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谈中华百家姓及其起源(七)

 長寿麒麟 2016-11-01

   121、林姓——用生命换来的姓氏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人舍生取义用生命换来一个姓氏——林。商朝末年,有个残忍的暴君纣王,比干作为纣王的叔父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寄言相劝,纣王就是不听,甚至怀疑比干的忠心,于是惨无人道的割开比干的胸膛,掏出比干的心。比干死后,纣王还要诛灭其妻儿,妻子陈氏当时怀孕在身,逃到长林石寺中,直到婴儿落地。比干虽然死了,但他舍生取义,坚持正义的精神千古传诵。周武王在灭了商纣之后找到比干的遗腹子,因为他是凭借长林掩护,所以赐姓林,名坚,林坚就是林氏的受姓始祖。福建是目前林姓最为集中的地区。

   122、夏姓——父系社会的开始

   秦时期,我们中国人就以“华夏族”自称,“华”即为“欣欣向荣”,“夏”指“中国之人”,尽管华夏并不是指夏姓,但夏姓却是我国一个古老而又著名的姓氏。

   我国姓氏大都起源于商周时期,周公建立周王朝之后,设置诸侯国71个,周公姬旦实施的这次大分封被史家称为“封邦建国”。

   夏禹,姓姒,后裔东楼公受封杞国,一些未得到天子封赐的夏禹后代子孙为了显示自己不应当被人忽视,就以代表自己光辉家世的国名夏朝的夏为自己的姓氏。但夏姓并非出自以源,除了出自夏禹之外还出自舜。舜为妫姓,舜的后代封于陈(河南淮阳),陈国有个国君陈宣公,后裔有个征舒。按当时宗法制规定,“王孙公子”只能以王父及祖父的字为姓。征舒的祖父叫子西,字子夏,自然征舒就以夏为姓叫夏征舒。

   妫姓、姒姓、姬姓、姚姓、嬴姓等女字旁的姓氏体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女性的血统和地位,从这些姓转向以王父之字为姓氏其意义在于表明了我国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一种历史性过程。

   123、潘姓——一姓二源

   潘姓的历史很悠久,一说是姬姓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高在西周初年封在毕,建立毕国(西安咸阳一带),人称毕公高。后来毕公高又将小儿子封到潘,分离出一个隶属于毕国的潘国,于是,潘国的这支周文王的子孙以国名潘为姓。

   另一种说法认为潘姓源头在南方。春秋世代楚国大夫潘崇给楚成王的太子当老师,后来又为太子夺取王位出谋划策。潘崇升任太师后家庭也日益兴旺,潘姓日后也成为大姓。

   124、孙姓——千枝同根 黄帝传人

   孙姓是常见的大姓,在以孙为姓的人中间,有一部分人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后代。按汉代的习俗,原来姓荀的人为了避汉宣帝刘恂的名讳,只好改姓。

   荀子是赵国人,在齐国求学、讲学,是齐文化的代表人,李四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荀子两次接受封奉,任兰陵令,最后死在兰陵。相传,荀子的后代至今还在兰陵一代,依然以孙为姓,人数还不少。

   孙姓还有一个比孙武、孙叔敖和荀子更为古老悠久的源头。据记载,周文王有个小儿子姬封,受封到了卫国,人称卫康叔,卫康叔传到第九代出了一个以孙为字的后代,他有个孙子叫武仲,按古代姓氏的一种习惯,常以祖父的字为姓,于是武仲取祖父名字中的“孙”为自己的姓氏。也许,他才是历史上最早姓孙的人。

   千枝同根,周文王的姬姓,孙叔敖的米姓,孙武先祖的归姓都封黄帝轩辕氏为人文始祖,孙姓人可以说是地地道道黄帝的传人。

   125、顾姓——江浙顾姓源自越王

   顾姓起源一支来自奴隶制社会形成时期的夏朝,这也是帝王从禅让制变世袭制的第一个朝代。当时,昆吾氏的后人封在一个叫顾的地方(河南范县),这是一个附庸小国,后来商汤灭夏桀王,最先灭掉的就是这个顾国,后人念念不忘故土,便以国为姓。

   始于江浙一带的顾氏是顾姓人家的又一支人马。虽然得姓较晚,但至少也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其先祖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春秋时,江南的吴、越两国攻伐不休,世代相仇,到了吴王夫差即位又发兵大败越国,勾践将国事交付文仲,与大夫范蠡被押往吴国。他俩居于囚室,秽衣恶食,受尽屈辱,整整三年,历尽磨难,终于被赦免回国。从此,勾践君臣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立志雪耻,果然不出十年,越国变得强大起来。经过几次进攻,夫差自杀,最后吴国灭亡。勾践复国后传到七世孙摇,此时,天下已为刘邦所统一,进入西汉时期,摇被封为东海王,负责管理东瓯一带(浙江永嘉西南)。其子同时受封为顾余侯,居于会稽(浙江绍兴),这位顾余侯得后代便以祖上封爵为氏,以顾为姓。

