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医家(一)

 369蓝田书院 2016-10-29
少俞 
少师 
伏羲 
伯高 
岐伯 
巫妨 
巫咸 
巫彭 
苗父 
俞跗 
桐君 

鬼臾区

神农

黄帝 

 雷公 

僦贷季 
关键词:上古医家

少俞
精于針灸術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
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上古时代传说中的医家,尤精于针灸术。据传乃俞跗之弟、黄帝之臣,与黄帝论述医药。黄帝因与他及岐伯等多名臣子论述医药而著《内经》。


少师
四象医学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藏六府,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传说上古时医家,黄帝臣,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少师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伏羲
四象八卦阴阳五行
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记》中写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这对伏羲文化的内涵和核心内容作了清晰丰富的描述。
伏羲,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帝王世纪》称:“伏义(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千余年来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伏羲通过阴阳的变化,演绎组合出了四象和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是由阴爻与阳爻组成,但通过排列组合便形成一种借以通晓万物变化的体系,并成为后代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均以八卦作为阐述生理、病理、医理的理论骨架。”伏羲八卦将人体分成外五行、内五行。外五行以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内五行即八卦配五脏:为肺,离为心,巽为胆,震为肝,艮为脾,坤为胃,坎为肾。由此而知,五脏的病理分为自身的阴阳失衡,及五行生克制化的失衡。伏羲古中医生命哲学思想的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自然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人体所发生的一切病理变化。这是伏羲古中医能够得以延续传承发展的独有特色。


伯高
经脉学
晋代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曾指出:“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可知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医家之祖
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岐伯白天识药、尝药性,晚上习养生之道,掌握经络医术。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时,中南子向黄帝推举了岐伯。岐伯后来成为黄帝的大臣。他受黄帝的命令品尝百草。传说他曾经驾驭由十二只白鹿拉的绛云车赴蓬莱山问不死之药。
《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他等多名臣子讨论医学问题的问答体裁编著的,分成《素问》与《灵枢》二部。后据说《难经》八十一篇,称为八十一难,为根据《黄帝内经》内容而写的八十一条答辩议论,包括有关把脉、经络、解剖、五脏疾病,以及针灸治疗法等之理论;作《内外术经》十八卷,教制九种针灸之方法;作《经方》,为记载药剂治疗之书;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中国古代药物的著作,收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共记载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因以草类居多,故有此称(今原书不传,有清孙星衍等辑本)。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


上医医国,下医医疾
而且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国古代医书的传世,表明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
因此
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待续



微信号:xiayu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