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虚构写作:一门永远的故事课程

 youxd 2016-10-29


    

打开回忆之门:走在非虚构写作的路上

   


   一本让我一下子打开回忆之门的书——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多年以前,我并没有读过很多这样的新闻写作理论,但是,却是一个不折不扣执着探索所谓非虚构写作的模范生。

    非虚构写作,你可以利用为传媒界俗称的“大稿子”,近年来的深度报道、调查报道、人物特写、故事实录、电视纪录片等等,都应该包含在内。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同质化的事件题材,同质化的认知理解,共通的人性人心,更有无形的必须遵守的媒体立场和不可逾越的话语天花板……在这样的语境下,怎样才能确保你讲述的故事脱颖而出呢?怎样才能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让自己的报道文字抢眼、耐读,吸引并牢牢抓住一批相对稳定的受众群呢?

    很简单,唯有在写法上寻求突破,在新闻叙事上下大功夫,不断提高升级自己的叙事技巧,不断创新完善新闻产品的品质,也就是现在自上而下正在大力提倡引领的“讲故事的能力”。可以说,这是我自从成为一个媒体人以来,就迅速确立的写作重心和努力方向。

    曾经做过重磅人物、法制实录、零度视线、职场故事、倾听倾诉等版面,都属于上述这本书所探讨的典型的“非虚构写作”新闻报道写作。最经典的就是那个情感故事“倾听倾诉”专栏了,当时总在报纸专版的右下角挂着一个小牌:关怀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再现绝对真实的情感图景。鲜明地亮出重在对个体的人进行人文关怀的办刊宗旨,以及非虚构写作的客观叙事立场。



    此时此刻,一幕一幕,那些关于采访的蒙太奇,那些关于酝酿的意识流,那些关于构思的驾驭,那些关于表达的语流快感,那些关于叙事技巧的突破尝试,那些关于创意写作的愉悦感,那些关于版面制作的艺术感,那些编辑和文字记者、摄影记者之间的热烈讨论,那些关于追求完美的再三斟酌和反复修改……此时此刻,都因为眼前这一本书的讲述,猝不及防地扑面而来,浮现在脑海眼前。

所谓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其本质是一种传播策略,最终目标还是为了提高传播力、影响力。表现在具体的操作上,常常就是文学化手段的介入和艺术元素的融合。但是这样以来问题就跟着来了——

如此产生的作品,打眼看去,很容易模糊混淆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的界限。过于追求和炫耀叙事技巧的非虚构写作,显然容易付出牺牲作品稿件新闻真实性的代价,买椟还珠,宣宾夺主,欲速而不达。

这就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闻真实和新闻叙事的辩证关系问题,写作者头脑中时刻要有一道关于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的清晰的边界讲故事的策略是手段,讲好故事、让故事更好的广为传播才是目的。若是颠倒了因果关系,混淆了手段和目的,那就必会导致一次注定不成功的非虚构写作尝试。


具体来说,比如,可以在作品中进行场景描写、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刻画甚至心理状态的呈现,也可以进行多种叙事技巧的尝试,自行架构自己的叙事时空、故事框架,但是一定要注意多进行尽量客观、零度的观察与描述,而去除有新闻损伤感的不必要的合理化想象和主观叙事,要白描、实录,而不是刻意的渲染和加工。这些还只是已经进入到写作环节中的技术活儿了。

除此之外,更有许多技术含量要求同样很高的关键环节,比如调查采访的严谨细致,信源的全面广泛,写作构思中对于多种信息的筛选取舍,等等。无不直接影响到了虚构叙事与非虚构叙事的本质区别。

在这方面,多年以来,国内中青报的“冰点”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开创先河意义的非虚构新闻叙事的有益探索和典范手笔。



 

附:

过程很痛,剧情很美

 

  回首从前做情感时尚生活编辑的时候,似乎,正是在对于人类感情领域的密切关注、深入思考和不断地言说中,我保持了自己内心的湿润丰盈和清澈通透。而写作之于我,早已经是一种习惯,一种本能,一种生活方式。我记录下了我的倾听、观察还有思考、建议,并努力寻求并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只是读故事,那么准备好了(准备好心情,或许还要备好一叠餐巾纸)——打开这本当代都市情感实录的时候,你也就翻开了一只关于倾听与倾诉的情感抽屉,你将阅尽多少都市男女的情感历程和心路历程。这本书里的这些情感故事,再现了当下绝对真实的情感图景,你或许还会时时地心跳——因为你从中觅到了你自己的或是你身边朋友的影子。

 如果你不止于看故事,那么每个故事的末了都附有旁白:苇言耸听,它作为一种及时评论,言简意赅,你可以把它视为故事的余音,也可以当作故事之外解决问题的部分,不啻为一剂心灵鸡汤,它完成的是情绪的疏导与心理的咨询。  

 主人公、楔子、自白、旁白,这算是我独创的一种体例,一种写作范式,相信,它满足了读者多重的认知与审美的需求,将努力为你提供一次尽可能完整的阅读之旅。  

  于是,这本书就被赋予了倾诉与倾听的互动,宣泄与释疑的呼应,经验和借鉴的交接等多重功能。当然,还有单纯的阅读的快感



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阅历,还有身份、年龄等等的外在差距,一切并不能阻隔心与心的共振,因为情感自身的无穷魅力,也因为人性、人心的普遍规律,人类的情感体验总是在某些地带脉脉相通的。

 日场,夜场,黑白交接处的晨与昏。人性,人心。天,地,人。

 也许每个人都有白天的一面和黑夜的一面,也许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情感剧场总在上演不同的故事,也许白天不懂夜的黑,黑夜不懂昼的白,也许同一个个体所同时具有的白天一面、黑夜一面本身就在自相矛盾、冲突、较量和挣扎……

 无论如何,多少人的影子可能淡去,多少爱的回忆渐次模糊,那些感动那些悸动那些触动还有那些生动,都已经或即将成为明日黄花、风中飘絮。但是,当那些叹息、诉说和泪水进入了我的文字,又印制成你手里的印刷品的时候,它们也就选择了一种安全的贮存方式——这是怎样一种别样的风干啊。

 我捧着这样的一束凝结了很多人劳动的干花献给你,亲爱的读者朋友。或许幸福就是这样的吧——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徘徊与等待,最后捧在手心里的是宁静的愉悦与欣喜,是充盈的快乐与舒畅。过程其实很痛,剧情其实也很美。当花瓣离开花朵,愿有心的你,能嗅出其中的一缕淡淡的暗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