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名家诠释杨氏传统太极拳“预备式”之异同(转)》

 揽盛 2016-10-28

太极名家诠释杨氏传统太极拳“预备式”之异同(转)

傅钟文: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图1)

赵斌:
两足左右分开站立,脚尖朝前平行与肩宽;两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微屈,腋下留有一拳之空隙。两掌心朝内,五指自然伸直而微曲;头正直,目平视。
李雅轩:
【动作一】两脚并步站立,面向正南方,两臂松垂沉于体侧,两眼平视正前方,思想松静,摒除杂念,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头容正直,舌舔上颚,松肩垂肘,含胸拔背。
【动作二】右脚向右侧开半步,先脚尖触地,然后踏实,宽与肩同,两脚尖不可外八字,亦不可内八字,要保持平行,归于自然。
林炳尧:
面向南,两足平行成阿拉伯数字“ll”形,按肩宽距离两脚分开站立。站立的姿势,脚尖脚跟不可站成内八字或外八字形。膝关节勿前屈,勿后挺。手臂自然轻松地下垂,手掌心向下,手指略分开,切勿绷紧手指和手腕等关节。
头要端正,做到“虚灵顶劲,神贯于顶”,用意不用力,要求既轻又松的习练。两眼平视前方,嘴唇轻闭,舌就自然舔于上颚。
姿势练正确,口腔内会自然产生唾液。
打拳时一定要精神饱满,意识集中,全身轻松,做到外观中正,自感安舒。这时的呼吸应该是自然的腹式呼吸。
顾留馨:
【立正姿势】面向南,自然直立,保持脊柱自然正直、松沉,挺拔;两足平行分开,宽与肩同,两足尖向前,膝微屈,与足尖成一垂直线;两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微屈,腋下留有一拳地位的空隙,做到“肘不贴肋”,便于肘关节有活动余地;两手各置于大腿外侧,中指尖靠近裤管中线。
头要正直,头顶百会穴(在两头角中间),用意轻轻上顶;下颔微微内收,唇微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颚,用鼻呼吸;双眼自然地平视前方,兼顾左右、上下,两耳静听身后,心静气和,思想集中,听觉自然灵敏。


颈项要自然松竖。两肩要松沉,微向前拱合,使两肩关节遥遥相对,两肩中间大椎(颈下胸椎第一块椎骨,叫做大椎)有鼓起上提之意,与百会穴轻轻上顶相呼应,日久就会有“气贴背”和‘气敛入骨”之感觉;胸部要自然宽舒,不凹不凸,由于两肩关节微向前拱合和大椎上提,就成“含胸拔背’之势,两肋微敛,有助于“气沉丹田”。腹部要充实、松静,使下盘稳固,重心稳定;腰部要松、要沉、要直,切勿犯僵硬或软塌之病,躯干不可左右歪斜,或前挺后凸,两胯关节微微撑开内收,两膝向里微扣,裆就能自然虚圆;要“尾闾正中”,臀部切勿过于外突,要“敛臀”,但勿过于内收,以自然略为外突为合式。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用意引导使放松而自然下沉,形成上虚下实,上身灵活,下部稳健。要“心静体松”,思想集中。自觉全身安排妥贴,心平气和,即可开始动作。
【动作一】两手和臂作内旋,同时两手移向两胯前(胯,即腹股沟,是腰腿相连接的地方),掌根与胯根相距约一个平拳,随即双手沿足尖方向,以中指领劲,慢慢地向前上平举,使双手与肩平,宽与足尖等。肘关节微屈,肘尖下沉,手臂略呈弧形,手心向下,手指自然分张,指尖向前。在双手上举同时,缓慢均匀地深吸气,小腹自然地逐渐微内收。此为起,为吸。(图3)

【动作二】随即两肘下沉内收,带回小臂,并开始呼气,两手仍与肩平,两手边回收边微外旋,使两掌心斜向合对,拇指上扬,两肘尖各距肋约两个平拳地位。

【动作三】随即双手再内旋,仍以中指领劲,沿原路线下按于两胯前;同时,继续呼气,小腹逐渐外突,膈肌自然下降(即气沉丹田),此为落、为呼。眼仍平视前方。(图5)

