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需要补泻结合,才会事半功倍!

 昵称34392700 2016-10-29

很多人以为艾灸只能温补,其实既不符合中医理论,更不符合中医实践。艾灸能补亦能泻。在虚寒、痹、久病时,艾灸可以补其不足;在实、热证时,也可以有泻的功用。所以很多阴虚易上火体质的人完全不用纠结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艾灸补泻结合才能见效

在这里要注意,做艾灸后,无论什么体质,都需要将补泻结合。中医基本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使之平衡。补与泻也是相对而言。

虽然说虚寒之症需要补,实、热之症需要泻,但是不要认为虚的人就不能泻,艾灸的时候,需要泻法补充,否则无法吸收补充的阳气,反而化为内火。上火非但不能养身,反而伤身。

即使是非常虚的人,也不能只补不泄。因为我们虚会有很多痰湿和寒淤堵在体内,如果淤堵在中焦下焦,补进去不泄,就不能循环到下焦,就会让虚火浮在上焦,出现上火,失眠,烦躁等症状。

艾灸的本质是一种能量疗法。经络如同江河,上游堵塞,下游一定缺水。上游堵塞地段就是能量堆积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艾灸能量堵塞区,又没有灸通的话,就容易增加堆积能量加重堵塞,从而出现上火等常见副作用。所以这时就需要让艾灸来泻通。

一旦进入艾灸,都建议定期(比如每周)局部泻火,否则容易上火,虚不受补。

什么是补法、泻法?

在《灵枢·背腧》中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这里很好地阐述了补泻的定义。

补法:艾灸时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尽,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使真气聚而不散,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的温补作用。

泻法:将艾条的火吹旺吹大,此时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散尽,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

泻法如果掌握不好火力,也可以用刮痧,拔罐的方式补充来做泄法。

像艾灸上火后的泻法,可以采取:

1.用艾煮水泡脚

2.用泄法灸足三里,大椎,曲池,等四肢穴位

3.用刮痧板刮:大椎,或整个督脉和膀胱经,心包经,胆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