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拖延症该怎么治?情绪管理很重要

 K108cn 2016-10-30

拖延症其实并非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情绪管理的问题,后者往往会再次困扰我们。

本文选自专栏《谋生的工具》(Tools of the Trade)。在这个每周更新一次的专栏中,各领域的专家会提供可行建议,帮助你在工作效率到募资等方面迅速且高效地见到成果。本周,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提摩西·皮奇乐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会有拖延症,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拖延症的方法。

作为一名研究拖延症长达二十多年的心理学家,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效率的问题,以及我们效率低下的原因。人们普遍把拖延症归因于糟糕的时间管理。这种观点认为,无法达成目标是因为不善于安排时间。

但多年的研究让我相信,拖延症的根源不在于此:归根结底,拖延与情绪有关。我们会回避消极情绪,努力让自己感觉良好。

想想你上次是怎样毫无必要地去推迟某件你知道自己得去做的事情。当时,你的脑海里可能有“我不喜欢它”,“我不想去做”,“我明天再做”等想法。产生这种抗拒的原因是,你此时此刻不愿去体验消极情绪。

我们的研究发现,我们拖延的往往是那些被定义为枯燥无味、令人沮丧或困难的任务。它们会唤起恐惧、焦虑和烦躁的情绪。减轻这种情绪的办法很简单:拖延。让未来的自己来做吧!然而,就如荷马·辛普森曾对未来的自己说的那样:“嘿,我一点都不羡慕这小子。”

换句话说,拖延症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而是情绪管理的问题,后者往往会再次困扰我们。尽管逃避能带来一时的快感,但研究表明,这种刺激转瞬即逝。拖延不仅会给未来的自己带来时间压力,而且在你意识到自己拖延必要的工作是多么不理性之后,还会导致愧疚,自我价值感降低。

以下是解决方法。

对付拖延症有许多办法,不过最关键的是学会控制我们的情绪。这并不简单。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拜大脑边缘系统(最古老的神经系统结构之一,大脑的情绪控制中心)所赐,感受总是先一步袭来。

相反,我们的前额皮质——大脑进行“执行功能”的关键区域,也就是我们计划、组织、必要时抑制冲动的能力——会晚一步产生作用。

佛教僧侣对神经科学所知甚少,但他们充分理解迅速的情绪反应与缓慢、更加艰辛、往往让人筋疲力尽的冲动抑制和思想控制过程之前的冲突,并把这种冲突比喻为“猿心”。若要成功,就得给猿猴安排它可以应对的任务。

所以,下一次你感到内心的抵触,觉得“我不喜欢它”或仅仅是“我不想做”,想拖延时,要知道这只是你的大脑边缘系统在起作用。你不必推迟整个复杂的项目,而应当把它拆成很多小的、可以控制的步骤,这样不会吓到你的“猿心”。要问自己,这个任务我接下来可以怎么做?

把任务拆成小而具体的步骤。把门槛降低。下一步做什么?知道了吗?现在开始这个步骤,只关注这一步。从情感上看,开始从事任务的门槛要低得多。不要向前看得太远。低下头来,专注于这一小步,而不是完成整个任务。这样一来,你就进入了任务,变得有效率起来。

早在十多年前,社会心理学家就已经证明,在目标上取得进展,即便是微小的进展,也会让人感到幸福。他们将此称为“幸福的螺旋式上升”。这也会带来效率的螺旋式上升。迈出第一步,感到投入其中,而不是逃避任务、陷入愧疚和焦虑的螺旋,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帮助我们积极地采取下一步行动。过不了不久,我们就能充分投入,效率十足了。(财富中文网)

译者:严匡正

审校:任文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