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为内部人解读:任正非最厉害的秘密

 独自7等待 2016-10-29


外面有很多华为的故事,也有很多华为的文章,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没几个人知道!


1、任正非穿着大裤衩面试我

我是1990年到华为的,任老板亲自面试,深圳很热,他进门以后,跑到浴室里冲了个凉,然后穿着裤衩出来给我面试。因为我原来是学通信的,不是搞人力资源的,他一看我这个专业,又研究生学历,基本没问我什么问题就算通过了。



我就这样到了华为。当时公司有20多人,我来了以后先是做开发,当时并不是自己开发产品,而是仿制别人的产品。


我在华为先是做了一年技术后来又去管生产当然也不是自己有生产线,就是从香港进来的散件进行组装,当时的生产也很简单。做了一年的生产管理之后,任老板号召英雄儿女上前线,愿意去市场做销售的,都鼓励、欢迎,所以我后来报名去做销售。当时派我到福建,把这个区域给我,说我就是“省长”,但是“省长”下面有谁呢?就我自己,什么都是自己管,这个省的市场都是我负责。


我在福建做了3年销售,这3年销售对我个人人生的锻炼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在学校里只有读书,走到社会上做销售,这就是在读人,我们天天都在求人,每天都要找甲方。因为我们的客户只有一家,就是邮电局,当时还没有移动、联通、电信。


2、华为的薪酬管理体系

我做了3年销售以后,又被调回来做市场部考评办公室主任。到了公司做管理工作,觉得挺没意思的。但是没办法,华为就是这样,让你做什么你就必须做什么所以从1995年开始做市场部考评办公室主任,这也是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


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实就是从市场部考评办公室开始的,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赃”,也就是奖金怎么分,这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年底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有两个销售人员,一个在上海,华为当时还没有真正打入上海的市场,但是那是一个战略市场。另外一个销售人员被派到乌鲁木齐,这时候刚好大力发展的过程中,所以他的业绩很好,奖金算出来以后,在乌鲁木齐办事处的人的奖金是20多万元,上海这个人的奖金算下来大概不到1万元。奖金应该怎么发?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最后给上海办事处的人发了大概3万来元的奖金,给乌鲁木齐的人发了大概是10来万元,是最高的,有时需要进行微调。



考核制度分了5个等级,最高是S,然后是A、B、C、D,每个月考核一次。


执行过程中,我们觉得这样不行,之后又自己改,把5个等级改为4个等级,考核周期从1个月变成1个季度考核一次,这样慢慢地转变了,管理人员也觉得这个东西是可以用的。因为这个工作我做得还可以,任老板就把我调到公司做人力资源部总监,可以说职务是得到了提升,对我的工作还算比较认可。


当时公司也面临一些问题,在1996年,公司已经有1000多人了,工资怎么发都不知道,每个月每个部门都在申报要给员工调薪,任老板也不认识这些人,到底是应该发还是不发呢?发也不行,不发也不行,心里没底。



能不能有一套评价方法?

我到香港去考察了10个公司,这10个公司中有2个我认为比较好,一个是合益公司,我觉得它的评估理念、方法都很好,可以请他们来帮我们做;另一家是CRG,它的方法更加简单,更加适合于做制造业的评估方法。任老板说两个公司都请,合益在华为总部做,CRG在华为旗下的莫贝克公司做,两个同时做,看哪个更实用、更有效。


我们这才知道什么叫人力资源架构体系?方法是什么?工资体系是怎么设计的?

不要把人和职位放在一起,把人跟职位分开。职位有一套评估方法,不是把人的学历放进去,而是与业绩、任职资格能力挂钩,这样进行评价,进行工资调整,这样才开始建立了华为的薪酬管理体系。


3、独特的秘书体系

薪酬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就在华为做了一个试点,派人去英国学习,回来以后开始做华为的秘书任职资格体系。在华为,十几个人以上的部门都配一个秘书,但这个秘书不属于某个领导,而是属于这个部门的,部门之间的业务沟通、信息管理都是秘书负责。当时华为的秘书很多,大概有五六十人了。



华为的秘书分了5个级别,做到四级、五级,就可以到其他部门做管理人员。一级秘书应该做什么呢?要有最基本的技能,比如说打字的速度要达到多少,必须会Excel,要会编辑文件、数据统计,所有要求非常清楚,对他们还有考核。当时在七楼食堂,每天晚上放20台电脑对他们进行考试。这样做了半年多以后,觉得秘书的能力提高了很多,这套办法非常管用。从那开始以后,才做了销售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研发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


大家如果了解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它主要是几大模块:

一个是绩效管理模块,

一个是薪酬管理体系模块,

一个是任职资格管理体系模块。

这三大模块是人力资源最主要的内容。


4、华为最厉害的是什么人?

