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物配置与生态空间】城市文化艺术空间中的植物景观特征浅析

 Doublelyl 2016-10-31
该项目选自《景观设计》杂志2014年NO.2总第62期——“植物配置与生态空间”栏目
着现代城市景观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了展示本土的文化风貌、提升城市品位、丰富旅游资源,纷纷加大了对文化艺术空间景观的建设,这类空间一般包括与场馆建筑结合的空间和公共开放空间,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展览馆和艺术中心、艺术公园等。为了使人们对文化艺术展览产生认同感、缓解视觉疲劳,设计师们往往着重于增强和丰富文化艺术空间的景观元素,包括植物、水体、公共设施等,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建筑场馆内部花园的植物景观特征
        对于博物馆、美术馆等这类以建筑为主体的文化艺术空间,景观是与场馆建筑建设配套发展起来的辅助性设计。因此,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展馆中,设计师通常会在其内部建设一座花园,不仅能够弥补场馆建筑在自然景观方面的缺失,还能把建筑、水体、植物等景观元素与展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具文化内涵的空间。
        这些花园的面积一般不大,主要用作小范围的人流集散中心,还可以作为人们日常交流、活动的场所。在类似的空间中,植物通常与水体搭配,经过合理的配置,起到围合空间、提升空间品质的作用。意大利建筑大师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在对威尼斯斯坦普利亚基金会建筑(Museo Querini Stampalia)进行改造时,对建筑后身的庭院花园做了十分丰富的处理。基金会的入口有一座典型的威尼斯风格的小桥,连接着街道与基金会内部的方形小庭院。设计师将小庭院内的草坪设计成矩形,简洁明快,与饰有马赛克图案的混凝土墙面相得益彰。庭院中点植的海棠花(Malus spectabilis),强化了空间的聚合感。设计还强调了对水的使用,庭院中央设置了一个紫色的大理石水池,专门用来收集雨水。雨水流经一系列的水池,最终流入水渠;而池水在池面另一端沿一口老井缓缓下泄,意趣盎然。睡莲(Nymphaea tetragona)、野生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等植物生长于水渠之中,石质种植坛内栽有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绿叶与白石相搭配,带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庭院边界处采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绿篱进行镶边,并利用洋常春藤(Hedera helix)、花叶蔓长春花(Vinca major ‘Variegata’)和经过修型的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与平枝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alis)进行墙体绿化,既增强了的空间的围合性,又提高了生态效益。
        在苏州市的苏州博物馆,著名的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将江南的山水意境融入到馆内主庭院的设计之中,展现了其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庭院中央的水池搭配山石、水台、凉亭等小品,水中点缀睡莲(Numphaea tetragona),水池西侧栽有乌芽竹(Phyllostachys atrovaginata)作为凉亭的衬景,叠翠如盖,疏密有致,柔化了过于生硬、呆板的建筑轮廓。庭院中点植了几株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独立成景。场馆东廊的紫藤园是整个博物馆中最具人气的场所,园内西南角与东北角各栽植一株紫藤(Wisteria sinensis),枝条缠绕在方格形的钢制顶棚上,花期时节分外美丽。
建筑场馆外部空间的植物景观特征
        文化艺术类场馆建筑的外部空间植物景观与普通公共建筑的植物景观差别不大,基本包括建筑入口空间和建筑外围的绿化。为了提供大规模的集散空间,能够疏导人流,这类建筑的外部空间一般较为开敞,并以建筑或艺术装饰物为欣赏主体,植物量不大。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外围的小广场多采用硬质铺装,以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作外围道路的行道树;设计师对建筑外墙作涂鸦处理,场地中央点缀了少许艺术雕塑。台中市台湾美术馆建筑前的广场草坪边缘栽植有一株榕树(Ficus microcarpa),枝叶伸展,既可为游人遮蔽烈日,也为单调的硬质空间增添了活力。场馆建筑前列植了一排鸡蛋花(Plumeria rubra ‘Acutifolia’),形成障景,丰富了广场空间的视觉层次,提高了视觉和空间序列质量。道路另一侧的草坪边缘设计了条形花池,里面栽植着四季秋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色彩鲜艳,暗示出空间边界的变化,花卉与下部白色的砾石相搭配,形成强烈的对比。深圳市何香凝美术馆的主入口位于深南大道的一侧,为了使其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设计师将建筑沿街的立面设计成一道弧形墙面,底部为狭长的镜面水池;还采用了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与大量修剪整齐的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绿篱,营造出幽静、素雅的园林意境。北京市的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入口广场空间也采用了类似的处理手法,方形的镜面水池中倒映出高大挺拔的油松,树形苍劲挺拔;乔木下层栽植着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春蓼(Polygonum persicaria)、月季(Rosa chinensisi)等植物,丰富并柔化了建筑外立面的景观,是建筑空间向景观空间延伸、过渡的一种形式。靠近建筑的区域栽植了几丛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光影婆娑,与红墙相映成趣,突出了博物馆的形象气质及文化底蕴。
公共开放空间的植物景观特征
        植物景观是组织、引导空间时最为灵活的景观要素,在开放的文化艺术空间中,植物景观可以很好地调节空间范围内的各个方面(包括地面、垂直分割面、覆盖面和时间),巧妙地化解由于跨越不同主题空间而导致的思维断层的问题,使不同的主题空间的景观风格保持统一、完整,加强空间的连续性,从而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而又延续统一的空间,保证参观游赏的连续性。
        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的建筑师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采用点、线、面三种要素进行设计。北区展示科技与未来的想像,南区以艺术为主题,全园有26个红色点景物(被称为folie),通过两条长廊和几条笔直的、两旁栽有三球悬铃木的林阴道连接起来,园路的一侧并非是简单的纯色草坪,而是采用了耧斗菜(Aquilegia viridiflora)、宿根亚麻(Linum perenne)、翠菊(Callistephus chinensis)、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等多种草本花卉组成的野花组合,与远处以雪松(Cedrus deodara)为衬景的红色构筑物呼应,增强空间内景观的完整性,并将人们的视线聚集到红色构筑物上。上海新天地步行街是展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并集娱乐、艺术、文化、商业于一体的都市旅游景点。建筑群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步行街内有多处人物雕塑及喷泉,喷泉周围摆放着盆栽的观赏凤梨(Ananas comosus),或以大花美人蕉(Canna generalis)、鸢尾(Iris tectorum)、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等植物搭配景石与雕塑,共同形成组景。另外,在开放的文化艺术空间中,植物不仅可以将不同的空间联系起来,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如在北京园林博览会中,以五色苋(Alternanthera tenella)、四季秋海棠等植物形成的立体花坛,搭配蓝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孔雀草(Tagetes patula)等草花和光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等灌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小品。
        城市文化艺术空间中的景观设计应当注重对周边环境包括建筑环境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强调人性化设计,满足人们对交流、休憩的需求,突出表现其文化艺术性的形象特质和文化内涵。植物作为最为灵活的景观要素,不仅要种类多样,还应具有季相变化的特点;因此,植物景观大多生动、自然,而且灵活多变。设计师通过利用植物在形式、材质、色彩等多方面的变化,可以提升整个文化艺术空间的环境氛围,给人们带来更加愉悦、丰富的感受,创造出更富美感的景观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