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了此文,再也不拿孩子跟他人相比了

 明云岳 2016-11-02

孩子需要榜样,但更需要同伴;孩子应该思进取,但更应该有自信。教育工作者经常做的事是,不断给孩子找榜样,找对手,这本意是好的,但实际效果是,孩子容易有挫败感和自卑心理,而且长期生活在重压之下,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在我看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平常心看待资质、个性各异的孩子,这显得更重要。


 我曾教过一个女生,高一至高二上学期成绩一直很优秀,到了高二下学期,成绩就开始下滑。经观察,这个女生上课开始会走神了,容易趴桌子了,放学后也不再跟同伴说说笑笑地走向宿舍,而是常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发呆。于是我找她谈话,并拿出成绩排名表,指着几个排在她前面的学生的名字说:“你看,这几个人过去都排你后面的,现在走到你前面去了,什么原因,能告诉老师吗?”女生沉默一会儿,然后哭着冲我喊道:“我笨,我没用,行了吧?”“老师不是这个意思。”我解释。“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就是设法证明我很笨吗?”就这样,谈话刚开始就终止了。我知道再谈下去,恐怕效果反而不好,不如先冷却。以后我注意到,这个学生开始喜欢请假了,今天说肚子痛,明天说鼻子不舒服,只要见有老师进教室,她就咳嗽,擦鼻涕,桌子上堆一堆的纸巾。


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这个女生其实一直是追求上进的,但随着数学难度加大,很难追上了,就开始焦虑。知道了这种情况,我就想换种方式和她交流。我写了一张纸条给她,夹在一本人物传记的书里。在纸条里,我对她目前的名次表示理解,我告诉她,每个人都会遇上困难,每个人都想解决困难,但这是难以强求的,希望她通过看书来调节自己。后来,不知何时起,这个女生不再做出那些反常的动作来引人关注了,也慢慢地回到那个性格开朗的她了。估计许多人看到这里最关心的是,她的成绩提高了吗?其实在我看来,早点回到她本来的状态,这就是最好的进步,并非一定得拿成绩来证明。实事求是地讲,她的成绩有回升,但并不是特别出色,当然,还是考上了本科学校。我知道有些人拿起笔来写论文时,会将结果杜撰为:后来她考上了某某名牌大学!我不是在写论文,我只想记录校园里真实的案例,供有需求的人参考,我也不认为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成绩提升的幅度有多大。


那改变这个女生的是什么呢?是那本人物传记的书——这是她上大学以后告诉我的。她说,当时她真正面临的困难是她失常的心态,不敢面对困难,害怕被人嘲笑,她宁愿让人知道她身体不好,也不愿让人知道她脑子不好用。看了书之后,她决心勇敢面对这一切,能学成什么样儿就是什么样儿,尽力就好,面子并没有那么重要。那在这件事中,我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将适合她这种心境下看的书递到她手中了,举手之劳,如此而已。所以,有时我们教育工作者并不需要做太多,你越是着急,越是和处于困境中的人较劲,结果可能会越糟。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唤醒,你想急于找个模板给她,让她对照着整改——那是工厂该做的事,而不是学校该做的事。也许你会问,假如这本书到了她手中,她不愿去看,你又能怎样呢?那我可能有意无意地在班上提起这本书,希望她有一天会去翻一翻。要是她不翻呢?或者翻了也看不进,看进了也不愿改呢?那我也没别的办法了,顺其自然吧,医生治病也是有概率的,手到病除在现实中也是没有的吧?


我曾在父亲的空间看到他写的这么一件事儿。他说有一次他孙女(我的侄女)跟同伴做迷藏,孙女藏的最隐秘,整个下午同伴都没找到她,最后还是她自己从柴堆里钻出来的。父亲问她,你是不是感觉自己特厉害?是不是特开心?谁知孙女说,一点儿都不开心,别人在外面说笑,而我一个人藏在里面,被蚊子咬死了!


