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下十一)

 道佛儒医旧葫芦 2016-11-03



41.发热伴心动过缓案

潘某某,男,30岁,农民。2007823日就诊。

患者发热月余,体温37.5OC左右,初始为外感,曾在当地应用中西药物治疗月余,病情无明显改善,身体乏力逐渐加剧。心电图报告:心动过缓,心率52/分钟;血常规化验淋巴比率升高。现症见:气短懒言,胸闷,头晕,舌淡苔白,脉左手沉迟无力,右手脉浮紧迟、重按无力。证属太少两感病,治宜温阳解表,方用再造散加味,药用:

党参30g,附子20g(先煎30分钟),黄芪30g,桂枝10g,炙甘草10g,羌活10g,防风10g,川芎10g,白芷10g,香薷10g,苍术20g,白术20g,细辛10g

用法:水前服,每天1剂。3剂。

二诊(826日):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心电图报告恢复正常,心率达63/分钟。病消大半,但病人仍然身困乏力,精神打不起来。再进原方3剂。

三诊(830日):病渐好转,但精神仍然不太好,且有头晕,上方加石菖蒲20g,天麻20g。再进3剂,以资巩固治疗。

【按语】患者低热月余,一派阳虚阴证之表现,询问病史,得知外出打工,酷暑盛夏,挥汗如雨,乘凉饮冷,外内合伤;大汗亡阳又伤阴,有形之津液可速补,无形之阳气却难骤回。内伤饮冷,中阳更伤,外感寒邪,内外皆寒。从而形成太少两感证,治从温阳解表,方用再造散加味而治,补阳气、祛寒湿,方药对症,效果立显,心电图3剂药后恢复正常。但身体乏困难以速解。因此,原方加减调节,使身体逐渐复元,才能得以彻底康复。

 

42.发热伴白细胞增高案

赵某某,男,40岁,农民。2007912日就诊。

患者发热月余,超初为感冒风寒,化验血白细胞升高,曾经反复应用抗生素月余,白细胞不但不降反升,升到15.7×109/L,而且体温37.7OC,白天高而夜晚可恢复正常。现症见:畏寒肢冷,恶寒发热,气短懒言,纳呆腹胀,体温在过度活动后也可升高,舌淡苔白,脉浮弱重按无力,以右脉为甚。证属阳虚感寒,治宜温阳解表,方用再造散加味,药用:

党参30g,附子10g,黄芪30g,桂枝10g,炙甘草10g,羌活10g,防风10g,川芎10g,白芍10g,细辛10g,苍术30g,白术30g,香薷10g,藿香10g,佩兰1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3剂。嘱其停用所有中西药物。

二诊(914日):服药2剂,发热已退。1剂药因煎糊而无法服用。自感服药后,身困乏力昏昏睡上一觉,起来后精神大振,畏寒肢冷明显减轻,恶寒发热消失,偶有头晕。化验血白细胞:7.5×109/L,恢复正常。1个月来未有的好现象。上方去藿香、佩兰,加石菖蒲、天麻,再进3剂。

三诊(917日):服药后,舌脉如常,恢复如常人,一切良好,要求巩固用药,以强身健体,嘱其服用小柴胡颗粒、附子理中丸进行善后调理。

【按语】外感发热、白细胞增高,一般都认为是有感染的表现,可抗生素用了月余,不但白细胞不降反而上升,这里面显然是正气不足之表现。究其原因,白细胞是人体正气抗邪之表现,全身畏寒显著,很显然是阴证一派不足之象,可白细胞仍然居高不下,显然是机体抗邪不足而做出的假象反映。因此,治用温阳解表之法,2剂药后,正气充足,邪气自退,假象消失,而白细胞自然下降为正常。中医分析化验结果,要辨其病人的虚实、寒热、阴阳,当热则热,当寒则寒,应遵守“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之原则,而不能看化验结果而妄用苦寒清热之剂。

 

43.产后身痛麻木案

王某某,女,30岁,农民。2007720日就诊。

患者产后由于休息不当,加上早期摸凉水及过度活动,逐渐出现全身及四肢间断性麻木,开始未引起重视,后来进行性加剧,2年来曾进行多种检查及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且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现症见:四肢麻木,冷痛,天阴下雨天气及冬季明显加剧,畏寒肢冷,身穿衣服明显比常人多一倍,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证属阳虚阴盛,经脉痹阻,治宜温经活血,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药用:

当归30g,桂枝30g,白芍15g,细辛10g,炙甘草10g,通草6g,吴茱萸10g,木瓜30g,鸡血藤30g,附子1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3剂。

二诊:服药之后,疗效平平,病重药轻,上方加附子为30g(先煎),全虫10g,蜈蚣2条。6剂。

三诊:症状大减,再进6剂。

四诊(922日):症状基本消失,偶尔出现轻微麻木。要求巩固治疗:

当归30g,桂枝50g,白芍15g,细辛10g,炙甘草10g,通草6g,木瓜30g,吴茱萸10g,鸡血藤30g,附子30g(先煎),全虫10g,蜈蚣2条。6剂,隔日服1剂。

【按语】妇人产后多虚又多瘀,加之休息不当,操劳过度,引起血脉不畅。初始不显,后来逐渐加剧,表现为正气未复,血脉瘀滞加重,反过来血脉不畅,又阻碍全身情况的恢复。特别是四肢末梢症状显著,颇能符合张仲景之当归四逆汤证,但其病久,阴盛阳衰,瘀阻更甚。故而加重附子的用量,同时合全虫、蜈蚣,以加强温通经脉之作用。方药对症,初始服后,疗效平平,后加重药量,而病情才得以缓解,后为防止病复,加强巩固治疗,隔日服药,以图久安。

 

44.老年性慢性肾炎案

陶某,女,66岁,农民。2007914日就诊。

患者数十年慢性肾炎病史,经治而愈。近阶段由于操劳过度,发现双下肢浮肿,而且进行性加剧,化验尿蛋白(+++),随来诊治。现症见:双下肢浮肿,已过双膝,畏寒肢冷,纳呆腹胀,小便短少,大便秘结,气短懒言,舌淡胖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阴水旺盛,治宜温补脾肾,行气消肿,方用实脾散加味,药用:

茯苓60g,木瓜20g,苍术30g,白术30g,炙甘草10g,木香10g,大腹皮30g,草果仁10g,干姜30g,炮姜30g,高良姜30g,附子30g(先煎),厚朴20g,党参30g,泽兰30g,泽泻30g,芡实3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6剂。

二诊(921日):化验尿蛋白(++)水肿消失大半,食欲增加,大便每天1次,小便量增多,畏寒肢冷改善。原方有效,再进6剂。

三诊(927日):化验尿蛋白阴性。水肿尽消,畏寒肢冷显著好转,但仍不耐劳作,腰背痛,小腿夜间偶有抽筋,上方加木瓜为30g,加二仙各30g。再进6剂,隔天服药1剂,巩固治疗。

【按语】老年性肾炎,由于肾精已衰,加之阴盛阳衰,阴水形成。水为阴邪,自下而上肿,表明下焦阳虚阴盛,即“水湿积聚之所,便是阳气不到之处。”该患者中焦气滞,阳虚不运,因此,水肿治则其本在肾,其治在脾,因“土为制水之脏;”故而选用实脾散加味,重用附子与三姜,以振脾肾之阳气,同时佐以行气利湿之品,以助气化之机。方药对症,服之即效,且尿蛋白也随水肿消退而消失。由此而看出,肾炎看化验尿结果,同时还要察全身情况,着重全身治疗,如此可以收全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