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

 微笑的懒猫 2016-11-03

大家好啊!今天推送的东西,虽然仍然属于Mai-Bu-Qi,但是可以花个门票钱就一睹芳容哦~国博和卡塔尔博物局联合办的展览《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正在国博展出,超过130件珍宝,一直展到2017年1月呢。


今日BGM:比才《采珠人》中咏叹调《我仿佛再次听见她的歌声》




在珍珠养殖发展起来之前,在天然水体中采集珍珠是辛苦而危险的事情,因此古董珍珠首饰也就弥足珍贵。


曾经,中国东北地区也出产淡水珍珠。因为产自“龙兴之地”,又数量稀少,故而“东珠”十分珍贵:据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清朝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可佩带东珠朝珠。但现在东北似乎绝了珍珠,淡水养珠只在南方了。



清代东珠朝珠,现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卡塔尔所在的海湾地区则出产海水珍珠,20世纪50年代海湾地区依靠石油致富之前,珍珠产业是该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现在就不知道怎么样了)。这次来的展品中,就有不少用海湾珍珠做成的首饰。


其实我还没去看这个展(这周六就去!)。网上能得知其中一些展品的情况,我大概功课了一下。




这张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珍珠。对,珍珠不止我们常看到的圆或不圆、白或黑或金的样子。产自不同地区、不同生物的珍珠,会有各异的形态与价值。我国的淡水珍珠常出自三角帆蚌;中国和日本的白色海水养殖珍珠来自合浦珠母贝;上图最右又长又扁的那枚蓝紫色珍珠,可能产于鲍鱼;粉红的几枚可能产自女王凤螺;上方那枚颜色焦黄、带有火焰纹的,可能是产自椰子涡螺的美乐珠。


更多的展品,是成件的珍珠首饰。本来想写两件最最喜欢的作品,结果发现根本无法抉择;再加上这次藏品太多,所以决定先写自己的最爱风格——新艺术(Art Nouveau)。



这次最想看的作品,一顶由兽角、珍珠、铂金、钻石制成的冠冕,设计师Paul Liénard。




1905年,正是新艺术风格以自然题材、东方元素征服欧洲之时。Paul Liénard制作的这顶冠冕,完美地展现了设计师对植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灵活的展现手法。




勿忘我(forget-me-not)小小的五瓣花与珍珠做成的花苞,惹人怜爱。凹陷的叶脉,花瓣的缺刻,多么写实!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兽角,这种并不珍贵甚至略显朴实的材质,在经过琢磨之后,隐隐透出一抹光。



我是新艺术的狂热爱好者,尤其崇拜Rene Lalique(所以采用了他的作品作为公众号头像啊!)。这次也来了一件大师的早期作品。不瞒你说,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瞬间我就哭了。




约1880年,金,银,珍珠,钻石,长29毫米宽51毫米;作品上有“RL”标记。


Lalique出生于1860年,做出这件美妙的作品时,只有20多岁。满镶钻石、奢华外露,证明它是Rene Lalique的早期作品——作为新艺术风格的大师与开创者之一,RL的成熟作品,使用的是珐琅、牛角、半宝石、玻璃等非贵重材料,利用它们变幻无穷的颜色与质感,凭借卓越的设计美感、高超的雕刻与珐琅技法,来构造一个依托于自然而充满梦幻色彩的世界。当然,这件胸针已经有了大师强烈的个人色彩:格外轻柔美妙曲线,对自然植物的极致模仿,生动有趣。看,连橡果上那个小尖尖都在!



Henri Vever的短项链(choker)。这件作品完成于1900年,正是新艺术运动到达顶峰之时。Henri Vever也是新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感觉我在说废话,因为这次展出的新艺术风格作品都是精品啊。)



项链中间的方形饰物叫plaque-de-cou。可以像这件一样用小珍珠(米珠)项链固定,也可以缝在两条天鹅绒带子上,更细节的东西在之前choker那篇文章里讲过啦,得麻烦大家自己翻一下历史消息。


花和叶子用珐琅制作,结合使用了多种珐琅技法,展现出最为精妙的细节和自然的颜色过渡。新艺术风格的兴起,离不开发展到极致的珐琅技艺。



缺点就是……珐琅太脆弱了,保存不当就会碎裂缺失。



Vever家族原本经营的是不大的作坊,直到Henri Vever的父亲把生意做大。Henri本人是优秀的生意人,卓越的设计师,也是权威的珠宝史学家/珠宝评论家,现在很多资料都来源于Henri Vever当年写下的文字。


Vever从来没有抛弃大量使用贵重宝石,比如这件作品中的钻石和珍珠,这与Lalique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Lucien Gaillard的兽角发梳,制作于1900年左右。这似乎也是三个伞形花序。上有L.Gaillard标记。



Gaillard和Lalique的风格很像,甚至有时候我会恍恍惚惚地觉得某件G的作品署L的名字也没问题。而且Gaillard更加沉迷于日本艺术,早年主要经营日本漆器,后来才开始学习珠宝制作。他的题材中常有菊花、梅花、银杏叶,还会制作带有日本式松叶图案的折扇。


Lalique是第一位大量使用兽角制作精美首饰的设计师,Gaillard则把这种流行发扬光大,并且发明新的方法,让半透明、雾蒙蒙的首饰表面微微带有彩虹光泽。所以我很期待这次能看到发梳的细节。



同题材另一支,我觉得美多啦



这四件作品都来自于法国巴黎。巴黎的新艺术作品格外浪漫美妙,时刻让人沉浸于欢愉与惊喜之中。说实话,比德国、英国、比利时、美国的作品美多了。


比如下面这件1880年左右的作品,疑似来自美国。古板至极。





这里还有一件美国作品,也算是新艺术风格吧,起码是同一个时期的。




很丑是不是?如果我告诉你,这件作品是Tiffany的呢?


什么,还是很丑?好吧,那咱们的想法应该是一样。


我猜这件的作者应该是当时Tiffany的当家设计师George Paulding Farnham。这是他另一件作品,更有名(大概因为没有那么丑)。



不过想想,Tiffany当时偏安美国,刚刚从银器和彩绘玻璃发家没太久,比工艺拼不过欧洲大陆那几个老牌,比柔美比不过巴黎人。首饰做成这样,也就忍了吧……


放一个Vever公司的菊花,埋汰一下Tiffany。




好辣,今天先写到这里辣。明天咱们来看Belle Epoque时期其他风格的展品哟~



这个微信号叫

Mai-Bu-Qi

买不起

扫码关注也可↓

头像就是Rene Lalique的蜻蜓女神

(我爱她,所以我叫她女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