举。

可见是用劲的拳术,不仅仅是现在社会上讲的老爷爷,老太太的玩意儿。
        

因为是拳所以不可能不讲劲,这就是中国武术的真谛,需要内劲外练,外劲内练,内外劲同修。
        

劲的延伸就多了:有同精、气、神结合的,有同意、气、神结合的。

和拳的各势各式结合的劲,无穷无尽,太极拳的精深奥妙,见此一斑。

静——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拳要旨。动静皆宜的太极拳向人们展示了“禅”的理念,展示了内省的方法和条件。

在拳里的表现是相对的变化,应该静中生动,动中寓静的概念。我认为太极拳里还应该做到内静外动,外静内动,这样对身心健康,德艺修为更有利,也更完美地阐述了太极拳的优良品格。
        

传统太极拳的技击,遵循后发制人的理念,所以“静观其变是太极拳的切入点。
        

对于静的观念,太极拳强调人不动己不动,人若动己先动的实践方法。
        

静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处处展现,时时提及。所以这里的静,其涵义应该放在更为宽广的范围去认识,“宁静致远”,太极拳也讲究“心静”“宁静”“冷静”的修练,这在格斗中尤其重要。
        

净——太极作为一种文化已然成为大众喜爱的项目,气功有气功的演练方式,养生操,舞有其养生的练习要点和理念。作为拳自然有其严格的要求和方法。现在社会上有些把这一切混为一谈,不加区分,拉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这有悖于太极拳的发扬和光大。还有一些人理论滔滔,实际体悟不到,引用各种概念、穴位、气道等越来越玄的东西悬殊太极拳,既误自己,又误别人,使初学者被各种概念弄糊涂了,试图寻找各种秘籍。
        

前段时间遇一山东访者,从视频中学会拳,已有四年了,要纠正拳架,一看只好说,可惜了,完全走形了,既不拳,又不操,更不舞,而且在寻找所谓提肛和气沉丹田的感觉。我只有哑然了。劝道,做做广播体操吧,千万不要运气,会有损健康。此君已有心脏病,刚开完刀,不知是不是练法错误造成的。
        

所以在此我想奉劝练太极拳者,不仅要心静更要心净。不要刻意去呼吸,刻意找穴位,找丹田,功到自然成。太极拳崇尚自然,崇尚无为,练到一定时候感悟会向你招手,体松意净,错不到那里,刻意会坏菜的。我认为。
        

精——精神、精进、精准、精、气、神太极拳之要求。
       

一套拳打下来不仅是拳架的正确,更在于他的精气神,所谓的精气神是一种内涵的外在表现,在现场。是玲璃致尽致的。通过现代视频会有逼真的表现,但终不如现场亲临其生动、灵动和意蕴。很多内在表达不是现代摄像机所能为的。
        

精进的武术功夫是长年积累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是反复雕琢,精心体验,不断感悟的过程。
精准——在技击方面太极拳重要的一环在于精准的听劲,得机得势的发挥,不拘一格的借力打击,又要求精确到位。
        

手、眼、身、法。步一致是精进的武术修为是形成打击压力的精准手段。
        

紧——由紧入松、由呆到灵、由滞到沉是太极拳的习练过程写照。
        

紧是一切动物对周围过激事件的应激反应,是正生理反射。
        

怎样培养负生理反射,是太极拳的课题,就是遇激不过激,以柔克刚,见微知著,得机得势,顺势而为。
        

拳架上的反应,就是松,所谓松,做到松肩沉肘,松腰沉胯,没有死点,粘连相随,不丢不顶,随化即走这样的境界,紧是做不到的。
        

经过长期的训练太极拳习练者能越来越随重就轻,驾轻就熟,去紧,制呆,得柔,随曲就伸。到了这一步,太极拳的天地就宽广了。就无限了。

太极拳的式与势

势——气势、趋势、势力、势均力敌、大势所趋、得机得势。
式——架式、式子、一招一式。

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显然“式”易解多了,而“势”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有些费解了。

虽然费解,但差别显现出来了:

势具有宏观性,式具有微观性。

势具有总体格局,式具有分布特征。

太极拳由各种架式组成。如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一百零八式等等,不管多少式都由太极十三势组成。每个动作,每个拳式都分属于一个或几个势所复盖范围。
        

势是内涵,外延的表现,是风格的展露。
        

比如欣赏交响乐,在现场我们感受的不仅是音符的流淌,更感受的是现场氛围。再高级的音响设备无法还原现场的音乐灵魂,这就是人体综合感观的接受和内心的共鸣融合所产生的效应。
        

同样再完整的录像设备也无法真实再现拳的内涵气势、韵味、灵动、立体、感动。也许配上音乐能营造出一种气氛,但仅是营造,和真实还是相去甚远。
        

所以有的人认为可以从视频中学习到拳,一切都没有问题,是的,通过越来越先进的现代视频技术,映像效果,的确越来越不成问题,而且众多人从这些技术中收益。
        

这就是式,平面图形的如实反映,感受势最好在现场,立体,真实。除却了音乐的渲染,还原的是本身的自然,丰富多彩。
        

势的综合反映是韵味,一套拳,情深意远,神情皆备,无疑是好拳。


式是外形,是可学的,可教的。势是内生的,是意、气、神、韵的表现,不是装出来的,是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累出来的。

同样一位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式可一样,势却不一样。
宁教百式,不传一势。因为势传不了。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太极》微信公众号 微信:taijichanyi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