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创作的三大境界

 一筒糨糊 2016-10-29

书法创作的三大境界

1.书法创作的第一境界——法无定法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定性,是客观的。书法艺术的审美规律也是客观的,不以书法家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书法家只能发现它、遵循它,而不能改变它。中国书法是在文字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每一种文字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书法家也应该尊重。这些文字上的规定性、书体上的规定性、审美规律的规定性,我们称之为“法”,称之为“必然王国”,书法家必须了解它、熟悉它、尊重它,最终才能掌握它,从而走向“自由王国”,达到法无定法的最高境界。

从书法审美角度而言,先秦之朴拙、秦汉之高古、魏晋之尚韵、隋唐之尚法、宋之尚意、元之尚态、明清之崇魏……我们今人习惯地称之为传统书法审美观。这里需指出的是,并不是一提传统我们就反对,而是要批判地吸收。在创作时应该认识到,每一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都在不断地继承前面的经验和抛弃该时代的糟粕,然后吸取该时代的新鲜血液,丰富和完善书法艺术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我们要重视和尊重书法自身的审美规律。

书法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自我扬弃,这种扬弃使中国书法创作形成了一定的规定性,这些规定性是我们书法家在创作时必须遵循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创作时不能认为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传统的笔法规律、字法规律、章法规律就可以不屑一顾;相反,我们要在尊重和遵循传统书法美学的前提下,融进我们现代审美的时空观。唐张怀瓘说:“圣人不凝滞于物,万法无定,殊途同归,神智无方而妙有用,得其法而不著,至于无法,可谓得矣,何必钟、王、张、索,而是规模。”(《评书药石论》)这句话强调了“得其法而不著,至于无法”的创作思想。我们了解和掌握了古人的“法”,得而不“著”某一具体的“法”,才可能体会“万法无定”的含义,达到“无法”的境界。

书法创作的三大境界

2.书法创作的第二境界——神采气韵

南朝齐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笔意赞》)张怀瓘对神采亦有论述:“深识书者,唯观神彩,不见字形。”(《文字论》)主张神、气、骨、肉、血相统一的创作境界的有北宋苏东坡,他主张:“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论书》)要创作出具有神采气韵的书法作品并非易事。汉代蔡邕指出创作书法作品之前要冷静思考,“沉密神彩”,才能创作出“无不善矣”的作品,“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笔论》)。笔者曾总结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要诀为16个字,学习书法要诀为“用心为上,用眼为下”,书法创作要诀为“心创为上,手创为下”。主要强调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学成之后创作书法,都要用心去理解书法艺术的实质,用“心”去创作“无不善”的作品出来。

3.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自然天趣

古代大多数书法家都把“自然天趣”作为最高境界,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书贵自然”。得自然天趣者高于神、妙、能,得自然天趣者,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唐张彦远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品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历代名画记》)书法创作的才能要达到能够创作出“自然天趣”的作品的水平,必须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由掌握笔法、章法这个“必然王国”开始,最后才能达到无我、无形、无境的“自由王国“。这要求书法家一开始就要用心来学书法,要用心来理解书法,用心来感受,用心来意会。唐李世民说:“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指意》)今天的书法家不少,若人人都能用心来学习书法、理解书法、创作书法,那就会有很多高质量的书法作品问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