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教育拒绝功利

 hankagou 2016-11-02
  昨天,一位朋友发给我一篇文章,看后深有同感,现转发如下。

 

教育拒绝功利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研中心  刘道溶

 

    每次在给初三学生做考试心理辅导活动的时候,我总爱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我提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们为什么要参加中考?”。

    我的问题简单,学生回答得也干脆:“当然是为了读高中?”。

   “读高中又是为了什么?”我接着问道。

   “考大学啊”学生从嗓眼里挤出这四个字。

   “上大学又是为什么啊”,我紧追不舍。

    学生被问得有点不耐烦了,拿疑惑、不屑的眼光望着我。再就有学生扯着嗓子喊到,“上大学就是上大学!”

    “那你们想过读完大学之后会从事什么职业,或者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吗?”我再次大声发问。

    学生彻底地被我问倒了,现场一片寂静。

    在我近几年的记忆中,只有一个男同学站起来,用不高不低的声音说:“我的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

    然而,科学家仅是一个“专业荣誉称号”,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职业,养动物的人、种粮食的人、研究原子弹的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我曾试着与学生讨论:“假如大家还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年龄,你们能说出自己有什么理想吗?”

    学生们使劲地点头,我却有点心酸。

    l、孩子为什么会丧失理想?

    不谙世事的小孩总爱睁大一双眼睛寻觅周围的一切,大脑会长时间处于警觉状态——观察、思考与应对。

    再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大狗和小狗,不难发现大狗在公共场所往往处乱而不惊,瞎叫唤的大多是小狗。大狗不爱叫唤是有其充分的理由的,因为它自以为有足够的智慧去应付一切。小狗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客观世界有太多的不确定感而保持高度的警觉。如果小狗会开口说话,我敢打赌它准会像3岁的小孩一样会有许多个“为什么”要问。

    可以说,小孩与小狗具有许多相同的心理特质,即对客观世界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索世界的愿望。

    也可以说小孩与小狗都曾胸怀远大理想,有志去创造世界或改造世界。

    那么,孩子的理想究竟是怎么丧失的?

    2、谁折断了孩子理想的翅膀?

    数年前,看到中央十二台“对话”节目里的一段北京大学校长与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的对话。主持人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请两位校长作答,当要求两位校长写出学校最杰出的五个毕业生时,耶鲁大学校长写出的五人中的三位是以其政治才华突出为由,一位是学者,还有一位是演员。这些人被选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和魅力。而北京大学校长写出的五人无一例外地都是学识渊博、精通学问的各类科学家。

    设想一下,如果学校以培养科学家为终极目标,有多少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又有多少孩子胆敢说出自己要做一名水泥工或做一名大厨的理想呢?

相信教育的功利性倾向在这里已体现得非常透彻了。

    功利,功利,急功而近利。学校教育有太多的功利因素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就会让人们失去理性,发疯似地追逐“短期效应”,将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童变成考试的机器。

    一位不愿意变成考试机器的15岁小男生在作文中写到:我们学校是一个养猪场,老师是饲养员,我们是小猪崽子。老师整天就想着怎么把我们这些猪养得又肥 又胖,以便卖个好价钱。

    教育一旦变成功利性的工具,受害的恐怕还不仅仅是学生,教师的良知、师德与理想也受到无情的鞭挞。

    当孩子不再以“为什么”开头向老师发问的时候,他开始丧失了理想;

    当孩子不敢问老师“为什么”的时候,他已经丧失了理想;

    当孩子心里再没有什么“为什么”的时候,他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理想了。

    3、教育拒绝功利

    有人发话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只教会了孩子两个字:厌学。

    一个人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会怎样?一大群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会怎样?倘若全中国的孩子都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又怎样?我低头思忖着半天再也不敢接着往下想。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阿特金森做过的一个实验,他把80名大学生随机分成四组,每20人,给他们以同样的解题任务。明确告之,第一组只有成绩为第一名者能够得到奖励(概率为1/20);第二组也只奖励成绩居前5名者(概率为1/4);第三组则奖励成绩居前10名者(概率为1/2);第四组则成绩居前15名者都可获得奖励(概率为3/4)。

    结果表明,第三组成绩最好,其次好的是第二组、第三组,第一组和第四组的成绩比较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成功率的高低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当成功可能性为50%左右时,人的心理往往是:虽然有失败的可能性,但如果努力的话,同样具有成功的可能性。而偏低的成功可能性降低了学生成就动机,导致学生心理倦怠和挫败的情绪体验。

    我的另一番理解是,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势,都有成功的心理需求,但当他在行动之前就断定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极小时,很难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导致对活动缺乏兴趣和低效率。由此也可以解开老师们心头的一大困惑,就是怎么有那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提不起来。

    功利化教育迫使教师举起鞭子把孩子往成功率极低的考试高分段上赶,赶跑了孩子的童年与梦想。

    一位拿到美国绿卡的朋友告诉我,在国外留学的中国男孩子的处境比女孩子要艰难一些。看我一副不解的神情,朋友大声道:“因为他总是坐在球场的看台上。”

    我顿时领悟了:总是坐在球场的看台上的中国男孩子的身上一定涂满了功利教育的色彩:懂得应付考试、有十级钢琴考级证书......但这些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技能素质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赖以生存的体能素质。

我推测,如果把成绩好和成绩差的中国男学生统统都拉到球场上,他们会重新插上理想的翅膀吗?

    我又推测,乐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美国女学生一定都充满了自我理想。如果中国的女高中生也像美国的女高中生那样:打垒球、踢足球、攀岩、划龙舟,等等。那是否能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已开始变得不再功利。

    孩子要有理想,教育必须拒绝功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