   126、贺姓——易庆为贺

   贺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东汉之前,史书上没有贺姓的记载,到了东汉,为了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于是姓庆的人一律要改姓。当时有一个在朝廷担任侍中官职姓庆名纯的人,因庆与贺字义相近,于是有了贺姓。贺姓如今还在常见的一百个姓氏之列,庆这个姓氏却极少见到。

   《元和姓纂》记载,庆是齐国王室后裔使用的姓氏,齐国有公子庆克,其子孙便以祖上的字为姓。庆克生子庆封,庆封为避祸,从鲁国逃往吴国,后代庆仪又迁徙到浙江会稽定居。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贺姓与庆夫有关。庆夫是鲁庄公的兄弟,他玩弄同室操戈的阴谋,使鲁国政局动荡不安,百姓提心吊胆,故有成语“庆夫未死,鲁难未已”。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和民众的反抗下,庆夫逃往莒国被迫自尽,后人也以庆为姓。

   贺姓还有一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北魏时,鲜卑族人有以贺拔氏为复姓的,拔的意思是土地,获得土地时,众人来祝贺,于是姓贺拔。还有居住在贺兰山的鲜卑族以山为氏,复姓贺兰,南北朝的狄族有复姓贺赖,以及居住在朔方的复姓贺若,这些复姓后来都改为单姓贺。

   贺姓的郡望主要在河南与会稽(浙江绍兴)一带。

   127、黎姓——黎城无黎姓

   黎姓发源地在山西黎城县,关于黎姓的来源,《元和·姓纂》记载:“黎,周时侯国。”来源有三,一支来自轩辕黄帝孙子颛顼后裔有重黎,担任火正,让天下充满光明,因有功被帝喾命为祝融,后讨伐共工氏遭到失败,被帝喾杀死,重黎的子孙就以黎作为姓氏。

   此外在如今河南浚县,据说古时有块地方叫黎阳,曾是黎国,后人以国为姓。齐国时候有个大夫黎弥,封地在山东郓城县也有个叫黎的地方,这也成为黎姓的一个出处。

   濒临海岸的东部活跃着金天氏少昊部落,九黎是少昊的一个诸侯国,蚩尤曾经是九黎族的头领,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全以金作为兵器。炎黄部落联合起来把蚩尤打败后,九黎族的子孙大批向南方迁移,其中有一部分人采用了黎作为姓氏。

   黎姓在各地繁衍生息,其中主要郡望在京北(陕西西安),宋城(河南商丘),九真(越南清化、河静一带)。在越南,黎是一个大姓,后来这支姓北迁中原,与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融合。

   128、梁姓——梁朝梁国不姓梁

   梁姓最早发源地在陕西,如今韩城南边有座少梁城,是古梁国的遗址。梁姓始祖是秦仲之子康,被周平王封在夏阳梁山,爵位为伯。春秋时期,梁伯的封地被秦国吞并,子孙便以梁为姓。

   河南开封历史上称大梁,战国时代,有姓毕名莹的魏惠王把国都迁到大梁,自称梁惠王。俗语“梁国虽好,并非久留之地”说的正是开封。梁国灭亡之后,有部分也以梁为姓。中国历史上有个梁朝,帝王史称梁武帝,梁元帝等等,其实,他们都姓萧,梁只是他们的号。

   129、高姓——殊途同归的高姓

   高蹊是齐国一位公子,和齐桓公小白是同宗弟兄,他俩都姓姜,齐桓公得到贤相管仲和高蹊的辅佐,“九和诸侯,一匡天下。”因为有功,高蹊受封为上卿,由于高蹊祖父曾得到以高邑命名的封地,于是人称公子高,高蹊也是公子高的孙子,他是以祖父的名作为姓氏的。

   二百年后,齐惠公有儿子子高,其后代也有以高作为姓氏的。西周初年,公封诸侯,姜尚受封于齐,创立了齐国,人称姜太公,所以前后两支高姓都出自齐国,都是姜太公的苗裔。

   高姓在东汉出了一位渤海太守,所以高姓人家的堂号为渤海堂。

   130、曾姓——天下一曾无二曾

   在曾姓人士中流传一句话叫做“天下一曾无二曾”,他们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后代。大禹姒姓,他从舜手中接过帝位之后开创了夏朝,大禹死后由儿子启接位,夏启的长子叫太康,次子叫仲康,仲康的孙子叫少康,人称杜康。少康复兴夏朝之后天下安定百业兴旺,少康把小儿子曲烈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山东邹县)。鄫国被莒国兼并后,其子孙逃往鲁国,为不忘先祖,把鄫去掉耳朵旁改曾为姓

   131、何姓——何姓与河有关吗?