我们为什么还不能接受平凡和平淡呢?只有那样我们才会活得更开心,更快乐!

我认为,抛开个体,从整体看,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才是和谐的境界。虽然我们身边不乏特别优秀的个体,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应该是对大多数人的教育,是平民的教育;只培养一个天才,不算教育的成功,培养一代有用人才,才是教育的辉煌。培养平常人,应该寻求平常的方式。

平常的即折中的,折中的即艺术的。太爱是溺爱,太狠是虐待。我反对纵容,更反对严酷。要纵容很容易,不管不顾就是了;要严酷也很容易,稍不如我意,就一巴掌扇过去,又解气又见效。但这些都不是好方法。纵容孩子是一针麻药,让孩子在快乐中葬送了前程。而体罚孩子是一剂过量的西药,效果来得快,副作用却更大,一旦产生抗体,那更麻烦,意味着无可救药了。不是吗?一开始给他一巴掌有效,后来要踢他一脚才行,接下来只能用棍棒打,棍棒都无效了,那你只好一刀砍过去。所以最好是爱而不溺,严而不酷,要把握这个度,这才是艺术,才是最难最难的。

有的学者鼓吹赏识教育,但超出平常范围太远,走了极端,弊端早已被人发现。学习差你表扬他守纪律,调皮捣蛋你表扬他聪明,这种言不由衷的赞扬一旦被孩子揭穿,就丝毫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了。孩子一旦把听好话当成了习惯,麻烦就更大,以后他再也承受不了半句批评了。就算你能一直表扬他,但你无法让他的同学也来表扬他,无法让他以后的同事、老板都来表扬他。没有批评,表扬就会失去魅力。赏识并非不好,而是要真诚,要和批评相结合,要能掌握火候,这才是艺术。


有的倡导苦难教育,但也要点到为止,不去复原过去的苦难。如果硬要让孩子也去体验过去行军打仗、“上山”“下乡”的日子,那就是让苦难延续,这不是和过去宣传的“今天我们多吃苦,是为了后代不吃苦”相悖吗?当然,偶尔让孩子体验一下干农活的辛苦,或是以其他方式让孩子略微尝尝生活的艰辛,那是很有必要的。


教育不能走极端,走极端的,都超越了平常心。溺爱出于赎罪心理,体罚出于功利心理。一个没时间陪孩子的父亲,容易溺爱孩子,老是觉得心里愧疚,想方设法要给点补偿,所以一旦见了孩子,疼都来不及,还会打骂吗?一位天天管孩子做功课的母亲难免会体罚孩子,因为她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就应该成倍成倍地从孩子身上得到,可事与愿违,刚刚讲过的题孩子又忘了,所以气就不打一处来,忍不住就打了。一味地表扬,那是出于欺骗心理,硬把缺点当优点来赞美。不在教育一线的人才会提出这个哗众取宠的观点,学校教育中并不适用,因为你教育的是一批人,他们站成一排,高矮胖瘦已一目了然,你违心地赞美不是很容易被孩子们戳穿么?过火了的苦难教育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过去我过的是非人生活,今天也要让你们这群熊孩子来尝尝滋味……如此种种都不是平常心。


平常心是适可而止,像一个恰如其分的形容词,像一条黄金分割线。面对孩子,既不任其自生自灭,也不会揠苗助长,而是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去寻找突破的空间。如果是小草,你设法让它更嫩绿一些;如果是花朵,你设法让它更艳丽一些;如果是大树,你设法让它更挺拔一些。培养一千个人,应该有一千条途径,谁想寻求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谁就钻进了死胡同。

那我们身边的那些榜样用来干什么呢?我们可以将他作为一种仰望的高度,你可以让不同情况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去接近这个高度,而不必让所有人登上这个高度,因为事实上,我们谁也没有见过一座只有山顶,而没有山腰和山麓的大山。

于都最具人文氛围的门户社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