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

 江山携手 2016-10-29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不朽之作《人间词话》中曾用形象的比喻提出了治学的三种境界或说是三个过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理解1]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即要冥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理解2]

第一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应该登高望远,鸟瞰路径,了解概貌,“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界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做学问也用得上陶渊明的一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功夫精神用到,自然会豁然开朗,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

[理解3] 

用三个恰当的成语分别概括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冥思苦想”;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孜孜以求”;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豁然开朗”。

[理解4] 

王国维这一段话,解释的人真不少。理解得透彻,说得深入的,我举两例说明。一是李广田先生,他这样解释:“照他的意思,第一首是说眼光远大,立定目标;第二首是说锲而不舍,虽败不馁;第三首是说‘踏破芒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成功的愉快。这当然不是词人的原意,……晏欧诸公所不许是一事,而自己凭了欣赏而有所创造,这实在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一种很大的愉快。”(李广田:谈文艺欣赏[A].李广田散文:第2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另有周锡山先生说,我撮述如下:王国维根据自己自学、研究和创造经历的体会,将高级层次发展到创造层次的过程,概括成为三个境界说。这三个境界借用宋代晏殊《蝶恋花》、欧阳修《蝶恋花》和辛弃疾《青玉案》三首名词的妙句。这三首都是爱情词,写得缠绵悱恻,感情极其真挚深沉。王国维认为读书、研究也应像爱情那样真挚、热烈、深沉,那样一往情深,付出自己的全副身心。所以他借用这些宋词的名句,强调一个人读书、研究必须高瞻远瞩,不畏艰难劳苦,具有坚忍意志、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最后终于有可能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重大收获。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诗·蒹葭》,但词意悲。对晏殊此词的看法独特而恰切。试想,在金风肃杀万木萧条之时,落英缤纷,黄叶飞舞,那怀念远方情人的纤纤女子,独上百尺高楼,眺望着无穷无尽的天涯之路,其一往情深、义无反顾之情意,在绵绵不断的情思之中的确带有悲壮的情怀。静安正是从“悲壮”处着眼,借用此语形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刚走上创造之路时既背水求战又未卜胜负存亡的悲壮情调。这令人想起马克思说科学的入口处犹如面对地狱之门的著名比喻,这样破釜沉舟的决心,也充满悲壮之情。对艺术家、美学家和一切学问家、有成就者本身的成长道路,尼采曾作过很有意义的观察。尼采认为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为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把握着人类。(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5.另参尼采全集:第13卷[M].39-40.)尼采是看不起凡夫俗子的,他观察到的是超人和天才的通向智慧之路。尽管超人和天才,在他们的第一阶段也必须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这是虚心学习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肯定、否定、再肯定,也即顺从、怀疑、创造的三阶段。其实凡人之成才乃必经如此三个阶段。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比之尼采起点更高。他的第一阶段即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时,前人的成就犹如已凋之碧树,时代赋予重任,希望学人们在以后的岁月中新树开花,作出新的贡献;独上高楼,写出有志者既站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又要作出独特的创造,在独立前进中必临的孤独、慎独的精神境界;望尽天涯路,充分描绘了有志者遥望前程感到任重而道远,但能否成功又实难保证的苍凉的感觉和悲壮之豪情相交织的复杂感情。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出摸索、探索之艰巨、艰苦和百折不回之精神。第三阶段写出成功,和成功的必然之中的偶然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末句乃写出独到的发现和创造,常在出人意表之处,形象地写出了成功的艰巨、不易和偶然的色彩。内中隐寓着更多的豪情壮志满怀,历经千辛万苦,走过了第一和第二阶段,结果在进入第三阶段的过程中,或走上弯路与叉道,或众里寻他千百度时缺了最后几度甚至最末一度而功亏一篑(由于意志不足停步或客观原因未能继续甚至因突然去世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等),或虽寻足千百度,那人仍并未出现。这种种的失败者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勇者,而在大事业与大学问的领域中,失败者大大超过成功者。在刚上征途之时,无人能有必胜之把握。王国维的三境界说隐寓着成功者的负面,比尼采更形象、更丰富。(周锡山.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70.271.315-317.)上述对三境界说的解释精粹而深沉,颇得王国维原意。我还另有一种说。我以为三境界乃知之、好之、乐之。第一境界,西风扫清落叶,登高远望,一览众山小,理解无所阻隔,无所障碍,界限分明,是为知之。第二境界,废寝忘食,留连忘返,即使日渐消瘦,沉迷而无怨言,自是所谓“好之”。第三境界,道出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实在说出了读书做学问之三境界的关系。是读书有至乐也。

——作者: 金德万  信息来源: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理解5] 

有一故事说在清代的某天,有人登门向大学者王国维求教读书和做学问的方法和途径。王国维沉思片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来人听后思索一阵,深有所悟,拜谢而去。

后来这被收录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在王国维的《文学小言》一文中,王国维又把这三境界说成“三种之阶级”。并说:“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王国维巧借了三首思念情人的宋词别致而又深刻地论述了读书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幽默风趣且极富逻辑性。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讲古今中外,凡是在治学或事业上有建树者都是胸怀大志并敢于辟路登攀的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为了理想的实现,必须刻苦学习、钻研、探索、奋斗和拼搏终生,即使身体消瘦,面容憔悴,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指只要坚持,百折不回,终有一天会成功地取得惊人的成就。那时候,唾手而得,其实是憔悴和衣带渐宽的结果。

“立志、奋斗、成功”,这是读书做学问的三个境界,能用诗词论述出来,真是绝妙之极。

现在每每读来亦感无限温馨,王国维作为国学大师,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论断堪称精审。看他的作品,总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敬仰。“王国维……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的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时间可以带走一切,但大师与我同行。

附原文: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附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