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瓷器?(四)(6)

 一山堂123i 2016-11-03

4五彩—宣德时的五彩,严格讲应称为“青花五彩”。宣德青花五彩器既是对元代五彩与明初洪武五彩的承袭与发展,也是后来成化斗彩的前身。

西藏萨迦寺所藏的一对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撇口,垂腹,收底,圈足;里口沿以青花藏文为饰;器心绘莲池鸳鸯,外口沿饰青花云龙纹,腹壁绘出水芙蓉和鸳鸯纹;器底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官窑六字款。花鸟纹分别以红、黄、绿、绛紫诸彩点饰。色彩清新、明快、艳丽,属罕见珍品。

······

5)、胎釉特征及款识

1胎釉特征

宣德时期,瓷土淘炼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缜密坚硬。永乐胎体则细润有余而坚硬不足。所以,同样大小的器物,宣德器较永乐的为重。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则大部分是釉底。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

宣德的高温色釉器物中,也都具有釉面橘皮纹和气泡聚集现象,少有例外。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2款识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6)、鉴定要点

1宣德造型总的特点是凝重浑厚,同类器型比永乐重一些。器型品种繁多,居明代之冠。

2宣德器胎质细腻,多细沙底,琢器接痕处理较好,基本不露痕迹。

3宣德釉面的突出特点为橘皮纹。青花器物釉面呈亮青色,釉面均很细润。

4纹饰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的雄状威武闻名,更是明、清两代之冠。

5宣德青花有三种青料:进口的“苏麻离青”,国产青料和两者的混合青料。其中“苏麻离青”最为常用,所绘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后期青花色调或浓褐或灰暗,少晕散和斑点。

6官窑器物署有年款的较压力时为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个别也有四字楷书款或采用篆书的;署款位置不定,器物全身各部均有书写。

7器足形式多样。琢器多细沙平底宽器足,无釉,无旋痕,常泛火石红。瓶、罐类有台阶形底,连续上凸,为宣德时所创。斜坡式盘底,盘心微微下凹,浅圈足,外墙内敛,里墙作斜坡状。另外,还有齐平足、平底高足、卧足、外墙内敛圈足、直墙圈足等等。

愿我所学经验能够帮到广大藏友,小编微信:15102119113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