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昌硕点戏

 cxag 2016-10-31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前辈画家吴昌硕, 画技精湛, 德高望重。一直受到人们的倾慕与尊敬。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荀慧生等,也向他拜师习画, 虚心求教, 恭谨地向他执弟子礼。

1923 , 吴昌硕八旬华诞, 梅兰芳、荀慧生等人发起为吴演戏祝寿, 先由荀慧生自报一出开锣戏《麻姑献寿》, 然后梅兰芳、荀慧生各请吴昌硕点一出戏。吴昌硕说, 我今不点你们的拿手好戏,我要兰芳唱慧生戏, 演一出花旦戏《拾玉镯》; 要慧生唱兰芳的戏, 演一出青衣戏《审头刺汤》。两人虽感愕然, 却也欣然从命了。是夕, 演出效果出乎意外之好。剧终, 吴昌硕对陪侍在侧的梅兰芳、荀慧生莞尔笑曰: 生能出新, 熟极而“油” , 今天你们两人演得各有新意, 出人意料, 所以能有如此效果。

无论是哪项艺术, 还是做什么工作, 一般来说, 都是“熟能生巧”。一旦技艺掌握纯熟,干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

但是,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 熟”往往也能走向反面。那就是吴老先生所指出的: 熟极而“油”了。一旦工作做得顺手, 非常熟练以后,往往就产生了“惯性”与“惰性” , 影响了技艺的提高与工作的质量。

梅兰芳《麻姑献寿》剧照


所谓“惯性” , 便是随心所欲, 漫不经心。认为自己都已完全掌握诀窍, 顺其自然, 信手拈来。如果是在舞台上演戏, 反正“手眼身法步”都不会错到那里去, 不费什么劲, 都能应付得下来。这样, 戏是演下来了, 但是, 精气神却已消失殆尽,这便是“油”了。

另外, 技艺熟练以后往往不肯再动脑筋, 再求发展, 处处依样画葫芦, 照搬照套, 反正大差不离, 八九不离十。不思进取, 但求无过。这就形成了“惰性” , 成年吃老本,自得其乐。

有些艺术家, 在青年时代, 奋发图强, 锐意进取,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掌握了一定的技艺, 由生到熟, 从“门外汉”到登堂入室, 自以为功成名就, 便到此为止。翻来复去地演几出“拿手戏” , 露几手“绝招”。“熟”确实是“熟”, 但今天如此, 明天仍然这样, 缺乏新意, 演得“油”, 终无进展。久而久之, 观众看得厌烦, 认为没有新的花样, 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审美疲倦。而自己也往往终其一生, 再无更高的成就, 始终不能超越自己, 迈不上更高的艺术台阶。这恐怕便是熟极而“油”的悲剧吧?

所以, 有成就的艺术家们,都一直总是以“油”为戒。很多演了数十年而“熟”透了的戏,仍然还当它是一出生戏, 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加工, 兢兢业业, 小心谨慎, 决不让自己成为“一回熟, 二回生, 三回四回摸不着根”的“戏油子”

在京剧界中, 无论是梅、程、荀、尚,或者是马、谭、杨、奚, 他们虽都有自己长期保留的拿手剧目, 但每次演出, 还是要温戏、默戏, 当作初上演的新戏, 认真对待, 从不松懈。这恐怕便是他们所演出的剧目, 总是那么精采纷呈、屡演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画画与演戏, 同是一个道理, 画家们常说;画到生时是熟时”。每当下笔之际, 有所感触,有所启发, 自己感到陌生, 往往便会产生新意,产生灵感, 独辞蹊径, 另觅途径。自己不断否定自我, 将熟练的技法丢弃不用, 努力创造新的表现手法, 这往往就预示着新的艺术道路已经在面前铺开了。

   

            荀慧生先生


当年, 吴昌硕老先生点戏, 其实就是在艺术思想上的一种体现。他要求两位京剧大师反其道而行之,逼得他们只能小心谨慎, 非常认真地演出并非自己所擅长的剧目, 结果, 由于各自的出色创造, 反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极佳效果。事隔数十年后, 梅兰芳在五十年代仍念念不忘那次演出的情景。他对友人说: 当初原以为吴老素性诙谐, 作此安排.。后来学画学到‘画到生时是熟时’一语时, 方始理解先生的用意深长, 这正和咱们戏班里常说‘常带几分生,保持场场新’一样, 两句话是不谋而合的, 这确是戏理常与画理通啊!”


当代戏剧     1992-06


美德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