   中国姓氏的起源许多以地名为姓,炎帝长在姜水,以姜为姓;黄帝长在姬水,以姬为姓。是否生长在河边的就姓河呢?

   八仙之中唯一的女性是何仙姑,与何仙姑同为八仙的还有韩湘子何蓝采和,而说到何姓的由来,还真与这两个姓有不解之缘。

   韩国本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后来被秦始皇所兼并,怀着亡国之恨的韩国人企图刺杀秦始皇,但都未能成功,反而引起秦始皇对韩国百姓的围捕追杀。有一支进入江淮流域,在江淮方言中,韩与何谐音,于是他们改用何姓。还有一支遇上秦兵盘问姓名,他指一指寒冷的河水,秦兵以为他姓河,就放行了。从此,他们的子孙就以人字旁的何为姓了。何姓人从唐代进入福建,定居泉州、漳州一带,其中有一户过继给当地的蓝家,易蓝为姓。

   姓氏作为一个符号,并非归某一民族所专有,位于北方的吐谷浑氏,在五代时就有使用何姓的。生活在祁连山北的少数民族,因受到匈奴侵犯,不得不向西亚迁移,在昭武城建立起何、安、曹、康、石、史、米等九个小国,史称昭武九姓。

   132、冯姓——源头有几多?

   陕西大荔县在三千多年前叫冯城,据史料记载,冯姓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叫毕公高,毕公高后人毕万的孙子被封在冯城,这里的人就以封地为姓。

   另一支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据说,冯简子其人博学多才,遇大事能够当机立断,郑国王君要跟别的诸侯打交道往往要先和他商量。汉宣帝时,还有威震边境的左将军冯奉世,其后裔如今都住在山西长治一带。安徽徽州绩溪冯村在明朝出了个兵部侍郎冯庸。京北的冯姓则是燕王冯宏的后代。河南弘农冯姓是西魏豫州刺史冯宁的后代。

   133、薛姓——始祖孟尝君

   在大禹治水时代,有个专门制造车辆的高手叫奚仲,是黄帝后裔,任姓,因造车有功,封他为薛侯,在薛城(山东藤县)立国。春秋末年,楚国吞并了薛国,后代以薛为姓。

   孟尝君是战国末年著名的四公子之一,收养鸡鸣狗盗的食客三千。孟尝君名叫田轮,先祖姓陈,是妫满之后。他受封在薛国,于是子孙便以薛为姓,奉他为始祖。

   134、余姓——余姓和佘姓有关系吗?

   从姓氏考证,余和佘是两个不同写法,不同读音的两个姓,但追根溯源,余和佘还真是同一个姓。
明代学者杨慎认为,余是“舍”简略而来,余的本来读音应是“蛇”,读成“余”是不懂说文解字的人犯的错误。清代姓氏学专家张澍认为古人把余写成佘,这两个字原本是相通的。

   关于余姓,唐代林宝编了一本《元和姓纂》,他认为余姓是秦朝大臣由余的后代,世代居住在西安。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姓嬴,所辖在甘肃天水、陕西凤翔一带。当时的西戎国有个怀才不遇的晋国人由余,一次,他出使秦国,受到秦穆公礼遇,得到赏识,封他为上卿。由余后人以余为姓。

   余姓始祖在秦晋,主要郡望却在新安,即徽州,包括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

   135、马姓——汉朝马姓出人才

   古往今来,马和人类的关系是十分亲近的,马被数百万人用作姓氏,人数之多已位居前二十名。那么,马姓的由来与马有关吗?

   马姓由来与赵国大将赵奢直接有关。赵奢被封为马服君之后,后人均奉他为马姓始祖。他本是赵国(河北邯郸)公子,是赵武灵王的后裔。赵奢武能安邦,文能治国,主管国家、赋税,治理有方。赵奢去世后,葬在马服山,赵姓以凤凰为图腾,山西洪洞县的赵城是赵姓的发祥地。

   马姓是回族十三大姓之一,以回族集居的西北地区为最多。元朝初年,布哈拉国王的后代乌马儿受封为咸阳王,并受赐给子孙十三个姓氏,马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汉朝,马姓迁往陕西扶凤,扶凤马姓逐渐繁衍为大姓。马姓在东汉是很有影响的家族,除了一批杰出的人才,祖籍都在陕西扶凤茂陵。

   136、乔姓——此乔即彼桥

   黄帝出生于曲阜寿丘,定都轩辕之秋,又称轩辕氏。黄帝本姓公孙,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使用12个姓氏。黄帝去世后安葬在乔山上,于是,为黄帝守陵的人就以乔为姓了,地名也改为黄陵县。
   现在的乔姓都没有木字旁,但是以前的乔姓却带木字旁。这其中原因一说是北魏孝武帝进入中原后,下令去木为乔;另有一说北周文帝取乔木高远之意,易桥为乔。

   137、龙姓——华夏族的象征——龙图腾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百家姓中的龙姓与神话传说中的龙有没有关系?

