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真境界》第四十三章

 江山携手 2016-11-01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经过我们对《老子·道编》的全面解释,人们已知了“愿力身”的存在,这一章就是进一步描绘“愿力身”的。这也是老子心中的歌。前文第四十一章,他唱出了人间对他的存在的不理解,第四十二章则唱出了作为“愿力身”存在的理论根据。第四十三章就是直接描绘“愿力身”的功能的。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即是“心”、“知”、“明德”,它本无形,随万物之形而赋形,所以是“。这个“阳”不可知,只有抱阴后才可知,因此,此阳也是“天下之至柔”

“天下”二字很重要,说“天下”,便已经是全“宇宙——生命”系统的事了,称之为“至柔”,那就不是陈鼓应先生说的“最柔软的东西”,而是言“心”、“知”、“明德”。因为“心”、“知”、“明德”自身无形无相,随物而赋形,当然是“至柔”

“天下之至坚”便是人关于万物存在的妄想。记住,“至柔”“至坚”不是两种东西,“此两者同”什么东西坚硬也没有人的妄想坚硬,但它毕竟是“阴”在世间法中,一旦确定为“美之为美”,万古也难更移。纵观历代解佛、道诸经的人们,为什么不自主就堕入歧途了?尤其是宋理学,体系不可谓不精致,体验不可谓不深刻,说理不可谓不明白,但终是在妄想中过日子,总是不明“此两者同”的道理,总是认假为真,其体系就不能不是空中楼阁,沙滩大厦。他们不由自主就偏了。说这种妄想是“至坚”是“念念不变异”的坚,比其他任何东西都“坚”,应该是合道理的。

但是“此两者同”,万物及因万物赋形而产生的妄想,与能知的“心”是“此两者同”

“愿力身”虽然无形无相,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为,但事实上他是面对一切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正因为老子的“心”是与一切物、包括一切生命体相对应的,仍是“此两者同”,所以老子合了“道”就是一切万物乃至一切生命体的“主人”了。

“主人”也不是主人,他不过是把自己令众生“归根复命”的愿力,一切众生心,也就是入了万物。万物自然会向“归根复命”转化。

“愿力”也不是愿力,因为“归根复命”莫过是老子在“致虚极,守静笃”中观到的“宇宙——生命”系统的真常实相。“归根复命”是道自身的规定因此“愿力”是“无有”。这个“无有”对应的是“万物并作”。这个愿力一旦被一个人发现了,当下就是入了一切众生心,即入了万物。因为生命是个整体,万物与心,是“此两者同”,一念觉万念觉,一人觉万众觉。自然是“无有入无间”。恰如盐之入水,整个水都成了盐味的水了。不需要找任何间隙就入了一切众生心,也就是入了万物,不管众生心觉察与否。众生的“知”是极有限的,是被无量的“不知”左右的。众生不知愿力身的存在,应是理所当然的事。

正因愿力身是存在于一切众生的妄想中,每当众生想实现妄想时,愿力身就是在其中完成自。在众生的妄想中成就“没身不殆”的愿力身,是东方文化原典作家的本来理想,也是最高理想。佛、天尊、仙中真仙,皆是以这种理想为存在的一种生命体。所以: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但是,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没有多少人能达到,甚至没有多少人能了解他们的生命存在。这便是第十七章描绘的“太上”的真实命运。

“太上”并不是什么美好的事啊!这便是第四十四章的境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