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47-----谢 环

 香山梦艺术馆 2016-10-29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47-----谢 环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谢 环
  大都会版《西园雅集图卷》局部
谢环(约1376—?),明画家。字庭循,后以字行,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知学问喜赋诗。擅画山水,师张步起,并宗法荆浩和米芾。洪武时(1368—1398)已有盛名。永乐中(1403—1424)召入禁近。宣宗(在位 1426—1435)妙绘事,特加奖重,官锦衣千户。后以字行,知学问,喜赋诗。宣德年间征入画院,大被赏遇,授锦衣卫千户,后又升指挥。擅画山水,师张菽起,并宗荆浩、关仝、米芾,洪武时已有盛名。传世作品有两个版本的《杏园雅集图》卷和《香山九老图卷》。
《杏园雅集图卷》绢本设色 37cm×401cm 镇江市博物馆藏
《杏园雅集图卷》传世的有两件。一件藏于镇江市博物馆藏,一卷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上边这一件为镇江市博物馆藏品。此卷抗战期间为唐寿民所得,1958年交镇江博物馆收藏。
镇江版局部一
此图卷描绘了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画家等十人在杨荣的杏园聚会之情景。另绘童子九人、仆人五人、共计二十四人,其中有画家本人的自画像。同时还描绘了杏园环境风貌、临时设置的家具、游乐具、炊饮具等。画家充分运用了传统的散点透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再现了一幅封建社会高级官僚和文人宴乐的历史画面,是当时仕宦生活的真实写照。。作品画法工细,用笔稍加放纵而有所变化,色彩鲜艳,不愧为谢环之杰作。
镇江版局部二
图卷后保留着当时雅集者手迹:杨士奇的《杏园雅集序》,杨士奇、杨荣、杨溥、王英、王直、周述、李时勉、钱习礼、陈循题诗各一首,杨荣的《杏园雅集序》保存完整。最后为翁方纲的考跋。此幅画卷虽未见著录,但从骑缝处的“关西后裔”云印看出属杨荣家族收藏。解放后此画捐赠镇江博物馆收藏。
镇江版局部三
这次“杏园雅集”活动,被广东人黄佐在其《翰林记》中作为馆阁雅集的典范记录下来:“正统二年三月,馆阁诸人过杨荣所居杏园燕集,赋诗成卷,杨士奇序之,且绘为图,题曰:杏林雅集。预者三杨二王、钱习礼、李时勉、周述、陈循与锦衣卫千户谢庭循也。荣复题其后,人藏一本,亦洛社之余韵云。”(黄佐《翰林记》卷二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9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按照《翰林记》的记载,当时谢环作画,与会者人手一画,也就是说至少有九幅。光阴荏苒,九卷《杏园雅集图》仅得两卷(一为镇江博物馆藏,一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幸运地流传至今,让后人得以一睹明初名公巨卿的风采,此图的流传情况见陆九臬“谢廷循杏园雅集图卷”。
《杏园雅集图卷》 37 x 243.2 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杏园雅集图卷》,原为美国翁万戈先生收藏,纵36.6厘米,横240.6厘米,又称“大都会本”。也描绘了明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时值阁臣们的沐休假期,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王直、杨溥、王英、钱习礼、周述、李时勉、陈循9位朝中大臣以及画家谢环雅集于杨荣在京师城东的府邸——杏园聚会之情景。
局部一
从“大都会本”《杏园雅集图》卷画面来看,杨士奇右侧书桌上有一方大理石插屏,石屏画意为山水景观,白质黑章,山峦起伏,反差强烈。这也是大理石屏首次出现在绘画上面,而且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乃至人物场景,是完全写实的作品。从案几上的供置器玩来看,这方大理石屏是作为砚屏之用(位置砚台之北),前面为一方砚台,再前面为笔和笔架,水盂、笔洗。从这方大理石屏被画家以突出位置和笔墨来描摹,似乎暗示着,在当时,大理石屏还是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明清两代,大理石屏已经成为上流仕宦人家的一种重要摆设,甚至可以说,大理石成为了“石屏”、“石画”的代名词,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所谓“小屏立砚北,大幅悬墙东”(清阮元《作石画记题以三十韵》)。
局部二
《杏园雅集图》手卷(“大都会本”)还有值得关注的细节,莫过于在一处轩阁中,有四位官员在吟诗作画,后面的一个方桌上,有一方玲珑奇窍状的奇石被安顿在方形木制台座上,奇石从形态、结构、体量来看,应该是灵璧石、英石一类。台座的台面为平面状,挖有落榫,四面束腰,四角有卷云形底足。这应该是图绘中有确切年代首见的木制石座形象。
《香山九老图卷》长卷 绢本设色 29.8cm×148.2cm 现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美国克里夫兰博物馆藏有一幅《香山九老图卷》,因风格接近谢环《杏园雅集图卷》,而被视为谢环所作。“香山九老”是历代书画名家的常用题材,讲的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胡杲、吉皎、郑据等九位年事已高的名士,在洛阳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伊水相望的香山白居易居处雅集,作诗、绘画、谈禅、论道,一时风雅令人慕之。
《香山九老图》局部二
  《香山九老图》局部三
图中树下有一石桌及四石墩,桌腿由大小不同的石片叠加而成,造型朴实,粗犷自然。此图正中绘一文人于石桌上书写,身后有一面与杏园相似的石屏。
《云山小景图》 纸本 墨笔 34.4×28.2厘米淮安市楚州博物馆藏
此幅《云山小景图》则是一幅单纯的山水,用米点作皴,丛树云山则纯用墨点层层积点,作品意境苍茫,墨韵秀润,是一幅画得十分地道的“仿米”之作。画署平头款,长题自识“景容持此卷索写云山小景,遂命题随笔书以归之。‘山顶烟云作浪堆,林间茅屋掩苍苔。小桥不是无人过,谓恐前村有雨来’。逾七瓮识”。钤白文“谢庭循印”、“素心白发”二印。
1982年4月24日,淮安区考古人员在城区东郊闸口村,抢救性清理发掘了一座石灰浇浆墓,穴中两棺,为夫妇合葬墓。在墓主人两腋下,各置有一卷书画,出土时尽湿,左一卷为水晶轴头,计8件,右一卷为檀木轴头,计17件,两卷共集字画25件。绘画24幅,书法1幅。在当时这也是一件重要的社会新闻,当地社会,纷纷传说发现了唐伯虎绘画。
据墓志载,墓主王镇,字伯安。生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卒于弘治八年(1495)。墓志中称王镇“治家勤俭,生财有道,由是家益丰盛,对图画墨迹最为钟爱,终日披览玩赏,并善识真伪”,且到了收藏之倾从不计价值的地步。
这25件书画,保存完好,墨迹犹新,十分难得,是我国考古史上出土字画最多的一次。尤其是夏昶、谢环、马轼、夏芷、何澄、陈录、李政等人的作品传世极少,有的还是孤品。这不仅弥补了画史上的阙佚,也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均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淮安这一次书画出土,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198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淮安明墓出土书画》一书,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写了前言,徐邦达先生也撰文研究。现在这批书画收藏在淮安市楚州区博物馆。
总体看来,对此批书画的价值,现在主要是肯定了其中23件为真迹,这23件中,又对其中有款的20件研究比较多。主要关注点是谢环《云山小景图》、李在《萱花图》、何澄《云山墨戏图》这几件体现了明初著名画家的另外一种风格的作品,认为此批书画的出土,揭示了当时“院体”画家居然还画得一手“云山墨戏”,对绘画史有明显的补充。
来自:百了无恨  > 精美书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