   龙姓的龙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多达70余种,都是象形文字。龙的姓源多为神话传说。相传远古时以龙图腾为氏族徽号的太昊伏羲,近乎半人半神。王延寿在《玄中记》中说:“伏羲龙身,女娲蛇躯。”这两个部落的结合统辖并征服诸多小部落,形成初具规模的部落联盟,而那些被征服的部落则改为龙作为图腾徽号。于是,他们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青藏岷山一带,阵营庞大,族众繁多。说明华夏族的祖先伏羲在七、八千年前已是繁荣昌盛的龙图腾的世界了。

   《大载礼记·五帝德》说:“三皇五帝出巡乘龙。”三皇指太昊伏羲、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这样就专门有人伺候这些龙,于是三皇五帝世代就形成了养龙的豢龙氏和驾龙的御龙氏。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唐氏的后裔刘累就曾拜董父学习抚龙之术,因为学有所成,赐姓为御龙氏,其后代易刘姓为龙姓。

   138、贾姓——根在三晋

   贾姓发源于山西,一以国为氏,二以邑为氏,先后在不同的年代产生。

   以国为氏的贾姓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山西虞城唐国。叔虞死后,儿子燮父继位,把唐国改为晋国,沿用了六百年,山西由此简称晋。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受封在贾(山西临汾),后人在故国灭亡之后遂以国号为氏。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晋国国君象走马灯似的更换,王公贵族相互残杀,称雄晋国的献公先娶贾国女子为妻,又娶大戎狐姬,生下庶子重耳,长大后酿成有名的骊姬大乱。重耳舅舅狐偃逃离晋国,前后流亡十九年,后投奔齐国受到齐桓公的礼遇。狐偃娶齐王的宗室女子为妻,五年后齐国大乱,狐偃来到楚国,并从楚国进入秦国,最后在秦穆公的武力协助下回到晋国接任王位,史称晋文公。由于狐偃护驾有功,其儿子狐射被封在贾邑,人称贾佗,其后代以贾为姓。

   139、万姓——饮水思源觅万姓

   万是个数目字,表示很多、很大。文字专家认为万的古子形象一只蝎子,万作为姓氏又是怎样阐述得呢?

   以姬为姓的西周王室后裔中先后有两支改姓为万,一支是由周文王传给周武王,又有周武王传到周成王,周成王把姬良夫的王室公族封去了芮,建立芮国(山西芮城和陕西大荔一带)。若干年后,芮国出了个贤明君主芮伯万,子孙后代便以王父的子为氏。

   另外一支出自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高,他被周武王封在毕,建立毕国(西安咸阳),人称毕公高。当时有个显赫的将领毕万在晋国当大夫,晋献公后来把魏国给了毕万,从此毕万又称魏万,是魏姓人的始祖。由于毕万威望很高,子孙有的以王父的子“万”为姓氏。

   140、慎姓—— 来源有二:

   1、来自禽滑厘的字。春秋时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2、来源于封邑名称。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

   慎姓分布:慎姓的子孙居住在天水(今天的甘肃省境内)。

   郡望堂号:郡望——天水郡,西汉时期设置,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

   历史名人:慎到,战国时期法家,越国人。研习黄老的道德之术后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自己的学说,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慎伯筠,宋代诗人。 慎蒙,明朝嘉靖进士,子山泉,归安人。在朝廷任监察御史。著作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慎铖,宋代官吏,管理有方,严明但不苛刻,为民做主,得到人民的爱戴。

   141、黄姓——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

   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142、酆姓——祖宗:子于 分类:以邑为姓

   姓氏起源:上古时,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的弟弟子于封于酆邑,享用那里的物产,酆姓就由此产生的。酆邑就在现今的陕西户县一带,古时那里农作和桑叶都盛产,是个好地方。武王的这个弟弟受封后就称为酆侯,他的后代以酆为姓,散居各地。因为酆侯太喜欢醉酒,周朝朝廷觉得由他治理酆邑不合适,在周成王执政时,就改变了周武王的命令,不让他当那里的首领了。酆侯的儿孙们就约好,以后不管到那里,都姓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