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列举儿时最喜吃的零食,沿街叫卖的糖葫芦是一定不会落下的。糖葫芦那晶莹剔透的外观,酸中透甜的口感受到许多小朋友的喜爱,也成为许多成年人的美好记忆。在很多人眼中,说到美食总会联想到酸、甜,而药则往往让人想到辛、苦。不过大家是否知道,这酸甜可口的糖葫芦的诞生并非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恰恰相反,糖葫芦最早是用来治病的。 相传在南宋时期,在一次宴席后,宋光宗赵惇的爱妃突然得了怪病,脘腹胀痛,茶饭不思,身体也日渐消瘦。当时在朝御医一致认为这是体虚所致,于是用了大量的名贵补品,但都未见好转。眼见爱妃面黄肌瘦,身子一天不如一天,宋光宗十分着急,无奈之下只得全国张榜寻医。这时,有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在为贵妃诊脉之后,却说“贵妃的病并不严重,只要把山楂与冰糖一起熬制,每顿饭前吃个五六枚就可以了。”听完后,宋光宗有些恼火,这当朝太医用了这么多名贵药材都没有用,这普普通通的山楂能有什么用。但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按照郎中的要求给贵妃吃了。出人意料的是,贵妃在吃了之后,胃口开始变得好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美貌。后来这种做法流传到了民间,老百姓又把山楂一个一个串了起来,就形成了如今的糖葫芦。 那么名不见经传、毫不起眼的山楂何以能治好这个贵妃的病呢?虽然贵妃从表面上看,身体消瘦、面色萎黄等显现出体虚的表现,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自当应用一些补益药。但为什么她应用了哪些名贵的补益药反而没有效而日渐加重呢?这得从其发病开始说起。贵妃的患病突发于一次宴会之后,并没有明显的发展过程,而就体虚而言,往往有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那就说明,贵妃的病症主要与其所参与的宴会有关。可以想象,王室宴会肯定少不了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而为了场面应酬的需要,贵妃也难免饮食超常。由此推断,贵妃得病主要是由于过食而损伤脾胃。脾胃受损,导致饮食不能及时消化、吸收与运化而积滞于肠胃,从而出现腹胀腹痛、不思饮食等。因此,在治疗上首先应当消化积滞的饮食,同时兼顾健脾开胃。如此,积食得消则肠胃通畅,腹胀腹痛自然解除;脾胃功能正常则食欲大振。如只认为是体虚,脾胃虚弱,而一味应用补益药,反而加重脾胃的负担,越发积滞严重,那疾病怎么会好?山楂一药长于消食化积,又能健脾开胃,加上与冰糖同煮,口感更加美味,贵妃的病自然而然就好了。 山楂为药、食、果三用之品。在日常生活中,山楂的鲜果品,或是与山楂有关的蜜饯,如山楂片,山楂糕受到许多人的欢迎,也有用干品山楂泡茶饮用的。吃过山楂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甘酸开胃。因而山楂最核心也是最具特色的功效就在于消食开胃,非常适用于过食所引起的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山楂在消食开胃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功效不能不提,那就是导滞。其应用特点在于它不但能消化食积,还能促使因食积引起的积滞消散,因而被认为具有行气化瘀的作用,而可用于气滞血瘀病证。故山楂的功用特性可以概括为“消、导”两个字,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积滞 山楂的消食化积作用特点在于“作用强、应用广”,临床上可以用于一切类型的饮食积滞,无论是过食高脂肪、高蛋白的“肉积”还是过食米面的“谷积”、“面积”都可以应用,单用即效。相对来讲,与其他消食药相比,山楂的消食作用对因过食脂肪、蛋白类的“肉积”效果更好。 2.食欲不振 山楂的酸甘之味既能生津养胃,又能健脾开胃,增加食欲。因此,除了用于饮食积滞以外,还可用于非因食积而出现的食欲不振,这一用途扩大了山楂的临床应用范围。 3.保护脾胃 在与一些可能对脾胃有刺激或损伤的药物同用时,山楂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脾胃,避免或减少其他药物对脾胃的损伤。 4.气滞血瘀证 山楂的这个功效在现代越来越受重视,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可以用于多种气滞血瘀的病症,如血瘀头痛、胸痹心痛、痛经、跌打伤痛以及肿瘤等。 值得指出的是,山楂目前对一些代谢性疾病如脂肪肝、肥胖、高脂血症以及高粘血症等有一定疗效,而这些疾病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呈现多龄化、低龄化倾向,这就极大地拓展了山楂的应用范围。 当然,山楂虽然美味且方便易得,价廉物美,药食两用,但也非人人可用。如是胃酸过多、月经量多等就当慎用。 由此可见,从治病到美食,在这简简单单的糖葫芦背后,也隐藏着不少中医中药的学问。这就是中药文化,它有些时候可能显得阳春白雪,不为俗人理解,但只要用心观察生活、细细发掘,其实它就在你我身边,或许就在某户人家的餐桌上以食物的形式诉说着它的药用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