下面讲讲华为的成长背景,中国通信行业的“巨大中华”这四家公司是非常典型的,“巨”是巨龙集团,他们在中国最早开发出程控交换机,当时的老板是军职,非常藐视华为。但是他的管理理念完全是一套学校的理念,另外售后服务跟不上,所以巨龙是第1个倒下的。


“大”是大唐,在西安、成都、北京设了四个公司,集团公司是国有企业机制,下面的四个公司是市场化运作的,内部体系不能很好地从上至下贯彻下来,所以第2个倒下的是大唐。


“中”是中兴,它的运作是比较市场化的,但是这几年中兴和华为拉开距离了,尤其是在海外市场。为什么?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们的内部机制相对来说比较固化,他们是上市公司,不像华为这样可以不断给一些优秀的人才配发高的期权,所以他们内部的活力在降低;还有一个是对战略市场的前期铺垫做得比较少。从这些企业的变化过程看,关键还是股权激励机制,这是最根本的。



很多人都认为华为技术很厉害,我可以说华为的技术比中国一般的企业确实还是厉害,从客户所需要的应用层面来说,华为的技术是可以的,而且在国外市场,凭借价格低、服务好,它跟一些大的公司竞争还是能打赢。但在这个行业里,真正对最基础的研究,华为的竞争对手都是贝尔实验室、阿尔卡特这样的企业,还是有差距的。


华为的销售是不是很厉害?确实是很厉害的,在1995年左右,甚至机器还没有完全调试完,我已经把它卖出去了,机器的调试是在电信局那里进行的,有问题再改进,客户凭什么用你的设备?你的设备都没调试好,我凭什么用你的?就是关系到位。这说明销售是很厉害的。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人很厉害,这些人为什么厉害呢?


当时任老板在内部经常讲循环:华为能发展,首先是这个行业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又引进了很多人才,我们把这些人才用好,把他们激励起来以后,又获得了产品的开发,生产出产品,最后获得更大的机会,是这么一个循环的过程。


互联网公司的成长是爆发式的,它是剖腹产的,一刀就把小孩取出来了,华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分娩过程,它必须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才行。


5、任正非,“第三类”企业家

我把企业家分成三类,一类是技术型,靠产品成功,但是公司大了以后,新来的人对这个市场的敏感度远远不如老板,老板又没时间开发,这个公司的产品就开始不行了,公司也不行了,公司的寿命取决于产品的寿命,这是一类企业家。


第二类是销售型企业家,产品不是自己研发的,最多是仿制一下,或者把别人的东西买过来,但是我的客户关系好,公司也能赚钱。公司能做多大,取决于老板能掌握多少客户资源。老板有两个省的客户资源,那就只能做两个省的,这种公司能赚钱,但做不大。



第三类企业家是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特殊的客户关系,但是他会把人用好。不断地把那些人激活起来,不断地去抓取市场、开发产品,这类企业才能做大。


任老板既不懂技术,也没有客户关系,但是他在用人方面非常独到。他的管理思想形成体系是从写《华为基本法》时开始的,花了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制定出来,这对他的思想是一个很好的梳理。他有一个理念,就是敢于分钱,愿意把钱分出去,比如说内部期权,华为很早就在运作了,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6、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我觉得以下几点对我们所有的企业都是适用的:


第一是以客户为中心

如果你以竞争对手为中心,你就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只能模仿别人,很难超越别人,而且你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以客户为中心,你知道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华为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比如说最早的时候,一个邮电局的小科长到深圳考察,任正非亲自炒菜给他吃。其实旁边就有大排档,请他吃饭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自己炒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注重客户的感受。



华为只有一辆车的时候,如果任正非要出去,同时来了一个客户,那毫无疑问车是要去接客户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华为非常根本的,他们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包括他们内部员工培训,一些企业文化的东西都很感人。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华为第一时间响应,移动、联通以后有这种应急响应的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华为。这是以客户为中心。


第二个是以奋斗者为本。

在我们的考核体系、评价体系、分配体系里,怎么样让奋斗的人得到更多的钱,而且比他想象的还多。他要1万块,我给他2万块,他不就很满意吗?华为的压力这么大,为什么大家还愿意承受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华为给他的钱比别人给的多得多,所以他愿意承受,这也是有关系的。


第三个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敢于自我批判。

中高层管理人员,有了钱以后,他不愿意艰苦奋斗了,怎么样让他艰苦奋斗,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有没有?华为有一个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是华为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包括市场部的总裁已经不适应这种模式了,但是他是以前的功臣,怎么能让这些主任下来,就搞了一个市场部大辞职的仪式。当时有个主题叫烧不死的鸟是凤凰,虽然我被烧了,但是我的羽毛发出的光照亮了后面的人的道路,也是很光荣、很悲壮的。然后坚持不断的自我批判,但是不生搬硬套。

我当时只要是有口饭吃,都愿意跟他干,根本没什么理想,只是在跟着干的过程中慢慢有了理想,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7、企业文化如何炼成

任正非特别注重这个问题,在公司只有二十多人的时候,他经常是从外面回来以后,把我们叫在一起,上班时间给我们讲故事,讲朝鲜战争是怎么打的、38军怎么勇敢等。他讲完以后,我们都热血沸腾,就想干活。这就是一种文化。


然后他给我们讲人生,比如说他最崇拜的就是两个人,一个是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最后成了大将军;另外一个是阿庆嫂,我们做生意的人,来的都是客,八面玲珑,就是这种方式。对一个老板来说,重要的是你怎么能够带出队伍,这个队伍能够跟你同心同德。


光是发钱没用,年末的时候悄悄摸摸地,你干得好我给你塞个大红包,没用。有人愿意跟着你干,每年要不断地“洗脑”,我觉得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管理,这是非常实际的。


人的管理是最有效的,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引进制度管理,有绩效考核,慢慢才有体系。这群人有激情,愿意跟着你干,能把客户抓住,这是最关键的,所以,在公司一成立的时候,企业文化就已经开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