杨振铎:
面向正南,两脚直向前方与肩同宽,分左右站立。身体恭正,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手指朝下。两眼向前平视,神情安舒。
【口诀】两脚直前与肩同宽踩成马步。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里。全身放松。
庞大明:
两脚左右分开,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均朝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掌在两胯旁,掌心向内,指尖朝下。头宜正直,内含顶劲,嘴自然闭合,舌顶上腭,身体自然直立。含胸、拔背、松腰胯。眼向前平视。
王志远:
【谱诀】聚精会神守中气,平心和气意绵绵;阴阳合德任自然,动静未分混沌体。
面朝南,自然站立,两足平行,其距离以肩的宽度为准。两臂自然分垂两腿外侧,头正项竖。双目平视,精神内固,气沉丹田,澄心自滤,身心无为,气脉内和,松静自然。
【技术要领】
1.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落胯,尾闾中正。
2.精神内敛,思想集中,气息平和,心中无杂念。
3.体松涵虚,身桩端正,立身中正安舒,全身重量平均垂落在两足上。恭然而立,心静意定,身静无为。
傅钟文说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赵斌说要点:
1.预备式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不俯不仰”。身体重心放在两脚掌心。
2.“虚灵顶劲”,要求下颌微内收,颈自然松竖。唇微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腭;呼吸自然,目光自然平视,精神自然领起。
3.“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要求两肩松沉,不可有意向前拱合;胸部不挺不收,自然松宽,气贴于背而不可作拔背驼形之状。腰要松,腹要实。
4.“尾闾中正”,要求臀部勿外突,胯根微收。
预备式的总体要领,要求心静体松,周身骨节、肌肉、内脏在意识的引导下,自然松弛,形成上虚下实。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个套路动作之中。
歌诀:
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顾留馨说要点:
1.内旋外旋:系指手旋转的方向。凡拇指往里翻,手心翻向下,叫“内旋”;凡拇指往外翻,手心翻向上,叫“外旋”。
2.平拳、立拳:这里是用来说明手或肘与身间隔的距离。凡拳背向上或向下,拳眼横向来量手或肘与身体相隔距离的,叫平拳;凡拳眼向上、拳心向里来量手或肘与身体相隔距离的,叫立拳。
3.“髋”,指上股与尻间之大骨。‘髋骨”为髂骨、耻骨和坐骨所合成的骨,是骨盆的一部分。左右各一。“髋关节”是髋骨臼与股骨头构成的,能围绕三个运动轴作屈伸、内收外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4.这里所指的“髋”,是腰侧下面的股骨头下端,臀部外侧的部位。在肌肉牵动下,能作前后,左右的旋动。“大搋”的髋打(贴身靠打),就是使用这部位。
5.‘胯”,本书所指的是腹股沟部位的两股之间。左右各一。能作前后左右的旋动。练拳时的转腰,实际上是腰、胯、髋的联合转动,它是调整重心,加大发力的关键。
6.这里所以采用“髋”,“胯”二字,是由于动作说明上的需要,使外侧与内侧的股骨上端易于区别。

杨振铎说要点:
1.首先要求在预备式中做到全身“放松”(包括意念上,肢体上的全然“放松”)。只有真正做到了“放松”,才能排除杂念,思想集中和全神贯注。至于在肢体上可能出现僵硬呆板或者软塌无着落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现象。只要在今后实际演练过程中,注意结合要领,默识揣摩,自会克服与转变。常百:“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尤其初学者,‘定要熟记基本要领(杨澄甫先师太极拳术十要),按照要领要求认真地去做,逐渐加深理解,为练好太极拳奠定良好基础。不然就会走弯路,不仅是动作不规范,也不易记忆,欲速则不达,更难收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2.预备式动作虽然比较简单,但也必须结合要领,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沉肩坠肘,坐腕舒指等。按照要领要求,认真检查是否都做到了,自我感觉如何,为整个套路开始活动创造良好的开端。从技术要求来说,此式至关重要,是以我之静,待对方之动,虽静犹动,窥察对方动向,虽防又有动意,势如张弓待发。因之,不应忽略。

3.基本要领是贯穿始终的,每式每动都应以要领衡量是否正确、规范。一定要做到有规必循,循规蹈矩,只有这样,才能使太极拳发挥其应有的技击和健身疗病效果。

林炳尧说要点:
1.由于全身自然放松,毫不屏气,身体会有一些轻微摇晃的感觉,重心好像有时在脚掌,有时在脚跟,可听其自然。不要在脚底用力控制,只要保持在原地站着,切忌做有意识的前后晃动。如掌心和手指肚微觉发热发麻胀大,那是微血管畅通的现象。
2.太极拳的预备势,看上去好像很简单,但要做到真正符合要求却并不容易。须知这是练好整套拳架的关键架式,学练者必须细心体验,正确领会要领。并最少需站立1分钟以上,当自己感觉到轻松自然,杂念毫无,专心练拳,使呼吸顺畅了才可进行第二势。如果认为预备势简单而马虎对待,就会影响整套拳架的学练效果。
3.练拳要注意方位,预备势所站立的位置,是整套拳架开始时的位置。我们不妨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圆圈内,圆内画有一个十字形,十字线的交叉点就是这个圆的中心,身体的中心垂直于圆心。这个中心的南北方向的线为经线、东西方向的线为纬线。两脚站在东西的纬线上,脚掌和纬线成直角,和经线平行。太极拳基本上就是沿着纬线来回移动的,中间也有许多前进后退、左右转身变动方向的动作。身体垂直中心线的坐标中心是随着身体移动而相应变更的。习拳者心目中有了这个坐标,习练时就容易记住每一动式的方位,不致出现偏差。
庞大明说要点:
1.预备势为练拳的开始,要平心静气,精神自然提起,排除任何杂念。
2.严格按照杨澄甫所著《太极拳说十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按照要领,一站立就要认真检查是否都做到了,自我感觉如何,为整个套路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3.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在锻炼时须时时记住。

