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眼看三国(十一)狭隘王允

 金色年华554 2016-11-03

慧眼看三国(十一)狭隘王允

前面讲司徒王允设连环计,在史上优秀女间谍貂蝉的巧妙周旋下终于除掉了董卓。王允的计策成功了。

接着王允对董卓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将董卓尸首示众,因为董卓尸首肥胖,看尸军士在肚脐中点灯,膏油满地。围观的老百姓因为董卓作恶多端,也“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又抄没了董卓所有的家产,“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卓母亦被杀。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斩首号令。”

俗话说天理昭彰恶有恶报,董卓施加在他人身上的暴行终于落在了自己头上。

董卓固然死有余辜,但是围观的百姓对董卓尸首的践踏却让我不寒而栗。这种潜藏的暴力因子并不会因为是弱者而减少,只是能力不足而已,一旦有机会爆发出来,他们的嗜血程度并不比所谓的强者更少。只是因为糟践的是他们心目中的“恶人”,似乎这种暴行就被人们忽略。我忽然想起明末大将袁崇焕的下场,不也是被这些百姓视为“国贼”而将其生吞活剥了吗?暴行一旦在血液中被激发出来,离文明的程度就越远。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野蛮史。

慧眼看三国(十一)狭隘王允

王允杀董卓还算是为民除害,但是紧接着他又杀了一个人,这就是旷世逸才蔡邕,就是蔡文姬的父亲。

话说董卓进京之后为了收揽人才,将名噪当时的大学者蔡邕予以厚遇。士人总有一种为知己者死的情结。董卓死后遭万人作践,无一人敢表示同情,蔡邕却在这时候公然伏其尸而大哭,其实也就是一时的知遇之感。但是王允抓住不放,一定要置蔡邕于死地,理由是:“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

董卓进京后对蔡邕的确是厚遇非常,先后三次加官,一开始蔡邕逃避推脱,但是后来还是接受了。这里面当然是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而拉拢人才,但是也不排除董卓这个大老粗对知识分子的敬重。然而,杀人如麻的屠夫却对这位大师,表现出莫大尊敬和言听计从;相反,同为士人的王允,却下令要杀了蔡邕。

慧眼看三国(十一)狭隘王允

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当年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蔡邕也提出愿意承受任何刑罚,只为“续成汉史”。

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马日磾亦密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着,若遽杀之,恐失人望。”

蔡邕的才华受到一众朝臣的景仰,都在极力营救,但王允是怎么说的呢?

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说实在的,蔡邕即使真的伏尸大哭也不算是犯了死罪,但是同样是文人的王允却一定要杀掉蔡邕,理由是汉武帝没有杀掉司马迁结果是“谤书流于后世”,所以不能留下蔡邕写《汉史》。

司马迁及《史记》的价值不可量计,套用一句“天不生子长,万古长如夜”一点都不过分,但是在王允的口中却成了“谤书”,王允之眼光之心胸可见一斑。

慧眼看三国(十一)狭隘王允

王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深知史书的重要性。文天祥《正气歌》中有“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的句子,中国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全在史官笔下。所以对太了解他的蔡邕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

其实,王允也很卖力地给董卓当差,“董卓迁都关中,允悉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既至长安,皆分别条上。又集汉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经籍具存,允有力焉。时董卓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正因为他同样为董卓鞍前马后地服务过,所以,他在治蔡邕罪时,不提这一段,只是指责他不该因私恩而忘大节。

跳梁小丑的猴子在指责他人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忘掉自己的红屁股。其实我们从前面连环计一节就看出了王允丑态,堂堂一个司徒却对一个歌妓下跪,请求她以色事敌。大概这就是王允所谓的私恩和大节的关系吧。

慧眼看三国(十一)狭隘王允

王允杀蔡邕的真正原因在南朝梁人殷芸写的《小说》中有记载:“初,司徒王允数与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及允诛董卓,并收邕,众人争之,不能得。”

蔡邕太厉害了,文学、书法、音乐、绘画、历算,谶书,三坟,五典,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简直就是文化全才,著名的焦尾琴就是蔡邕亲手制作的。王允也是士人,可是比起蔡邕那就差太远。嫉妒是毒药,会让一个正常人变态,更何况一个本来就对心胸狭窄的小人,这次终于找到合适的借口,怎么能轻易放过呢?

这是一个妒火中烧的小人对大师的疯狂报复。

文人相轻文人相妒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当才华不及对手,就用卑劣残忍手段将对手搞臭、搞死,不能在精神上打垮你,就在肉体上消灭你。唯有将黄钟毁弃,瓦釜才能雷鸣。苏轼被迫害,被流放,苏辙说了一句话,揭示了真正的原因:“无他,名太高尔。“

慧眼看三国(十一)狭隘王允

王允对蔡邕尚且如此,对原来跟随过董卓的旧部更不会轻易放过。

董卓死后,旧部李傕、郭氾、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

俗话说:“穷寇莫追”,一旦逼得对方走投无路那很有可能狗急跳墙。董卓虽死,四个部下现在手里还有相当大的兵力。现在他们既然提出了投降,

王允如果能首恶已惩余部不较,哪怕是先顺水推舟假装赦免再图后计,董卓旧部也不会立刻犯乱。但当时王允错误估计形势,被诛杀董卓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坚决不赦免李傕等人,结果导致李傕等人狗急跳墙孤注一掷,引起关中又一场大混战,长安城又一次落入贼手。形势危急之下,吕布劝王允弃城逃走。允曰:“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最后死在李傕等人剑下。

王允的最后,倒也保持了一个士人的气节,没有向恶势力屈服,以身殉国了。

王允是死了,他错误的决策却给动荡不安的时局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可怜的汉献帝又落在了李傕、郭汜手中,又引来了各路军阀更大的混战。直到后来曹操打败了李傕等人,汉献帝落在了曹操手中,总算过上了相对平稳的生活,此是后话。

慧眼看三国(十一)狭隘王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