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泥塑佛像是如何制作的呢?

 孤虚旺 2016-11-02

泥朔佛像

泥塑在古代比较常见由于用料的特殊性曾经辉煌过几千年,以前佛像生产是非常难的,古代生产力比较低,进行佛像创作的人员不是特别多,工具与生活条件都有限。特别是大型佛像,普通人家根本无法使用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造价昂贵,而且需要非常先进的生产工具与非常高超的技术的雕刻师傅。但是使用泥朔佛像就非常简单了。

泥朔佛像使用泥这种材料,资源丰富,而且不必考虑原材料对佛像大小的影响。泥朔佛像取材容易,再请专业的雕塑师设计生产,其工具简单就是竹子制作的一些就可以完成。因为这些因素让古代生产佛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古代很多遗留下来的佛像有好些是泥朔的佛像。

泥塑佛像厂家,一般都是生产大型的泥塑佛像,而且这种佛像都还非常大庄严佛像的。泥塑佛像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生产周期短,取材容易,更符合现代环保观念。

 

泥塑制作过程泥塑制作过程

 

泥塑过程

用于泥塑像的胶泥必须是上好的塑泥,要求胶泥光滑细腻,有足够的粘度,在塑像风干的过程中不致于发生皱裂和变形。和泥前,先用筛子把土筛一遍,筛去小石子。当然为了避免笨重,塑像一般都是空心的,并且为了加固塑像的外壳,使得塑像有一种内在的粘着力,不会散架,和泥时要加进一定量的毛边纸(类似现在用的蒲毛之类——译者注),纸的用量是整个塑像外壳用料的三分之一。最后将捣碎的石渣和木质纤维同掺有毛边纸的胶泥揉合在一起。


  大多数的泥塑都是用一个厚木板作为塑像的“脊柱”来支承重力。塑像时一般从下部开始塑起,塑像泥壳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当然有时也是根据塑像尺寸的大小来决定泥壳的厚度。大的塑像使之干燥的办法是在刚塑的湿塑像腹腔里放置一盆大小能容于其中的炭火盆。按照塑像的惯例,在整个塑像尚在塑造的过程中,常常用一块湿布盖住尚未完工的塑像,一直盖到这座塑像最后完工时为止。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塑像干裂,二是为了隔天再塑时,塑像表层也是潮湿的,有利于新旧茬口的粘接。
  雕塑家们雕塑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一根木制的、铅笔状的木棍,藏语叫“代万”。“代万”有两种规格。在“代万”的两端各有一个互相平行的铲面,有的铲面还刻有互相交叉的印槽,雕塑家就用这种工具来塑造佛像的泥壳。另一种“代万”铲面则是光滑的,佛像的泥壳成立后就用它来最后抹光。
  一些佛像是带有底座的,如莲花状底座、乘马状底座等,如果要往佛像腹内放进一些圣物的话,这就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在佛像的后背开一个供出入圣物的开口,开口都配有能关紧合缝的开口盖。

用泥塑制作面具

       要说明面具的制作是非常容易的,它往往按下列程序进行。
  面具的模型是用泥做成的。小心翼翼地做好泥制模型之后,让它彻底风干,在干后的面具模型表层上敷上掺有由液体树胶和面粉熬制而成的柴薪混合物。然后用一小块干净的布仔细地把面具泥模包好,要让这块布把面具泥模的表面全部裹贴严实,然后再敷上一层柴薪混合物,同样用另外一块包布把模子仔细地包好,这样的工序大约重复进行四至五次,最后,将裹好的面具模型放置一边使其自然干透。待其干后,用棍子敲出包在里面的泥模,这样,成形的就只有原先裹上的衬布和胶状混合物,藏语叫“热赛”,就是用布、树胶和面粉做成的一种面具,做好之后,便可把它用一般彩绘的方法彩绘成这种面具,最后再上一道清漆。“热赛”面具的牙齿也可能或者是必须用珍珠或者贝壳做成。 
  实际上也有就用泥本身作材料并经彩绘的面具。但数量不多,且被人们认为是劣等面具。 
 

其他泥塑

  其他的宗教内容的泥塑,较为著名的还有“擦擦”。
  这些泥塑或者是塑造一些上师、神灵、佛陀、菩萨、佛塔,神灵等象征性供品浮雕;或者是塑造一些小型的佛像和带有佛塔的“佛塔小山”。“擦擦”的浮雕是用硬模挤压而成或用单面凹凸板模压而成,小型泥佛和“佛塔小山”则是用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软模的一种模子做成。 
  在西藏,人们为积善业的目的而大量制作“擦擦”这种小型泥塑是相当普遍的,有一种叫做“擦康”的类似民间房屋的建筑便是为了盛放“擦擦”而建造的。在“擦康”放满“擦擦”之后,再用墙把它围起来。“擦康”一般坐落在大路中央或者交叉路口,在去朝佛的路上,也可以看到沿途都摆着一行行“擦擦”,有时也可以把“擦擦”作为放进大佛像腹腔或佛塔中的圣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