王志远说要点:
预备势即预备姿势。较早的太极拳老谱不立这一式名,后有立名为“无极势”或“太极势”的,其内容主要包括:
1.调身松体。身体各部位忘情放松,调身可摆正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使各种机能得到平衡,强化各种腺体的分泌作用,从而达到对精神的有效控制。
2.调息自然。呼吸吐纳自然匀畅,调息以驾驭呼吸,使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增加肺活量,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促进胃肠的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提高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3.调神人静。思想宁静,摈除杂念,物我两忘。调神是控制人的意识活动,使身体内部的器官臣服自己的意志和身体免出起因于机体紊乱的多种疾病。
调身、调息和调神三者相因互果,而人静为三者之关键。太极修炼者,在“无极势”的静态下做好演拳前的准备,其目的在于使演练者避免突然进入太极的行功状态,而出现精神上一时难以集中、心神不宁和心猿意马等现象。收势也以“无极势”结束,就不至于草草收功,影响锻炼的效果。“无极势”的加盟克服了始乱终弃的弊病,从而使太极拳的锻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概括地说明了太极拳的全部功夫不外乎“无极”和“太极”。“无极”也者,天地未分,混沌一体,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相对绝对之可言,无始终对待之可名。就太极修炼者来说,从肉体到精神都处于“体无动静虚实阴阳之分、神无物我方圆时空之感”的静止状态之中,而这种静止既非死定,亦非空定,而是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就是拳谚所说的“抱元守一”。抱者怀依也,元者根本也,自抱寓合,静为其本,动为其萌。即是说,“无极”未分动静而孕育着动静,“无极’,未分阴阳而孕育着阴阳。说明了“无极”的静功孕育厂“太极”的行功。而太极拳行拳走架必须从“百骸松弛、节节贯穿”和精神内敛的“无极”静功状态,经过意识能动作用,澄心白滤,消除—切紧张状态并激励颓废情绪,才能进入“太极”的行功状态,最终又回归抱元守一的“无极”状态。

“无极”的基本要求是:真气内收,神不外驰,精不妄伤,心无旁骛,气不轻浮,阴阳合德,真相不露,百骸松弛,节节贯穿。因此,必须用意识在体内进行检察,即通过所谓“内视”“内听”或“观自在”的方式使人体从头到脚都各安其位和节节松弛。特别是脊柱,它作为人体的中轴支柱,上承颅骨,构成颅腔;前悬脏器,中附前后肋骨,构成胸腔;下连髋骨,构成腹腔和骨盆的后壁;又通过锁骨、肩胛骨与上肢相系,通过髋骨和下肢相连。

所以“无极”状态的预备势必须以脊柱为中轴支柱,将全身构架安排得当。头顶裆落,直脊垂臀,沉肩垂肘,松腰落胯,使身体端庄中正,体松含虚,意含空洞,外形静若处子,内气动如灵狮,外示安逸,内固精神。为进入“太极”的行功状态做好精神和肢体的充分准备,并贯穿整个行功过程。正如陈鑫所说,“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以上,浑噩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着,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所论甚是。然浑噩非仅限无极之预备势,太极拳功深日久,身法、神气无有不和。静穆沉浑,松和圆融,刚柔互运,虚实渗透,动静浑然,太极即周身,周身皆太极。

“无极”即预备势,多有主张舌尖轻抵上腭、舌尖轻轻上卷或舌舔上腭的,意念牛郎(舌头)织女(小舌头)鹊桥(上腭骨)相会,以期沟通任督两脉,分泌大量唾液,吞咽人腹达到温养之效,这是一个不得师承真传之误会。其实太极之修为原以松静为体,柔圆为用,道法自然,何须先做舌尖微卷轻抵上腭之举。如舌尖人为渲染上抵,勉强上卷,势必导致舌根因用力而不能松然,舌根一紧,咽喉便处于紧张状态,气脉关窍自然因紧张而闭塞,从而引发整个身心的紧张。则阳气何以下?血脉何以畅舒?阴阳何以互济?气机何以浩荡?何来涓涓玉泉水?育我度长年。正确的方法只须口齿轻合,舌身放松,自然平卧即可。待太极修炼至心意和调、纤络疏通、血脉畅舒、气血融通、内气盈足、肌腑平衡,止纳有序和阴阳贯通和合互济时,由于阴气阳气相引相吸而触发“鹊桥飞架”,即自发地吸引舌头上抵甚至上贴腭骨。待太极行功收势,其气自下,舌头回复原状,一切自然而然。


舌抵上腭不在太极行拳的初始,而在行功的过程,闪人而宜、因人而易,要看各人的修为和造化。神气合而津液滋生,修炼多年、功底深厚的太极拳家,预备势——开始阴阳两气即可贯融,而致舌抵上腭,通其鹊桥,任督飞渡。故其著作预备势亦有舌抵上腭之说,不足为怪。太极修炼者不能不辨讹误,明其所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