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之桂枝汤

 永远回归大自然 2016-11-02




浅谈《伤寒论》之桂枝汤

伤寒论








“ 研习《伤寒论》已有一段时日”,每每翻阅都会带给我新的体悟,使我又兴奋又困惑,也让我不断地去思考、学习、钻研。《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传承《汤液经》成为一门普世之学,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当时百姓及后人留下了数百支宝贵的经方。

桂枝汤

而桂枝汤作为仲景群方之魁,在《伤寒论》中以本方及其加减方的形式反复出现。其变方之多是其他方子不可比拟,所以被历代医家广为推崇,并被誉为古今第一大方。



在细述桂枝汤之前,不妨先谈一谈何为伤寒。
伤寒,即伤于太阳寒水经。人身分为六个层面,由表至里依次为:太阳(即太阳寒水层,以卫气为主,人体的津汗系统)、阳明(以营气为主,为胃肠系统)、少阳(水火之道,处半表半里,为三焦系统)、太阴(主人体水液代谢,为体液系统)、少阴(即血脉系统)、厥阴(即精路系统)。六淫邪气自外而入,首伤太阳。太阳寒水经伤于六邪,故名伤寒。


所谓“两精相搏谓之神”,人身之疾病,必主客相搏。主体为人身正气,而客体则为淫邪之气。人之所以生病,并不是真的有外邪进入了人的身体里,而是势均力敌时,机体对外的应激反应。人体的一切应激反应都是为了保护人体,有时应激过度,譬如玄府闭合太过,导致体内聚集了很大的热,散不出而发热。   


《内经》云:“夫精者,人之本也。”人出生时先天禀赋不同,有的人弱,有的人强。伤寒之病,以人为本,人以精为本,天赋人精不同,所伤也有异。小孩常常容易应激过度,高烧不退却精神依旧良好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大人的应激反应往往就不如小孩激烈,因为精气不足了。


也有两种人是不会生病的:一种是体格极强的,外邪过来无法生存。另一种则是生不起病的弱人,最极端者便是死人,即使腐烂了也不会发热。


所以养生主要就在于藏精。先天之精很难改,全有赖于后天调养。而治伤寒法,只在于如何把机体内外玄府的变形回复正常。当然,一味的自伤,最后机体也不会发热,很明显,这有违我们治病之初衷。辨别最终的治愈,只有一条:生存质量。

分类
 对于伤寒引起的发热,主要有三条:伤寒、温病、瘟疫。

伤寒属于客体病。外邪侵袭机表,身体出现应激反应,玄府闭合,而体内生化仍在继续,生化热散不出,涵于水中,表现为发热。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正常,但客体使玄府闭塞而发热


温病则是属于主体病,人身玄府开合正常,即散热正常,但体内生化太过,所产生的热无法及时散出,热便有了剩余,从而表现为发热。


瘟疫的病因主要在于小虫子(即现在所说的细菌,病毒等)。治疗这类疾病,《伤寒论》中的治疗思路主要为改变体内环境,使病菌无法生存。


这便是伤寒中的三大主类,当然还有纵向的六气分类等,在此便不一一论述了。

 


《伤寒论》中桂枝汤本方适应症“太阳中风”则为其中的温病之初起。
先看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在脉学中,寸为阳,尺为阴。太阳蓄能发热则寸脉浮,汗出津液亏则尺脉弱。中风之脉缓则说明里面压力稍减少,脉势不强,以其玄府开而又汗出故。玄府开,汗自出,热量随汗被风带走,则其人恶风。又其人生化之热常过,相火上冲,肺气不利则鼻不通畅,相火冲胃而无物可吐故干呕。宜桂枝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此亦为太阳中风之证,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汗出恶风,而后者则为无汗恶寒。见此中风之证,则用桂枝汤。


再看药方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桂枝,枝为条,有条达之性,主通血脉。又可壮心阳,可强心而行血脉走四肢。强心谓补中,行血脉走四肢谓益气,故曰解肌。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因其味辛而且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 。


芍药功在收敛相火,敛血入肝,补其津液。


桂枝辛温助卫阳发汗,芍药酸收助营阴止汗,两药相合,在于通过桂枝助卫阳、发汗之功,使外邪随汗而解;通过芍药的助营阴止汗之功,保护营阴不致被再度损伤。二者配合乃发汗之中寓敛汗之旨,矛盾而又统一。


甘草大枣之配以生津,又借生姜辛散之功效散布于身。此谓津液之微补。


芍药则借甘草酸甘化阴以布脾精,又借桂枝之力云雨于身此谓津液之中补。


此方一阴一阳,一表一里,敛其相火同时又补其津液,发汗中又寓敛汗,谓之阴阳平衡,乃调节人身体阴阳之气之妙方也。

观其方后注,也别有门道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  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方,虽药有五味,然必要有热粥之力相助,补益营卫之意。汗法皆以微微似汗出,不可过汗,防津液之伤。不汗更服,以续药力,汗后不可再服,过尤不及,变证出也。以胃气为本,难消化之物禁之,恐食复也。     

中风之证,为温病之轻证,相火已起而津液未伤,当急以收敛相火生津为要。人身天机自动,相火敛,阳气复,则机能自恢复。所以治病之要,就在调节其平衡,以待自复。桂枝汤便有此功效。


仲景方约二百余首, 桂枝汤及其加减变化而出者,有三十方左右,约占七分之一。其中无不体现出其调和阴阳之治疗思路。因此能真正掌握桂枝汤之精意,对伤寒的学习思过半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