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莫高窟之249、290、297、432、438、439、窟彩塑——北朝(西魏 北周)

 东海若水斋 2016-11-01
敦煌莫高窟彩塑(2)——北朝(西魏  北周)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莫高窟壁画形象。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

  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多采的壁画而成为敦煌艺术中的耀眼部分,但就石窟艺术而言,建筑、雕塑、壁画三者是互为依存的统一整体,其中雕塑部分由于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灵,在石窟中处于显著的位置,因而是石窟艺术的主题。莫高窟因系沙砾性岩石,质地疏松,不宜雕凿,所以佛像多为敷彩泥塑。保存到现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彩塑约729个,其中“影塑”456个。从造型风格的变化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界线。改制前的作品风格较多地保留有外来佛像艺术的痕迹;改制后的佛像造型更多地受中原“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的影响。 

  雕塑在石窟中的位置对整个石窟艺术起着主导作用,窟内壁画是围绕这些塑像而展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一般有菩萨胁侍左右,组成一佛二菩萨的形式组合。佛像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座等,早期佛像以交脚弥勒像为常见。体态较大的佛像通常被置于正壁,以圆雕手法表现,体态较小的佛像被置于窟内南北两壁上端或中心方柱四壁,以圆雕或影塑相结合。形象的位置摆放与与其身份地位密切相关,神或人以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被置于不同的角度,如佛均以 正面形象放置,并有一定呈式化的坐式,显得庄严神圣,菩萨则以半侧方式摆放,胡人则多以侧面形式出现。 北朝后期雕塑组合出现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五身组合,逐渐演以隋唐出现的一铺七身或九身的群像组合。随着有中心方柱的“支底窟”的减少,佛像均以固定的组合模式被置于正壁。这也是外来文化逐渐民族化的过程。   

  敦煌雕塑在制作上分泥塑和彩绘两个过程,所以又称彩塑。泥塑阶段除几个唐代巨佛为石胎泥塑外,一般都是用木头作身架,外面用谷草、芦苇或芨芨草捆扎身架,塑泥一般有两层,里层用草泥粗塑,外层用纸浆泥或棉花泥精塑,塑造完毕,干后上色即完工。影塑部分一般先用模型塑好,然后贴在壁上,经描绘后有浮雕效果,这种工艺兼有彩塑和壁画的功能,使得三维的彩塑和二维的壁画在石窟内的组合更加协调和浑然一体。塑像造型圆浑,形体结构以外来佛像粉本为主,呈式化较强,效果统一完整,但不够精确。造型技巧还保留着石雕手法,没有充分发挥泥塑自身特有的舒展性能。魏晋南北朝时期塑像的形体比例有一个渐进过程,佛像菩萨的身段渐趋修长,至西魏由于中原审美观念的影响,人体比例夸张到高峰。   

  另外在北朝末期的北周,由于北方民族的统一及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在雕塑造型上出现了“面短而艳”的新形式,佛像呈头大,体壮,脸型方阔的特征,标志着莫高窟艺术风格的又一次转变。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纷争动荡不定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不断对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敦煌所处位置虽相对稳定,由于大文化背景的作用对其石窟艺术不断施以影响,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呈现丰富多变的面貌。

二四九窟 善跏坐佛 西壁正龛 西魏

此窟西壁居中开一圆券大龛,龛身较低。这是莫高窟西魏时期新出现的洞窟形制。龛内塑善跏坐佛,高二四0厘米,火焰纹背光。龛内南北壁及龛顶两侧各画供养菩萨十二身,飞天二身,及婆薮仙、鹿头梵志。龛楣画忍冬、伎栾、化生和禽乌,上接窟顶西披,下承束帛龛柱。龛外两侧画供养菩萨和飞天,上方为天宫伎栾,左右胁侍塑像均已无存。现存背靠南、北壁两端的二身菩萨塑像,均经后代改塑,原貌尽失。东壁残毁,南北壁大体保持自上而下为天宫伎栾,千佛,药叉的格局。中层千佛中央各画说法图一铺。

四三二窟 善跏坐佛 供养菩萨 中心柱东向龛 西魏

此窟后部屮央有屮心塔柱,塔柱东向面开一大型圆券龛,内塑善跏佛像。佛像身后饰火焰纹背光,两侧画供养菩萨、飞天。龛楣饰忍冬、化生,龛楣两端饰彩塑翼龙,下为缠莲柱。龛外两侧塑胁侍菩萨。

四三二窟 胁侍菩萨 中心柱东向龛南侧 西魏

这尊彩塑高一二二厘米,面相略平而丰满,呈国字脸型,头戴三珠宝冠,两耳饰坠,顶配璎珞,长巾自腹前打结,轻轻从胸前搭于肩后,绕过肘、腕后垂于两侧,裙裾合身熨贴,比例匀称自然,属敦煌两魏彩塑中不多见者。

四三八窟 善跏坐佛 胁侍菩萨 西壁正龛 北周

此窟前部已塌毁,西壁尚完整。正龛内塑善跏坐佛,龛外两侧塑胁侍菩萨各一身。塑像风格造型与前代迥异。其中右胁侍立像髙一五二厘米,是北周彩塑的代表作之一。西壁龛内画供养菩萨、弟子和飞天,龛外画供养菩萨和飞天,南北两壁均为千佛,下部画供养人,药叉。除千佛外,多已褪色、漫漶。顶部原绘故亊画,尚隐约可辨。

四三八窟 胁侍菩萨 西壁龛南侧 北周

西壁龛南侧右胁侍菩萨,衣冠服饰与四三二窟菩萨相接近。但高鼻梁,鼻尖略带内勾,在造型上呈现出明显变化。此像两腮丰满,朱唇含笑,身材不再是修长型。颈顶开裂处可以看出头部是模制后安装上去的。

四三九窟 佛、弟子 西壁正龛 北周

此窟大部分已塌毁。西壁开一龛,内塑善善跏坐佛,两侧塑弟子,龛外两侧塑胁侍菩萨。龛内外壁画供养菩萨及背光均已漫漶 。南北两壁残存伎乐天和千佛,窟顶西南角残存的壁画中有禅僧形象。西壁彩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是莫高窟北周时期新出现的雕塑组合。

四三九窟 弟子迦叶 西壁龛内北侧 北周

此窟西壁龛内北侧塑像为弟子迦叶像,也是莫髙窟现存最早的迦叶造像,高九十七厘米。迦叶,是佛的十大弟于之一,年长, 称头陀第一。此塑像造型独特,连锁眉,眯缝眼,勾鼻,作微笑状,是一尊身形瘦削,和蔼可亲的老者像。

二九〇窟 胁侍菩萨 中心柱南向龛西侧 北周

此窟中心柱南向龛右胁侍菩萨’髙一二六厘米。塑像肌虏洁白,聪明俊秀,是北周彩塑艺术的代表作。

二九七窟 羽人 西壁龛楣侧 北周  

此窟龛楣中部塑交龙托珠,两侧浮塑羽人,现仅存北侧一身,高五十厘米。据中国古代神话,羽人乃仙人,“臂化为羽”,乘 龙升天。从这个洞窟龛楣装饰反映出佛教思想与中国傅统神仙思想在当时的相互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